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常如梅
研究生(外文):Ju-Mei Chang
論文名稱:政府公關稿與媒體新聞報導之框架差異研究─以H1N1新流感疫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difference of Issues Frames between New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The Case of H1N1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一香陳一香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公共關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H1N1公關稿新聞報導框架
外文關鍵詞:H1N1News ReleasesNews CoverageFr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2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2009年4月,新流感病毒H1N1在墨西哥爆發,造成84人死亡,並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蔓延至其他國家,民眾在SARS的前車之鑑下急著要打疫苗,但最後卻出現了緩打潮,本研究希望透過檢視行政院衛生署的公關稿,及報紙媒體所呈現出的新聞報導,探討主管機關提供了哪些訊息給媒體?而媒體又是如何呈現這些資訊與框架?兩者之間存在那些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將疾管局公關稿、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新聞文本以量化的方式分析歸納,探討衛生主管機關之公關稿及新聞媒體報導H1N1之主題框架、消息來源、及媒體新聞立場,並比較兩者之間在主題框架及消息來源的差異,另一方面則藉由深度訪談疾病管制局公關室、公關顧問公司及媒體記者,探討H1N1之報導取向。
研究結果發現:一、公關稿消息來源過於集中,缺乏不同立場專家觀點:媒體消息來源較為多元,而疾管局所發布的公關稿中,極高比例僅呈現主管機關之觀點,在消息來源的範圍上相對狹隘。二、公關稿新聞議題點不足:疾管局所發佈的公關稿多為疫情發展、感染人數或是長官視察行程等教條式報告,對記者來說,缺乏新聞價值與議題的面向,使記者將公關稿做為參考資料,而另闢議題追蹤。三、忽略利益關係人的想法:重視利益關係人的想法:與利益關係人之溝通,是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依據,尤其具醫療專業背景的醫師投書媒體,質疑政府之疫苗政策時,容易加深民眾對疫苗政策的不信任。四、內容框架過度集中,忽略其他面向之觀點:媒體的注意力容易受一件事件吸引而集中在一個框架上,而忽略了其他面向之報導,除了侷限報導的內容,也可能影響民眾對H1N1的認知。五、強化議題深度與廣度,避免單向式的意見陳述:疾管局及媒體對政策之相關報導,往往只告知政策內容,不會解釋政策制定過程的各項背景及原因,只有單向式的意見陳述,而失去了與媒體、專家學者及民眾互動的溝通。六、錯失風險溝通時機:施打疫苗前,是政府與民眾溝通疫苗風險的重要時刻,疾管局應把握宣導良機,使民眾對疫苗有正確的認知及期待。
In April 2009, H1N1 erupted in Mexico, killing 84 people and swiftly spreading to other countries. In light of the lesson from SARS epidemic, people were urged to be inoculated. However, in the proces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receiving vaccin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through the PR news releas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and the news reports of the media, what messages were sent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how those information and frameworks were presented by the media, what we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what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those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R news releases issued by CDC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news reports of the Apple Daily, the Liberty Times and the United Daily News, thereby to explore PR news releases by the health authorities in charge, news media’s H1N1 thematic frameworks, news sources and media’s positions on news. Additionally, a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atic frameworks and news sources. The directions of H1N1-related reports were also explor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officials from CDC 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 PR consultants and reporters.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 sources of the PR news releases were too concentrated and failed to include opinions from expert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news sources of the media which wer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 of the PR news releases issued by the CDC were mostly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executives, not including the pinions from related academics and experts, which has easily subjected CDC position to the suspicion from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2. Inadequate topic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 news releases: Most of the CDC news releases were related to the routine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e number of infected people or the inspection itinerary of officials. To news reporters, those reports had very little news value and could only be used as reference. Thus, they were compelled to find other topics to report.
3.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houghts of stakeholders: Communications are very important in government’s pushing for a policy. People’s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will be affected when the authorities’ vaccination policy is questioned by doctors or medical professionals.
4. News topics were overly concentrated and other perspectives ignored: Very often, the media would be attracted to one single incident and concentrated their new reports on the event, resulting in the negligence of other developments. This has not only limited the content of news reports but also affected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H1N1.
5. The depth and scope of news topic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one-way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void: Most of the policy-related reports by CDC and the media only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policies but failed to explain 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its background and reasons. This kind of one-way statement couldn’t achie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dia, experts and the public.
6. Communication on risk needs to be made in advance: Before vaccination,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ommunicate on the risk of inoculation to allow the public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n and proper expectations for inoculation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v
目錄 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風險社會與大眾媒體 8
第二節 健康傳播與醫藥新聞 12
第三節 社會真實與框架理論 15
第四節 框架的種類及分析途徑 18
第五節 消息來源與新聞呈現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28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說明 45
第一節 公關稿與新聞報導基本資料分析 45
第二節 公關稿與新聞報導消息來源 58
第三節 公關稿與新聞報導主題框架分析 66
第四節 不同媒體之主題框架分析 74
第五節 不同媒體之新聞立場分析 77
第六節 公關稿與新聞報導差異之原因 83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研究討論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疫苗愛國主義〉,(2009年12月24日)。《蘋果日報》,蘋論,第A3版。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H1N1新流感民意調查〉。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sVote0.2.asp&subjectId=26721&ctNode=26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H1N1新型流感Q&A(疾病認識)〉。上網日期:2011年1月2日。取自http://flu.cdc.gov.tw/lp.asp?CtNode=3975&CtUnit=888&BaseDSD=7&mp=150
艾悉淮(2009年12月23日)。〈與衛生署「專業」對話〉,《自由時報》,第A15版。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原書Beck, U.[1986].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 Frankfurt a.M: Suhrkamp.)
余萬益(1992)。《我國主要報紙報導醫事新聞的趨勢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秉穎(2010)。〈H1N1疫苗的社會心理症狀〉。《康健雜誌》,135:130-131。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梅(2005)。《記者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報導經驗─以SARS新聞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呂惠敏(2003)。《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台高階主管對新聞主播的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政大新聞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吳聰能、陳麗珍(1997)。《台灣地區衛生政策民意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碧娥(2005)。《財經專業報紙失業議題的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62:1-34。
吳宜蓁(2004)。〈SARS風暴的危機溝通與現階段宣導策略檢視,以台灣政府為例〉,《遠景基金會》,5(4):107-150。
吳金萍(2003)。《糖尿病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珍玉〈2009〉。《醫療新聞對民眾就醫行為之影響》。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153-188。
林元輝(2003)。〈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4):71-110。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綺雲、徐明瀚(2003)。〈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8:54-63。
姜采蘋(2009)。《新聞報導和公關稿之主題框架及風險訊息差異:以腸病毒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之瑋(2007)。《從禽流感新聞報導看媒體的風險敘事策略─比較紐約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之報導分析〉。《民意研究季刊》,206:117-151。
徐美苓、黃淑貞(1998)。〈愛滋病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新聞學研究》,56:237-268。
徐美苓、黃淑貞(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張?蚺憛]2003年4月21日)。〈國內疫情控制 官員歸功媒體〉。《中國時報》,焦點新聞版。
徐美苓(2004)。〈健康傳播在台灣〉,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483。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3:85-125。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陳一香(200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穎(2006)。《食品汙染新聞報導內容與品質之研究─以2005年「戴奧辛鴨蛋」與「孔雀石綠石斑魚」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耀昌(98年12月30日)。〈如何看新流感疫苗迷思〉,《蘋果日報》,第A17版。
彭家發(1994)。《客觀性原則的探討》。台北:正中書局。
盛竹玲(2002)。《報紙醫藥保健版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9-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謙韋 (2007)。《SARS新聞報導內容分析之研究─以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為例》。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秀眉(2009年12月24日)。〈不可為國產疫苗盲目護航〉,《蘋果日報》,第A21版。
莊 玲(2009年12月26日)。〈機率雖小 中了就是百分之百〉,《聯合報》,第A19版。
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Stamford, CT: Thomson Learning.)。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
喻靖媛(1994)。《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庸一(98年12月24日)。〈立即成立H1N1疫苗審查委員會〉,《蘋果日報》,第A21版。

劉必榮(2009年4月30日)。〈正名、防疫…新流感的國際政治學〉,《聯合報》,第AA1版。
劉培柏(2009年8月29日)。〈全面施打 真正問題才開始…疫苗風險 恐釀政治風暴〉,《聯合報》,第AA1版。
劉競明(2009年12月27日)。〈疫苗併發症 應整合醫療〉,《聯合報》,第A17版。
蔡鶯鶯(2000)。〈健康傳播之理論實務─從公共衛生宣導與大眾傳播談起〉。《中華傳播年會論文》。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121-147。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39-56。
謝安安(2005)。《隱藏在鏡頭背後的真相─一探電視媒體醫藥新聞的產製過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旭洲(2008)。《社會統計與資料分析》。台北:威士曼。
謝瀛春譯(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原書Krieghbaum, H.﹝1986﹞. Science and mass medi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謝炎堯(99年1月7日)。〈信心喊話解決不了疫苗問題〉,《蘋果日報》,第A27版。
簡佳偉(2005)。《醫療糾紛新聞報導的框架與比較─以北城醫院新生兒打錯針事件與仁愛醫院邱姓女童轉診事件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章英華(2003)。《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藍素禎(2001)。《台灣健康傳播之分析─以威而鋼新聞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 蘅(2000)。〈集集大地震中媒體危機處理的總體驗〉。《新聞學研究》,62:153-163。
蘇 蘅(2003)。〈台灣新聞如何再現SARS:科技文明與風險溝通變局下的媒體角色〉。「全球化時代與新聞報導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主流報業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際芬(99年1月7日)。〈專家官員說破嘴 庶民聽嘸啦〉,《聯合報》,第A19版。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政治大學學報》,69:57-80。

英文部分

Berger, L. B. & Luckman, T.(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Doubleday.
Chung, Wei-Wen & Tsang, Kuo-Jen.(1993). News frame reconsidered: What does feame do to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EJMC convention, Kansas City, MO.
Cottle, S.(1998).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5-32.
Entman, R. M.(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Freimuth, V; Linnan, H. W; & Potter, P.(2000). Communicating the threat of emerging infections to the public.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6(4), 337-347.
Gandy, O. H. Jr.(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alicy. Norwood, H. J.: Ablex.
Gitlin, T.(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nning, P. K. & Hawkins, K.(1990). Legal decisions: A frame analytic perspective. In S. H. Riggins (ed.), Beyond Goffman: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institu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pp.203-233). N. Y.: Mouton de Gruyter.
McGuire, W. J.(1984).Public communi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inducing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Preventive Medicine, 13, 299-319
Ratzan S.C; Payne J.G; & Bishop C.(1996)The status and scop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1):25-42.

Roger, E. M.(1996).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An up-to date report repor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 15-23.
Schanne, M; & Meier, W.(1992). Media coverage of risk: Results from content analysis. In J. (Ed.). Biotechnology in public: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pp.142-169). London: Science Museum Publications.
Schwitzer G.(2004).Ten troublesome trends in TV health news, BMJ, 329:1352.
Shoemaker, P. J.(1991).Gatekeeping. CA: Sage.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Tankard, J.W;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 Ghanem, S.(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 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rsation . Boston, August.
Tuchman, G.(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Van Dijk, T. A.(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瞿海源、章英華(2003)。《SARS社會情勢調查報告,「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2. 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121-147。
3. 黃浩榮(2003)。〈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
4. 陳思穎(2006)。《食品汙染新聞報導內容與品質之研究─以2005年「戴奧辛鴨蛋」與「孔雀石綠石斑魚」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3:85-125。
6. 徐美苓、黃淑貞(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7. 徐美苓、黃淑貞(1998)。〈愛滋病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新聞學研究》,56:237-268。
8.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之報導分析〉。《民意研究季刊》,206:117-151。
9. 林綺雲、徐明瀚(2003)。〈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8:54-63。
10. 林元輝(2003)。〈報紙SARS新聞處理的質化分析─以華昌國宅和瓶中信等事件為例〉。《思與言》,41(4):71-110。
11. 吳宜蓁(2004)。〈SARS風暴的危機溝通與現階段宣導策略檢視,以台灣政府為例〉,《遠景基金會》,5(4):107-150。
12.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62:1-34。
13.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政治大學學報》,69: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