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5)。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易利圖書。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王順正(1999)。身體的協調能力。2010年9月21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
repno=7&page=1
王順正(2000)。運動體能-人體的平衡。2010年9月3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
show.asp?repno=59&page=1
王順正(2002)。體能商 (PFQ) 資訊網。2010年10月2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week/show.
asp?repno=110&page=1
王榆慧(2009)。國中生身體活動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錠堯、王順正(2003,12月)。青少年體能的因素分析﹝摘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口頭發表,台北市。
王錠堯、王順正、陳信良(2004)。青少年體能商的理論架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98-104。王鶴森(2000)。運動體適能-敏捷。2010年9月21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show.asp
?repno=58&page=1
世界衛生組織WH0(2010)。何謂體重過重和肥胖症。2010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
/childhood_what/zh/
行政院衛生署(2003)。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2010年10月6日,取自國民健康局http://hpnet.bhp.doh.gov.tw/
healthhouse/front/view.asp?id=22
行政院衛生署(2006)。94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會。台北市: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2009)。中華民國衛生年報。台北市: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2010a)。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2010年9月28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foodnew/Files/
Health/ChildFatDefinition.jpg
行政院衛生署(2010b)。健康體能的評量。2010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_Show.
aspx?Subject=200712250028&Class=2&No=20071225016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a)。91年體育統計。2010年10月6日,取自http://www.sac.gov.tw/DownloadList/DownloadList.aspx?
wmid=13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b)。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physicalfitness quotient)常模為例。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a)。各國體能檢測項目。2010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
WDID=50&wmId=194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b)。健康體能與全人健康。2010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
WDID=51&wmid=193
吳忠芳(2000)。運動體適能-速度。2010年10月1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show.
asp?repno=56&page=1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敏華、姜金龍(2004)。體脂肪與羽球專項體能關係之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87-195。李嘉洲(2009)。國中生運動訓練隊競技體適能差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林正常(2000)。運動體適能-反應。2010年9月3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show.asp?
repno=61&page=1
林正常(2005)。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沛曇(2009)。身體質量指數對高中女生體適能之比較-以台北市立士林高商為例。雲科大體育,11,177-185。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進邦(2008)。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林麗娟、謝伸裕(2004)。不同身體活動程度對男女性骨質密度與運動能力之影響。 成大體育,37,99-106。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冠學文化。
洪甄憶、林麗娟(2005)。游泳運動對身體組成、骨質含量與運動能力之影響。成大體育,38,55-68。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11,217-223。紀依盡、林旭龍(2008)。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健走對高體脂女大學生運動行為及肥胖變化之研究。學校衛生,58,17-33。徐漢朋、王心桐、遲乃春、尼宏莉、楊永潔、戰迅等(2009)。生活方式與肥胖的關聯性研究。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45,508-510。
馬振俊(2007)。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基本運動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張迎修(2007)。不同體脂含量的兒童身體組成和運動能力之差異。中國學校衛生,28,903-904。
張青(2010)。兒童期單純性肥胖症與膳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關係。職業與健康,26,446-448。
張媚(2004)。人類發展之概念與實務。台北市:華杏圖書出版社。
張綺芳(2008)。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脂肪、腰臀圍比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鳳儀(2003)。學童身體型態與運動能力之研究。澎技學報,6,85-101。張耀仁(2008)。飲食教育與運動介入對肥胖青少年身體組成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教育部(2009a)。身體質量評定表。2010年 9月28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8.php
教育部(2009b)。體重控制。2010年 12月13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5.php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芳娟、林正常、陳鉞奇(2005)。有氧舞蹈訓練對體脂肪過高之年輕女性的心肺適能及心臟自律神經的影響。物理治療,30,67-72。陳元和、林正常(2004)。運動訓練和飲食控制對高中超重女生血清瘦身蛋白濃度及肥胖相關指標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51-163。陳怡如、張尹凡、張秦松、盧豐華、吳至行、張智仁(2007)。非糖尿病肥胖者經減重後體適能的變化及其相關因數。臺灣家庭醫學研究,4,40-51。陳怡瑜(2008)。大學學生身體組成、心率變異與心肺功能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東韋、林俊宏(2009)。網球運動專項移動步法能力與訓練方法。大專體育。12,82-92。陳牧如(2003)。柔軟度。2010年9月21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week/search.asp
陳信良、林玉瓊、王錠堯、王順正(2006)。不同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體能商比較研究。體學學報,39,1~12。陳俊傑(2007)。跳繩訓練對國小6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及跑步經濟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彭雪英(2009)。複方身體活動促進課程對過重女性之體脂肪率改善效益。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43-49。
曾建興、饒智凱、林晉榮、黃振興(2008)。國家羽球代表隊專項技術與專項體能相關之分析。身體文化學報,6,121-130。黃榮松(1997)。大學男女運動員12分鐘跑走與最大攝氧量相關研究。1996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頁98-111)。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淑惠、楊蕙、謝明哲、簡怡雯(2007)。成年人體脂肪測量方法的比較及體脂肪與體位相關性的探討。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1,32-39。葉綠琪、朱瀚威、楊孟容、蔡櫻蘭(2009)。營養教育課程和有氧運動對減重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9,53-61。
廖奕萍(2010)。體重控制-營養調查與營養評估。台中市:華格那。
榮湘江、朱稼霈、張世偉、馬軍(2007)。運動干預青少年單純性肥胖效果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2,702-705。
劉文等(2009)。男子角力運動選手身體組成與運動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文溪(2005)。不同體脂肪測量法評估大學男學生身體組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劉瑞富(2004)。提昇國中學生體適能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泰武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宜蘭縣。蔡玉敏(2002)。身體質量指數評估空軍飛行生肥胖程度的適用性。大專體育學刊,4,175-184。蔡孟書、吳英黛(2008)。運動訓練對過重/肥胖兒童及青少年生理適能影響之系統性回顧。物理治療,33,397-408。蔡櫻蘭(2004)。年齡與一般運動能力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77-88。鄭元順(2005)。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薛永和(2007)。體重肥胖及標準之學生其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澎湖縣高職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謝廷凱(2010)。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不同有氧能力測驗成績與最大攝氧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蘇麗文(2006)。持續八週的跆拳道社團活動對國中青少年體能商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Scwang (2010) 。體重控制。2010年8月26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search.asp
Scwang (2000) 。健康體適能-肌肉適能。2010年9月26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
show.asp?repno=47&page=1
Scwang (2006) 。各種體能檢測制度的探討。2010年9月21日,取自運動生理學網站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
show.asp?repno=86&page=1
二、英文部分
Amanda, F. C., Roy, R., Sasho, J. M., & Jillian, G. (2010).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a 16-week community-based swim training program on body fa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91, 1064-1069.
Bouley, K. J., Pieklo, M. C., Matthews, T. D., & Paolone, V. J. (2009). Influence of body fat percentage on agility, strength,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1, 459.
Bowen, M. K., Franco, R. L., Wickham, E. P., & Evans, R. K. (2010). Agreement between bia and dexa in estimating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in obese adolescen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2, 419.
Burke, E. J. (1976). Validity of selected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 of 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Research Quarterly, 47 (1), 85-104.
Chaouachi, A., Brughelli, M., Chamari, K., Levin, G., Ben, A. N., & Laurencelle, L. C. (2009). Lower limb maximal dynamic strength and agility determinants in elite basketball players.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3, 1570-1577.
Cooper, K. H. (1968). A means of assessing maximal oxygen intak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3 (3), 135-138.
Duncan, J. M. (2007). Can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monitors be us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body fat in chinese adults. Asia Pac J Clin Nutr, 16, 66-73.
Graf, K., Koch, B., Kretschmann, E. K., Falkowski, G., Christ, H., & Coburger, S. (2004). Correlation between BMI, leisure habits and motor abilities in child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8, 22-26.
Joseph, J. G., Timothy, A. M., Glen, L., & Thomas, M. (1998). BestAnthropometric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3, 229-232.
Khaled, M. A., McCutcheon, M., Reddy, S., Pearman, P., Hunter, G., & Weinsier, R. (1988). Electrical impedance in assessing human body composition: the bia metho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47, 789-792.
Milanese, C., Bortolami, O., Bertucco, M., Verlato, G., & Zancanaro, C. (2010). Anthropometry and motor fitness in children aged 6-12years. Journal of Human Sport and Exercise, 5, 265-279.
Shaikh, M. G., Crabtree, N. J., Shaw, N. J., & Kirk, J. M. (2007). Body fat estimation using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Hormone Research in paediatrics, 68,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