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20: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依珍
研究生(外文):Tsai, Yichen
論文名稱:《女體Online》線上遊戲電視廣告的符號學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Female Body Online: Semiotics Analysis of the Online Game TV Commercials.
指導教授:胡光夏胡光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 GuangShiash
口試委員:謝奇任陶聖屏
口試委員(外文):Hsieh, ChijenTao, Shengping
口試日期:2011-05-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新聞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符號學線上遊戲電視廣告女體性別角色
外文關鍵詞:SemioticsOnline GamesTelevision CommercialsFemale BodySex-ro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2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結合類型分析與符號學分析兩種研究方法,針對2009年至2010年間備受爭議的19支線上遊戲電視廣告進行分析,探討廣告如何呈現性別角色、女性身體與男子氣概。
本研究發現,線上遊戲電視廣告並不如賽博女性主義所預期,得以藉由科技實現性別平等、賦予女性權力,即使女性透過「變身」獲取力量,仍受到父系霸權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以「性感尤物」之姿在廣告中呈現;而線上遊戲電視廣告中的男性,雖然打破傳統霸權型男子氣概的窠臼,以宅男形象出現,但戲謔的呈現方式,卻突顯這些都只是戲劇效果罷了。
經本研究整理,線上遊戲電視廣告所呈現的性別角色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看:
1. 身體呈現:女性身體是貫串線上遊戲廣告重要的一環,是裸露、切割與被馴化的;男性身體則是無關緊要的配角,甚至是缺席的。
2. 性格特質:女性是性感的;男性是宅化的。
3. 聲音責任:女聲是魅惑的;男聲是全知的。
線上遊戲電視廣告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則有:
1. 父權下的性別意識形態
2. 宅男皆沉迷於電玩的意識形態
3. 賽伯女性主義的意識形態

Two research methods, generic analysis and semiotic analysi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gender role being portrayed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for online video games.
The study found that online video game TV commercials are not as positive or harmless as cyber feminists have suggested. Even women gain power through some type of "transformation", they are still presented as "sex objects" in the ads, which is typical of patriarchal hegemony and imperial dominance view of gender role for women.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men in online video game TV commercials break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 of masculinity and men are presented as family men ("Zhainan"), their gender roles associated with that are not realistic but dramatized.
In the online video game TV commercials, gender role is presented from three main angles, including:
1. Physique: The female bodies, which are often exposed, decomposed or subordinated,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online video game TV commercials while male bodies are either irrelevant or absent.
2. Personality: Women are sexy and naive; men are witty and intellectual.
3. Audio: Female voice is seductive; male voice is authoritarian.
The ideology implied in online video game TV commercials are: 1. Patriarchy and male dominance 2. Zhainan are obsessed with video games 3. Cyber feminist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9
一、研究目的 9
二、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架構和章節規劃 10
一、分析架構 10
二、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線上遊戲與廣告 12
一、何謂線上遊戲? 12
二、線上遊戲市場概況 14
三、線上遊戲廣告 16
第二節 性別與廣告 20
一、廣告中的性別角色 20
二、廣告中的女性身體 24
三、廣告中的男子氣概 29
第三節 意識形態與廣告 33
一、意識形態及其內涵 33
二、廣告的意識形態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用 37
第二節 類型分析法 39
一、類型分析的假設 39
二、類型分析的功用 40
三、類型分析的優劣 41
四、類型分析的實踐 42
第三節 符號學理論 43
一、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 43
二、毗鄰軸(syntagms)與系譜軸(paradigms) 44
三、符號意義化的三層次 45
四、鏡頭的意義 47
第四節 研究樣本 4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1
第一節 線上遊戲廣告的類型分析與定義 51
一、單純女體擺弄 53
二、現實生活情節 55
三、虛擬世界變身 55
四、神話角色扮演 56
第二節 線上遊戲廣告的符號學分析 57
一、單純女體擺弄的解析 57
二、現實生活情節的解析 68
三、虛擬世界變身的解析 81
四、神話角色扮演的解析 98
第三節 線上遊戲廣告的綜合分析與討論 115
一、線上遊戲電視廣告呈現的性別角色 115
二、線上遊戲電視廣告隱含的意識形態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4
一、線上遊戲電視廣告,透過符號產製,如何呈現性別角色? 125
二、線上遊戲電視廣告,在符號系統中,隱含何種意識形態? 126
三、代結語:線上遊戲電視廣告中的變與不變 12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8
第三節 線上遊戲廣告的省思 130
一、相關性?相關「性」! 130
二、物化的女性、僭越的男性 131
三、珍重女性玩家 131
四、自律、他律、法律 133
五、電視廣告分級制度 134
參考文獻 136
附錄一:國內有關廣告呈現的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 143
附錄二:線上遊戲廣告毗鄰軸結構表 155
附錄三:電視節目特殊內容例示說明 210
附錄四:電視分級播送時段表 211

中央社(2009.08.20)。〈2009年「決戰亞洲˙線上遊戲國際行銷高峰論壇」〉,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820/2055502.html
巴哈姆特編輯部(2008.10.05)。〈性感或清純?美少女代言人大混戰 你所不知道的美麗秘密 〉,取自:http://gnn.gamer.com.tw/2/32782.html
巴哈姆特編輯部(2009.12.31)。〈巴哈姆特 GNN 2009 年度十大 PC Game 新聞回顧〉,取自:http://gnn.gamer.com.tw/7/41517.html
巴哈姆特編輯部(2010.10.08)。〈Blizzard 宣布《魔獸世界》全球會員數達到1200 萬人〉,取自:http://gnn.gamer.com.tw/9/47579.html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原書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王宣燕(1990)。《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玲如(1992)。《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描繪的研究──台灣與美國的比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華(2006.12.28)。〈名人代言 也會馬失前蹄〉,《自由時報》。
王珮華(2009.10.29)。〈行銷玩過頭 橘子、智冠營收重創〉,《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9/today-e23.htm
王朝聞(1989)。《美學概論》。台北:谷風出版社。
王雅各(2003)。〈男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17:45-51。
王雅各(1992)。〈媒體眼裡的女性〉,《婦女研究通訊》,28:2-4。
尼爾森(2010.01.28)。〈尼爾森調查:2009年台灣五大媒體廣告量下滑7%〉,取自: http://tw.nielsen.com/news/index.shtml
石隆智、陳玫娟、群益證券CIS小組(2001)。《第一次認識 Games 產業就上手》。 台北:易博士文化。
任國勇(1995)。《解讀香港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煒(2010.07.02)。〈暑假概念股發酵 遊戲業當紅 中華網龍、宇峻奧汀、華義國際、智冠及橘子等 陸續推出新遊戲搶市〉,《工商時報》。
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形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碩士論文。
吳珮琪(2002)。《解讀少女雜誌廣告中的美貌迷思》。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筱玫(2001)。〈重寫「賽伯人」:一個模控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1:187-214。
呂澄源(2009)。《全球線上遊戲產業競合與興業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國際企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汪宗憲(2003)。〈線上遊戲產業發展概況〉,《產業經濟》,261:1-15。
林上祚(2010.01.05〉。〈廣告物化女性 獸血讓人沸騰〉,《中國時報》。
林文淇譯(2004)。〈身體與差異〉,《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Shilling, C. [1997]. The body and difference. In Woodward, K. (Eds),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p.63-120). London: Sage.)
林宇玲(1995)。〈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159-173。台北:正中。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
林東泰(200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
林俊良(2001)。《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煌(2010)。《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
林思芃(2007)。《現代「潘安」:男性保養品廣告之男性形象分析──以男性時尚雜誌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祝菁(2010.07.08)。〈爭奪線上遊戲百億商機 4大超商齊向玩家招手〉,《工商時報》,A19版。
林進益(2006)。《解讀雜誌廣告中的老人迷思》。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銘皇(2004)。《汽車電視廣告中汽車、家庭與性別角色之變遷:1985-2004》。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原書Foss, S. K., Foss, K. A. and Trapp, R. [1991].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rhetoric(2nd ed.)ILL: Waveland Press.)
林靜雯(1998)。《雜誌廣告中男性角色的變遷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思緁、王皓正(2008.04.07)。〈聯合理財網-研究報告-線上遊戲龍頭廠》智冠近三年營收及股價走勢分析〉,《經濟日報》。
柯舜智(2009)。《合成世界:線上遊戲文化傳播研究》。台北:五南。
胡光夏(2001)。〈流行文化「名人」推薦廣告之研究─解析「電視廣告就是媒介內容」的類型與意義建構過程〉,《廣播與電視》,17:95-117。
胡惠君(1997)。《視覺符號認知研究─以美容塑身電視廣告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家瑜(2006)。《閱讀電視廣告中新女性形象的意涵》。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益華、蔣紀威(2010.04.11)。〈網路正妹吸睛 素人口碑勝過明星代言〉,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04/11/1138-2590357.htm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63-91。台北:心理。
孫秀蕙(2006)。〈一本深入淺出的廣告符號研究教戰手冊:評介Persuasive Signs: The Semiotics of Advertising〉,《廣告學研究》,25:157-160。
徐志明(2004.06.25)。〈美國線上遊戲族群中年婦女比例最高〉,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240
徐振傑(2004)。〈女性商品,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3(2):133-159。
徐毓莉(2010.05.13)。〈「女悟空取『經』」廣告設限〉,《蘋果日報》。
浩騰媒體(2009.08.21)。〈台灣電玩遊戲市場及電玩廣告〉,取自: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OMMEDIA&MMContentNoID=59246
張玉佩、邱馨玉(2008.11)。〈男性氣概的再現:數位遊戲之文本結構探索〉 「2008年台灣資訊社會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交通大學。
張約翰(2008)。《日本男性科幻漫畫中的生化女戰士》,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逸民(1975)。《女性模特兒的膚色與暴露程度對廣告訴求與產品印象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許家綸(2010.03.01)。〈宅經濟發燒 網路遊戲超吸金 明星紛代言 股價、廣告逆勢高成長〉,《工商時報》。
許景郎(1985)。《廣告模特兒與品牌名字對產品廣告效果的影響──以咖啡產品為實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樺(2002)。〈蠻牛論述:男人的命苦〉。《傳播與管理研究》,2(1):81-96。
陳冠良(2007)。《協商男性氣概-男性時尚雜誌讀者的解讀與性別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虹余(2003)。《比較海峽兩岸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華(2005)。《MEN'S UNO 雜誌廣告之男性形象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
陳素秋(2004)。〈台灣社會轉型中的廣告與女性意象:由婦女雜誌廣告談起〉, 《台灣人文》,9:159-177。
陳聖暉(1999)。《淡水有線電視購物頻道之塑身廣告文本公式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
傅鏡暉(2003)。《線上遊戲產業Happy書:帶領你深入暸解On-Line Game產業》。 台北市:遠流。
凱絡媒體週報(2010.09.08)。〈一起玩吧! 遊戲行銷〉,取自: http://www.mcei.org.tw/mcei/download/Carat_Media_NewsLetter-549-Media.pdf
智冠科技(2010.05.17)。〈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年度年報〉,取自: http://www.soft-world.com/dl/98year_report.pdf
曾懿晴(2009.09.28)。〈校園online風 宅童迷「網」〉,《聯合報》,AA4版。
湯允一、董素蘭、林富美、許瑩月譯(2001)。《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 台北:學富。(原書Croteau, D. & Hoynes, W. [1999].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London: Sage.)
馮景青、黃識軒、郭曉芸(2010.03.26)。〈傳因胡嘉愛緋聞造成 黃立行電玩廣告換人演 新版由兩美女頂替 廠商:主題設計不同〉,《中國時報》,D1版。
黃合琇(1994)。《香水廣告中的性別角色分析:以雜誌廣告為例》。 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冠華(2008)。〈符徵的邏輯:想像、象徵與真實〉,《中外文學》,37(3):63-102。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原書星野克美、清木真茂、. 岡本慶一、稻增龍夫與紺野登著)
黃海榮(2007)。〈「男性凝視」與色情〉,《文化研究@嶺南》,取自:http://www.ln.edu.hk/mcsln/6th_issue/index.html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譯(1994)。《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Berger, A.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黃瑞禎(2007)。《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家電廣告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黃裕華(1994)。《廣告中性別角色描繪趨勢之分析:臺灣與美國雜誌廣告的比較》。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曉芳(2009.08.12)。〈文創觀測站/遊戲股:給我人才,其餘免談!〉,《聯合晚報》。
達摩傳媒(2010.06.08)。〈臉書加速線上遊戲洗牌 網頁遊戲轉登人氣王〉,取自: http://www.bloggerads.net/AdsPortal/BlogIndustryNews#
鄒毓玲(2004)。《女性內衣電視廣告中的身體符碼與性別關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實力媒體(2009.05.26)。〈線上遊戲電視廣告 吸引玩家有技巧〉,取自: http://www.zed.com.tw/mediabulletin/20090526/index.htm
綜合報導(2009.02.04 )。〈淺談線上遊戲廣告的口號效應與實際遊戲影響〉,《聯合報》。
劉宗輝(1997)。《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雯(2001)。〈電視廣告「效果」再論:語言遊戲的觀點〉,《新聞學研究》,66:97-125。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雯(2009)。〈白金彰顯新貴、消費成就不凡─白金卡廣告的「新」男性認同與「舊」性別迷思〉,《廣告學研究》,31:65-102。
蔡珮(2004)。〈「王八」、「Wombat」,你是誰?Saussure符號學的啟示與限制」〉, 《中華傳播學刊》,6:19-33。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鄭自隆(1999)。〈廣告與台灣社會:戰後50年的變遷〉,《廣告學研究》,13:19-38。
蕭文娟(2004)。〈華文區數位內容產業共同發展趨向──以線上遊戲為例〉,《玄奘資訊傳播學報》,1:71-98。
蘇俊豪(2010)。《電視奶粉廣告的親職再現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的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例〉。 《新聞學研究》,51:1-30。
顧玉珍、周月英(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下)》。台北:碩人。
顧玉珍(1990)。《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Arning, C. (2009). Kitsch, irony, and consumerism: A semiotic analysis of Diesel advertising 2000-2008. Semiotica, 2009(174), 21-48.
Barthes, R. (1972). Mythologi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ashir, M. (2010). Fantasizing Sex and Sexuality: Framing Sexual Content As Product of Imagin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easley, B., & Standley, T. C. (2002). Shirts vs. skins: Clothing as an indicator of gender role stereotyping in video game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5(3), 279-293.
Becker, S. L. (1984). Marxist Approaches to Media Studies: The British Experien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acation, 1, 66-80.
Bianchi, C. (2011). Semiotic approaches to advertising texts and strategies: Narrative, passion, marketing. Semiotica, 2011(183), 243-271.
Cawelti, J. G. (1977). Adventure, mystery, and romance: Formula stories as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ess, S. (2010). A 36-24-36 Cerebrum: Productivity, Gender, and Video Game Advertising.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99999(1), 1-23.
Cohan, J. (2001).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the Ethics of Women'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33(4), 323-337.
Connell, R. W. (2005). Masculiniti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urtney, A. E., & Whipple, T. W. (1983). Sex stereotyping in advertising.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Darling-Wolf, F. (2006). The men and women of non-no: Gender, race, and hybridity in two Japanese magazines.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23(3), 181-199.
Demers, L. B., Scharrer, E. L., Brzenchek, A. D., & Boulton, C. (2009). Rated "E" for Everyone? A Content Analysis of Televised Video Game Commerci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ill, K. E., & Thill, K. P. (2007). Video game characters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gender roles: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mirror sexist media depictions. Sex Roles, 57(11), 851-864.
Downs, E., & Smith, S. L. (2010). Keeping abreast of hypersexuality: A video game character content analysis. Sex Roles, 62(11), 721-733.
Eagleton, T. (1991).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erso.
Fiske, J., & Hartley, J. (1989). Reading television.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Furnham, A., & Mak, T. (1999). Sex-role stereotyping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fourteen studies done on five continents over 25 years. Sex Roles, 41(5), 413-437.
Ganahl, D. J., Prinsen, T. J., & Netzley, S. B. (2003).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ime time commercials: A contextual framework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Sex Roles, 49(9), 545-551.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 Row.
Goldman, R., & Papson, S. (1996). Sign wars: The cluttered landscape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Green, N. (1997). Beyond being digital: Representation and virtual corporeality. In Holmes, D. (Eds.), Virtual politics: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pp.59-78). London: SAGE.
Haraway, D. J. (1991).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Hartmann, T., & Klimmt, C. (2006). Gender and computer games: Exploring females' dislik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4), 910-931.
Huang, Y. (2010).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internet advertisi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exas Tech University, Texas.
Jansen, S. C. (2002). Cr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Power, media, gender, and technology.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Kang, M. E. (1997). The portrayal of women's images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Goffman's gender analysis revisited. Sex Roles, 37(11), 979-996.
Krassas, N.R., Blauwkamp, J.M. & Wesselink, P. (2003). "Master your Johnson": Sexual rhetoric in Maxim and Stuff magazines. Sexuality & Culture, 7(3), 98-119.
Krawczyk, M. & Novak, J. (2006). Game development essentials: Game story & charact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Lee, E. J. (2008). Gender Stereotyping of Computers: Resource Depletion or Reduced Atten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8(2), 301-320.
Leis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 images of well-being.London: Psychology Press.
Lewin-Jones, J. & Mitra, B. (2009). GENDER ROLES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UK.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3(1), 35-50.
Lindner, K. (2004). Images of women in general interest and fashio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from 1955 to 2002. Sex Roles, 51(7), 409-421.
Salen, K. & Zimmerman, E. (2004). Rules of play: Game design fundamental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charrer, E. (2004). Virtual violence: Gender and aggression in video game advertisement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7(4), 393-412.
Seiter, E. (1992).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 In Allen, R. C. (Eds.),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pp. 32-66). Carol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mith, S. L. (2006). Perps, pimps, and provocative clothing: Examining negative content patterns in video games. In P. V. J. Bryant (Eds.), Playing video games (pp. 57-75). Mahwah, NJ: Erlbaum.
Stankiewicz, J., & Rosselli, F. (2008). Women as sex objects and victims in print advertisements. Sex Roles, 58(7), 579-589.
Taylor, L. D. (2005). All for him: Articles about sex in American lady magazines. Sex Roles, 52, 153-163.
Umiker-Sebeok, J. (1996).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ed spac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6(3), 389-403.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Wernick, A. (1991). Promotional culture: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London: Sage.
Williamson, J. (1978).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London: Marion Boyars.
Wise, P. (1997). Always already virtual: feminist politics in cyberspace. In D. Porter (Eds.), Internet Culture (pp. 180-196). New York: Routledge.
Yao, M. Z., Mahood, C., & Linz, D. (2010). Sexual Priming,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Likelihood to Sexually Harass: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Playing a Sexually-Explicit Video Game. Sex Roles, 62(1), 77-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的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例〉。 《新聞學研究》,51:1-30。
2. 鄭自隆(1999)。〈廣告與台灣社會:戰後50年的變遷〉,《廣告學研究》,13:19-38。
3. 蔡珮(2004)。〈「王八」、「Wombat」,你是誰?Saussure符號學的啟示與限制」〉, 《中華傳播學刊》,6:19-33。
4.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雯(2009)。〈白金彰顯新貴、消費成就不凡─白金卡廣告的「新」男性認同與「舊」性別迷思〉,《廣告學研究》,31:65-102。
5. 劉慧雯(2001)。〈電視廣告「效果」再論:語言遊戲的觀點〉,《新聞學研究》,66:97-125。
6.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黃冠華(2008)。〈符徵的邏輯:想像、象徵與真實〉,《中外文學》,37(3):63-102。
8. 陳素秋(2004)。〈台灣社會轉型中的廣告與女性意象:由婦女雜誌廣告談起〉, 《台灣人文》,9:159-177。
9. 陳怡樺(2002)。〈蠻牛論述:男人的命苦〉。《傳播與管理研究》,2(1):81-96。
10. 徐振傑(2004)。〈女性商品,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3(2):133-159。
11. 胡光夏(2001)。〈流行文化「名人」推薦廣告之研究─解析「電視廣告就是媒介內容」的類型與意義建構過程〉,《廣播與電視》,17:95-117。
12. 汪宗憲(2003)。〈線上遊戲產業發展概況〉,《產業經濟》,261:1-15。
13. 吳筱玫(2001)。〈重寫「賽伯人」:一個模控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1:187-214。
14. 王雅各(1992)。〈媒體眼裡的女性〉,《婦女研究通訊》,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