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一、書籍
于麗爽、宋茜(2004)。《脫口成風—談話的力量》。北京:中央編譯社。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原書: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李金銓(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 (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台北:時英。 (原書:Babbie,E..[2001].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9th ed). Wadsworth,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
林育珊譯(2008)。《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台北:寂天文化。(原書:Grix,J.[2008].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TOP. )
林添貴譯(1998)。《解讀媒體迷思》。台北:正中。(原書:Fallows,J.[ 1996]. Breaking the News : How the Media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苗棣譯(1999)。《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北京:新華出版社。(原書:Gini Graham Scott[1996]. Can We Talk?:the Power an Influence of Talk Shows. New York:Insight Books)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原書:Jenson,K.B & Jankowski, N.W [1991].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徐鉅昌(1998)。《電視導播與製作》(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昭如(1994)。《Call in !地下電臺:臺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迷思》。台北:日臻出版。
董小英(1994)。《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三聯書店。
楊軍良(1997)。《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台北:商智文化。
劉旭峰(2006a)。《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印刻。
劉旭峰(2006b)。《收視率葵花寶典》。台北:印刻。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編 (2003)。《電視節目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趙偉妏譯(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原書:Stokes,J.[2003].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age.
蔡筱穎譯(2000)。《布爾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Bourdieu, P. (1996). Surlatelevision.)
蔡漢賢等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藍毓仁譯(2008)。 《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原書:Researchers.Ritchie J.& Lewis J.[2003]。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London:Sage.)
謝章富(1996)。《電視節目設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盧世祥、林育卉(2004)。《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台北:廣電基金。
盧非易(1995)。《有線電視、無限文化》。台北:幼獅。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二、論文
王韻儀 (1986)《我國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玲(2009)。《電視節目產製流程與知識管理研究—以八大電視頻道『娛樂百分百』為例》。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所)碩士論文。李?噸_(2004)。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談話性新聞節目為例。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祖舜(2004)。《擺盪在政治與專業之間: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的認知》。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學正(1985)。《電視節目製作的組織研究:以綜藝節目「週末派」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巧婷(1997)。《新聞性電視叩應談話節目之論述過程分析:以「溝通行動理論」分析架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一峰(2008)。《台灣觀眾收視評價與收視率關聯性質分析以政論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紀佩君(2005)。《台灣政論節目的考古與拓璞—談十年流變與初探大選期間集體收視升降的文化解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姜立文(1995)《電視節目產製過程分析:以「百戰百勝」為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瑞松(1995)。《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寒梅(2007)。《國內幼兒節目產製策略及商品效益初探》。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昀隆(2009)。《我國政論節目名嘴現象之研究—以2100全民開講為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伯.(2008)。《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職場生涯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陳登翔(2008)。《談話性節目的觀看邏輯:《新聞挖挖哇》觀看者的個案研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怡婷(2006)。《電視談話性節目產品置入之探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所碩士論文。黃莉雅(2007)。《政治節目之論辯語義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與大話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惠蜜(2008)。《電視節目產製流程研析-以TVBS頻道「破案實錄」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黃順星(2008)。《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許文宜(1994)。《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call-in)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caller)
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碧純(2005)。《中國大體驗?台灣自製大陸資訊節目之內容分析與產製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芷嫻(2006)。《新聞記者與電視談話性節目:詮釋社群的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康紀漢(2003)。《電視談話性叩應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明儀(2003)。《新聞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分析暨其節目中記者專業意理實踐之研究:以新聞駭客News98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意菁(2003)。《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滿昱綸(2004)。《媒體與政治:以年代電視台汪笨湖主持政論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釧玲(2007)。《「全民大悶鍋」之節目產製研究》。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至誠(2001)。《「娛樂新聞」類節目的產製流程研究~以TVBS-G頻道節目「娛樂新聞」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敏玲(2006)《選民媒介使用、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投票抉擇之關聯:以2004立委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元利(2007)。《台灣電視讀書節目之產製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頌杰(2007)。《電視談話性節目與選民的投票決定之研究—以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三、期刊
江子芽(2001)。〈李濤會把台灣帶到那裡去?〉,《財訊》,236期,頁150-154。
江今葉(2009.06.27)。〈陸客來台 文化衝擊更甚觀光〉, 《中央社台北電》
邵志擇(2003)。<傳播範式與傳播生態----評大衛阿什德的「傳播生態學」>,《新聞記者》,12。
邵培仁、潘祥輝(2008)。<危機傳播推動中國媒介制度的變遷>,《現代評論》,4。
林瑩秋(2003)。〈台灣七大政治談話節目〉,《財訊》,261期,頁130-134。
姚人多(2002.08.09)。〈令人失望的當前媒體政治學〉,《中國時報》,15版。
張子豪 (2011)。〈海嘯核電他都懂、名嘴變身地震專家〉,《新新聞》,1255期。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 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93:83-139。盛治仁(2005)。〈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第84期,頁163-203。彭芸(1996)。〈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8:61-79。彭芸(2001)。 《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 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鍾起惠(1997)。〈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30:32-35。貳、英文書目
Atheide,D.L & Snow,R.P(1979).Media Logic. Beverly Hills:Sage.
Atkinson, P. & Hammersley, M.(1998).Ethnography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Norman Denzin & Yvonna Lincoln (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London:Sage.
Bernard,H.R(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De Fleur,M.L & Rokeach, S.B (1975).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4th ed). Newyork:Longman.
Ettema,J.S & Whitney,D.C (1982).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on: Creativity and Constraint. Beverly Hills:Sage.
Fontana, A., & Frey, J. H.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361-376). Thousand Oaks, CA: Sage.
Goetz, J. & LeCompte, M. (1984).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Orlando:Academic Press.
Himmelstein,H (1994).Television Myth and the American Mind (2nd ed). Greenwood Press.
Hirsch,P.M.(1977),Occupational,Organizational,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Media Research: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work. In Paul M.Hirsch,Peter V.Miller and F.Gerald Kline(eds).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Beverly Hills:Sage.
Hobson,D.(1982). CrossRoad: The Drama of a Soap Opera. London:Methuen.
Lasswell, H(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Harper and Row.
Legard, R, Keegan, J and Ward, K (2003) In-depth Interviews, in Ritchie, J and Lewis, J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asearcher.London:Sage
Liebes, T. (1999).Displacing The News:The Israeli Talkshow as Public Space”Gazette ,61 ,.113-125.
Livingstone, S., and Lunt, P. (1994)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Routledge.
Munson, W. (1993). All talk: The talk show in media cultur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ewcomb, H. M. (1991) The creation of television drama. In Jenson,K.B & Jankowski, N.W [1991].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Wright ,C. R. (1986)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Y: Mcgraw-Hill College.
Schlesinger,P.(1987).Putting Reality Together:BBC News.[2nd ed].London:Methuen.
Schudson, M. (1989).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3: 263-282
Sigal,L.V.(1973).Reporters and officials: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newsmaking.Lexington,MA:D.C.Heath and Company.
Shoemaker,P.J. &Reese,S.D.(1991).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Longman.
Timberg,B.M & Erler,R.J (2002). Television Talk: A History of the TV Talk Show.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