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尹鴻(2007)。《跨越百年:全球背景下的中國電影》。北京:清華大學。
尹鴻、何美(2009)。〈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傳播與社會學刊》,7:31-60。
王妤彬(2009)。〈開放型經濟中的國有電影製片業發展對策〉,《江西財經大學學報》,5:69-73。
古淑薰(2004)。《台灣電影生產場域分析,1998-2003》。國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田家琪(2000)。《台灣華商發行歐美外片之歷史發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田婉婷(2010)。〈獨家專訪焦雄屏:期待與大陸更多的合作〉,《中國電影網》。上網日期:2010 年8 月20,取自http://news.chinafilm.com/201007/0160507.html
田習如(2007)。〈「中國電影不市場不得了的!」〉,《財訊月刊》,7:186-188。交流基金會。
列孚(2007)。〈十年不易,一晃就十年──1997 至2007 香港電影漫談〉,《當代電影》,3:29-34。
列孚(2010)。〈地理文化、文化密碼、類型電影─後港產片、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根本問題〉,《電影藝術》,2:28-32
吳思遠(2007)。〈對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現狀的探討〉,《當代電影》,3:65-66。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李天鐸、梁友瑄(2010)。〈台灣電影 難圓大陸夢〉,《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 年9 月19 日。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0091900041,00.html
李天鐸、劉現成(2009)。《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華語電影製片實務指南》。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天鐸等(1994)。《大陸電影事業發展概況與未來展望》。台北:財團法人海
李雨勳(2010)。〈《艋舺》盜版多 錯過大陸上映良機〉,《中時電子報》。上網日96期:2010 年11 月3 日,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0032700020,00.html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方法》。台北:時英。(原書 Earl Babbie. [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
李道明(2001)。〈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3:41-51。沈蕾譯(1997)。《國際電視合作─從入門到成功》,台北:廣電基金。(原書Johnston, C. B. [1992].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co-production: From access to success. Boston Focal Press.)
林長慶(2009)。〈展望台灣電影產業的後「海角七號」時代〉,《經濟前瞻》,7:12-16。邱莉玲(2010)。〈組電影團隊 華誼倚重台灣人〉,《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22010083000051,00.html
南方都市報(2010)。〈侯孝賢議臺灣電影殺入內地 需學港片進粵〉。上網日期2010 年11 月03 日。取自http://nd.cn.yahoo.com/ypen/20101020/54903.html
孫邵誼譯(2002)。〈“狼來了”:好萊塢與中國電影市場,1994 年至2000 年〉。
張鳳鑄等人(編)。《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張晉鋒(2007)。〈從“共融”到“共榮”──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十年市場分析〉,《當代電影》,3:74-77。
張?~(2000)。〈改革開放20 年中國合拍電影的回顧和思考〉。中國電影家協會(編)。《新中國電影五十年》,頁20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景峰(2001)。《國府對台灣電影產業的處理政策(1945─1949)》。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播(1997)。〈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的創作至李翰祥先生〉,《當代電影》,3:102-106。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7)。〈香港電影政策何處去?〉,《透視傳媒》,2。上網日期:2010 年3 月5 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70215_76_121331.html
陳韜文、馮應謙、吳俊雄(2008)。〈促進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透視傳媒》,10。上網日期:2010 年3 月5 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81014_76_122014.html
陸紹陽(2010)。〈爆發式增長—— 2009 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概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48-52。
湯禎兆(2008)。《香港電影血與骨》。台北:書林。
焦雄屏(1991)。〈台灣:台、港、大陸面臨大轉型前的危機〉,焦雄屏(編)。《新亞洲電影面面觀》,頁3-12。台北:遠流。
覃覃(2010)。〈對話戴立忍:合拍片的“同質化”存在危險〉,《新浪娛樂》。上網日期:2010 年11 月12 日,取自http://ent.sina.com.cn/m/c/2010-06-15/03552988451.shtml
馮建三(2003)。〈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台灣為對照〉,《中外文學》,4:87-111。褚姵君(2010)。〈痞子英雄首部曲 大陸改名「全面開戰」〉,《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0 年8 月20 日,取自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5797058.shtml
劉尚昀(2007)。《台灣電影產業政策與其動態發展歷程研究:「全球、在地、國家」三者共謀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現成(2007)。〈美國及其電影業介入台灣電影市場的歷史分析〉,《電影欣賞》,130:46-40。劉瑋婷( 2010)。〈台灣電影產業之未來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3:53-61。
劉輝(2007)。〈理解香港影業和中國電影的鑰匙─電影人吳思遠〉,《當代電影》,3:83-88。
蔡穎(2002)。〈《電影管理條例》給民營企業拍片打開大門〉。上網日期:2010 年5 月30,取自http://ent.sina.com.cn/m/c/2002-01-31/71618.html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鍾寶賢(2007)。〈香港電影業的興衰變換(1997-2007)〉,《當代電影》,3:69-73。
魏玓(1993)。〈扭曲的成長—台灣電影產業分析1945-1975〉,《當代》,81:74-99。魏玓(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魏玓(1999)。〈好萊塢過台灣—一段台灣電影殖民史的開端〉,《當代》,139:24-43。魏玓(2003)。〈從全球化脈絡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意義〉,李亞梅(編)。
《台灣新電影二十年》,頁8-13。台北: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魏玓(2005)。〈是出口是出口還是深淵?─台灣電影跨國合製的困局與轉機〉,行政院新聞局(編)。《中華民國94 年電影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127-164。?釩]2009)。〈侯孝賢形容臺灣導演很"娘" 焦雄屏期待兩岸合作〉,《蒐狐娛樂》。上網日期2010 年9 月19 日。取自http://yule.sohu.com/20090629/n264848294.shtml
英文部分:
Baltruschat, D.(2002, May).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V and Film Co-productions In Search of New Narra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Media in Transition 2: Globalization and Convergenc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Finn, A., Hoskins, C., & McFadyen, S. (1996). Telefilm Canada investment in feature films: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2(2), 151-161.
Hoskins, C., & McFadyen, S. (1993). Canadian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s and co-ventur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2), 219-236.
Hoskins, C., McFadyen, S., & Finn, A. (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el, A. (2001). The search for the national in Canadian Multilateral cinematographic co-productions. National Identities, 3(2), 155-167.
Jackel, A. (2003). Dual nationality film productions in Europe after 1945.
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 Radio & Television, 23(3), 231-244.
Landreth, J.(2011). China's Box Office Jumps 61 Percent to Hit $1.47 Billion in 2010. The Hollywood reporter. Abstract retrieved January 3, 2010, from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hinas-box-office-hits-147-67601
Miller, T., Govil, N., McMurria, J , & Maxwell, R.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t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ardo, A.(2006,May).TheEurope-Hollywood Romance: Sleeping with the Enemy? New strategies in the economic battle for the local and global film markets.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7th 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 Beijing.
Pendakur, M. (1990). Canadian dreams and American contro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anadian film industry. Detroit, MI: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eidman, I. (1991).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Yuezhi Zhao & Dan Schiller (2001). Dancing with Wolves?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Digital Capitalism. Info 3, 2,137-151
參考網站:
中國電影網:http://www.chinafilm.com/
台灣電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welc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