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尤鴻翼(2008)。《網拍經營者的媒介使用與溝通策略之研究—以YAHOO!奇摩網拍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育敏。《非營利組織建構社會資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期。王明鳳(2006)。《行銷在非營利組織的運用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1-140頁。王順民(2006)。《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相關議題論述-以當代台灣地區為例》,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江明修(2003)。《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中文部分。
尤鴻翼(2008)。《網拍經營者的媒介使用與溝通策略之研究—以YAHOO!奇摩網拍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育敏。《非營利組織建構社會資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期。王明鳳(2006)。《行銷在非營利組織的運用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1-140頁。王順民(2006)。《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相關議題論述-以當代台灣地區為例》,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江明修(2003)。《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別蓮蒂、游舒惠(2002)。《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動機、決策與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第十八期,53-95頁。吳思華(2006)。從《策略理論看策略經營模式-事業經營模式的定義與內涵》。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會議論文。
呂朝賢(2000)。《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電子期刊)第二期,43-53頁。
汪志敏(1995)。《台灣原住民部落經營之研究-以阿里山特富野社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金玉琦(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文宏(2001)。《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之研究-以亞洲盃棒球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洪雅玲(2007)。《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專業人才培訓問題:以遊戲、動畫產業為例》,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資訊社會研究(12)213-240頁。高若軒(1993)。《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益行銷之障礙模式研究以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慈善類組織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在山譯、Philip Kotler and Alan R. Anderasen著(1991)。《非營利組織事業的策略行銷》,台北:授學出版社。
張茂芸譯、Herzlinger等著(2000)。《非營利組織》,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張潤書(1990)。《行政學》,台北:三民,318頁。
陳嫣如(1993)。《從企業公益贊助探討社會福利機構可行的勸募策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宛蘋(1993)。《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社區發展季刊85期。
傅悅齊譯、Tony Grundy著(2004)。《大師解讀策略(Gurus on Business Strategy) 》,台北:天下雜誌。
傅麗英(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曾筆源(2001)。《非營利組織的生存之道—與政府合作關係的種種思考》,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馮燕(2004)。《台灣非營利組織公益自律機制之建立》,第三部學刊(1),97~125頁。
馮燕(2005)。《推動台灣「第三部門公益自律機制」建立之行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俊英(2005)。《為非營利組織達成使命需要行銷》,台北:突破雜誌第241期。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葉至誠(2003)。《社會學概論》,台北:揚智。
葉泰民(1993)。《企業社會責任態度及企業從事社會責任活動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運動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為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義隆(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台北:行政國科會科資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盈潔(2003)。《非營利組織之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台北社會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新煌(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台北:巨流。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別蓮蒂、游舒惠(2002)。《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動機、決策與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第十八期,53-95頁。吳思華(2006)。從《策略理論看策略經營模式-事業經營模式的定義與內涵》。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會議論文。
呂朝賢(2000)。《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電子期刊)第二期,43-53頁。
汪志敏(1995)。《台灣原住民部落經營之研究-以阿里山特富野社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金玉琦(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文宏(2001)。《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之研究-以亞洲盃棒球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洪雅玲(2007)。《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專業人才培訓問題:以遊戲、動畫產業為例》,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資訊社會研究(12)213-240頁。高若軒(1993)。《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益行銷之障礙模式研究以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慈善類組織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在山譯、Philip Kotler and Alan R. Anderasen著(1991)。《非營利組織事業的策略行銷》,台北:授學出版社。
張茂芸譯、Herzlinger等著(2000)。《非營利組織》,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張潤書(1990)。《行政學》,台北:三民,318頁。
陳嫣如(1993)。《從企業公益贊助探討社會福利機構可行的勸募策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宛蘋(1993)。《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社區發展季刊85期。
傅悅齊譯、Tony Grundy著(2004)。《大師解讀策略(Gurus on Business Strategy) 》,台北:天下雜誌。
傅麗英(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曾筆源(2001)。《非營利組織的生存之道—與政府合作關係的種種思考》,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馮燕(2004)。《台灣非營利組織公益自律機制之建立》,第三部學刊(1),97~125頁。
馮燕(2005)。《推動台灣「第三部門公益自律機制」建立之行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俊英(2005)。《為非營利組織達成使命需要行銷》,台北:突破雜誌第241期。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葉至誠(2003)。《社會學概論》,台北:揚智。
葉泰民(1993)。《企業社會責任態度及企業從事社會責任活動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運動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為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義隆(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台北:行政國科會科資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盈潔(2003)。《非營利組織之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台北社會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新煌(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台北:巨流。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Wolf, T.(1990).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New York:Fireside.
Kramer, Ralph M.(1981).Voluntary Agencies and in the Welfa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rdon, B., Kramer, R.M.and Salamon, L.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Emergo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Drucker,P.F.(1990). Managing th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rucker,P.F.(1993). Managing th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per Ccllins.
Donaldson, Thomas & LEE E. Preston,”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0,No. 1(1995),pp 65~91.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Fireside.
Saidel, Judith R. (1989). ”Dimensions of Interdependence: The State and Voluntary–Sector Relationship.“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8(4):pp335~347.
Brown, Tom J. and Peter A. Dacin (1997).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 (January), 68-84
Grahn, J. L., W. J. Hannaford, & K. J. Laverty (1988).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MA Educators Proceedings, Series 53, M. R. Solomon et al.,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67-69.
Rose, John K. III, Mary A. Stutts, & Larry Patterson (1990-91). “Tactical considerations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7(2), 58-65 Schiffman, Leon G. & Leslie Lazar.
Carroll, A. B. (1989). Business and society.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Wallendorf, M., Belk, R.W.(1989). Assessing Trustworthiness in Naturalistic Consumer Research. In E. C. Hirschman(Ed),Interpretative Consumer Research(pp69~84).
Guba, E. G.,and Lincoln, Y. S.(1989).Fou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Thomas J. peters, and Robert H. Waterman, Jr. (1982).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Run Compan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線上資料
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
胡清輝(2009)。不景氣愛心縮水 非營利組織苦哈哈,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31/today-life11.htm
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10月8日。
林育新(2006)。管理思維-整合力管理核心,取自:
http://blog.udn.com/nickdai/570130
周文珍(2006)。從非營利組織使命出發的行銷與資源募集,上網日期:2010年10月8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8/8.htm
突破雜誌241期,上網日期:2010年10月20日。
黃俊英(2005)。為非營利組織達成使命需要行銷,取自:http://blog.yam.com/hkk3122/article/20199881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官網,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ccra.org.tw/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5日。取自:http://web.syinlu.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官網,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桃園縣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scsr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