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rya B.(1999) Thirty Seconds to Air: A Field Reporter’s Guide to Live Television Reporting. Arrangement with State University: USA.
Baym, G.(2004). Packaging Reality: Structures of Form in US Network News Coverage of Watergate and the Clinton Impeachment. Journalism, 5(3)279-299
Bell, A.(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jwell
Berger, Arthur As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f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Burke K.(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mpbell, R. (1911). 60 Minutes and the News: A Mythology for Middle Americ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armaz K.(2006).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CA: Sage.
Chatman, S.B. (1990). 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ixon, P.(1973). Rhetoric. London: Methuen.
Fallows, J. (1996). Breaking the News: How the media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ss, Sonja K. (2001) Rhetoric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Golden, J. L. & Berquist, G. F. & Coleman, W. E.(1992). The Rhetoric of Western thoughts(5th ed.). Dubuque, IA: Kendall/Hunt.
Grabe, M. E. & Zhou, S.(2003). News as Aristotelian drama: The case of 60 Minutes.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 6(3), 313-336.
Hallin, D. C.(1992).Sound Bite News: Television Coverage of Elections, 1968-1988.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2):5-24
Herrick, J. A. (2004).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arvey, D.(1998)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UK
Knight R. M.(1998) A Journalistic Approach to Good Writing: The Craft of Clarity. Iowa State University:USA.
Kovach, B. & Rosenstiel, T.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Montgomery, M.(1998) The discourse of broadcast news: A lingusitic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Roberts, W. R.(1954). Rhetoric.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Rosenthal, A.(1999). Why Docudrama? Fact-Fiction on Film and TV.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Shoemaker, P.J. & Reese, S.D.(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 Longman.
Steele, C. A. & Barnhurst, K. G. (1996). The journalism of opinion: Network news coverage of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s(1968-1988).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3(3), 198-209.
van Dijk, T. A. (1991). Racism and the press: Critical studies in racism and mi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White T.(2005) Broadcast News : Writing, Reporting & Producing. Elsevier: USA.
Yorke I.(1995) Television News. Educational&Professional: Endland.
Zhou, S. & Shen, B.(2009) Dramatic Elements in TV News and Their Implications.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5(2),52-60
中文部分:
王? (1996)。《新聞廣播電視概論》。北京 : 凱通。
王洪鈞 (1989)。《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
王洪鈞 (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
王泰俐 (2002)。〈「新聞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產製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深坑。
王泰俐 (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1王璞 (2000)。《現代傳媒寫作教程》。香港:三聯。
王曉朝譯 (2005)。《西塞羅全集》。台北:左岸。
王毓莉、賴祥蔚 (2006)。〈電視新聞寫作〉,《廣電暨新興媒體寫作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石麗東 (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江行海譯 (1996)。《我不怕演講:即席演講技巧與祕訣》台北:新苗。
江稜譯 (1998)。《卡耐基的演說聖經》。台北:世茂。
李茂政 (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
李姿儀譯 (2004)。《表達與演說藝術》。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Lucas , S. E.﹝2004﹞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American: McGraw-Hill)
沈錦惠 (2005)。〈社群之知 vs. 客觀之知:從電子口語看電子新聞〉,《新聞學研究》,82 : 1-40。沈錦惠 (2007)。《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台北:五南。
余波、王瑛芳譯 (2006) 。《新為到底該怎樣?》香港:聯合(原書Reeves, R.﹝1998﹞What The People Know. American: Harvard)
呂惠敏 (2004)。《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台高階主管對新聞主播的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林東泰 (2009)。《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新竹。
林嘉玫、張廣怡、鄭佳瑜、鄭芳芳 (2006)。《最新跨世紀新聞學》。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Lanson, J. & Fought, B. C. [1999] News in a new century: reporting in an age of converging media. USA:Sage.)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周慶祥、方怡文 (2004)。《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
胡滌生、魯炳炎 (2005)。〈從政策論證模式觀點對我國與西方古代論辯之比較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41:1-34。胡曙中(2001)。《美國新修辭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孟淑華 (2004)。《新世紀新聞編輯實務》。台北:亞太。
孟健、祁林 (2000)。《廣播電視新聞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北京
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原書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h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USA:Sage.)
吳風、丁未、田智輝譯 (2000)。《廣播電視新聞寫作與報導》。北京:新華。(原書 White, T. (1996) Broadcast News Writting: Report & Producing (2e).USA:Reed.)
吳剛 (2004)。〈論教學創新的知識基礎〉,《教育研究》,25 : 72-78
苗力田 (1996)。〈修辭學〉,《亞理士多德全集》,9:408-49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胡欣 (2004)。《新聞寫作學》。武漢大學:武漢。
姚里軍 (1996)。《新聞寫作藝術與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北京。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 (2010)。《口語傳播》。台北:威仕曼。
夏春祥 (2000)。《媒體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展青 (2010)。《從語藝取徑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認定和新聞報導的敘事策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許如冰 (1987)。《修辭認同之理論與實際—美國雷根總統”國情咨文”演說(1982-1988)之修辭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瓊文 (1998)。《SNG衛星直播科技對電視新聞製作流程與內容影響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 (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台北。
陳彥豪譯 (1999)。《非語言傳播》。台北:五南。(原書Knapp, M. L., & Hall, J. A. (199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陳聖雅 (2009)。《台灣作文教學探究-以類型批評?研究取徑》。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孫亞光 (1993) 。(SNG帶動新的科技競爭,談衛星對電視新聞的衝擊),《新聞鏡周刊》248 : 32-40。
奚安鴻 (2008)。《從非語言傳播探討電視新聞主播的播報風格》。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大學畢業論文。
郭倩文 (2008)。《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主播的展眼類型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郭岱軒 (2011)。《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利用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論文。從萊庭、徐魯亞編著(2007)。《西方修辭學》。上海:上海外語。
常昌富、顧寶桐等譯 (1998)。《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宥羢 (2005)。《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營運之分析:以TVBS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莉莉譯 (2000)。《廣播電視新聞教程》北京:新華。(原書 Boyd, A. (1998) Broadcast Journalism: Techniques of Radio & TV News. Amreican: Reed)
張駿瑩譯 (1997)。《我是溝通大師》。台北:智庫。 (原書 Qubein, N. (1996) To be a Great Communicator. Amreican: Triumph)
張礫元 (2000) 。《新聞記者對SNG現場連線專業性認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梓翔譯 (1991)。《演講學入門》。台北:正中。
游梓翔 (2002)。《演講學原理:公共傳播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游梓翔 (2006)。《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台北:五南。
彭家發 (1992)。《新聞論》。台北:三民。
黃仲珊、曾垂孝等著 (1993)。《口頭傳播:演講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遠流。
黃新生 (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溫淑梅 (2005)。《電視新聞假連線現象及對記者專業性認知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路境 (2000)。《顛覆媒體:邱復生和TVBS傳奇》。基隆:亞細亞。
葛樹人 (2001)。《衛星電視新聞台SNG作業流程及其規範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意菁、陳芸芸譯 (2001)。《媒體原理語塑造》。台北:韋伯。 (原書 Grossberg, L.、Warella, E.、Whitney, D. C.[1998]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Amreican: Sage)
劉幼俐 (1998)。《電視媒體報報導犯罪新聞的法律與倫理(中)》。新聞鏡周刊。503:46-51。
劉志武 (2009)。〈出鏡記者應對新聞突發事件策略研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6:614-616
劉泗翰譯 (1997)。《進入新聞業》台北:滾石 (原書 Goldberg, Jan. [1996] Careers in Journalism. Amreican: Contemporary)
劉素麗 (2000)。《即興演講》。北京:海潮。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 (2003)。《電視新聞概論》。台北 : 空大。
劉善興 (2001)。《新聞採訪36式》。解放軍:北京。
蔣欽揮 (1999)。《新聞角度與選擇》。北京:新華。
鄭貞銘 (1986)。《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三民
鄭貞銘 (1992)。《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慕嵩 (1993)。《老大在現場:趙慕嵩卅年採訪實錄》台北:時報臧國仁、鍾蔚文 (1999)。〈時間概念與新聞報導--初探新聞文本如何使用時間語彙〉。《新聞學研究》,61: 137-178。蔡琰、臧國仁 (2000)。〈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 1-28。戴國良 (2006)。《電視媒體經營管理實務》。台北:鼎茂。
韓景洪 (2001)。《新聞採寫技巧》。山東人民:濟南。
線上資料:
Mcmanus, J. (2001) “Black hole”live shots: expensive gimmick or better journalism?上網日期2011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gradethenews.org/dreamhost%20files/pagesfolder/Black%20Holes1.htm
楊樺 (2000)。〈e世代下的頭條任務〉,《目擊者》,16。上網日期2011年5月19日,取自http://atj.yam.org.tw/mw1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