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文生(1994)。結合技職教育與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12,4,85-90。丁文生(1995)。職業證照與職業生涯發展之探討-技術士的未來不是夢。就業與訓練,13(1),3-7。丁嘉慰(2008)。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論文。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桂冠書版社。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志永 (1996)。實用技能班學生個人背景、自我統整語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三儀(2001)。在校生配合新課程參加技能檢定之規劃。就業與訓鍊,6,3-6。
毛曉鷁(2008)。員工對晉升制度公平認知影響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江斌玉(1988)。激勵行為與績效之研究。銘傳學報,第 24 期,81-110。
江文雄 (1999)。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江玥蘋(2009)。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
碩士論文。
吳靜吉、潘養源、丁祥興(1979)。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41),頁 62。
吳麗秋(1987)。報紙女性記者工作滿足與工作表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偉康(1987)。學習態度、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測試焦慮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圖書。
余化人(1998)。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孚男(1998)。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意向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66期,p44-50。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吳明隡(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圖書。
何欽福(2001)。影響高職實用技能班工業類科學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
彰師大工業教研究所論文。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出版社。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婉甄(2008)員工分紅制度、分紅公平、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連、溫淑戀、呂純純(2009)。同儕師徒功能與大學生學習成效關聯性之探討。中原企業評論,第七卷第二期,p.121-145。李佳霙(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台北:華泰,第65頁。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翠湄(1995)譯。社會與人格發展。(Shaffer, D. R. 原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振祥 (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屬性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1998)。有效學習的方法。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建煌 (2001)。管理學。台北:智勝文化有限公司。
林美靖 (2004) 高職商業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未出版碩士論文。林惠明 (2005)。在校生技能檢定的實施對高職餐飲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武昌 (2005)。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周佳樺 (2006)。國中學生國語文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林姿利 (2006)。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秀雲 (2006)。高職進修學校餐飲管理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及整體滿
意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俊宏(2008)。彈性福利制度對員工福利滿意度、工作投入和組織承諾的影
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軒黛 (2009)。從學生能力取向探討實習前四技餐飲教育課程之成效-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于安(2009)。技能檢定運用於高中職實習課程與學生技能學習行為之研─以台中某高中餐飲科為例。
姜泰吉(1995)。激勵制度實證研究-以中石化廠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麗文文化。
施信華 (2001)。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洪先進 (2001) 。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胡椿敏 (2009) 。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洪久賢 (2003)。從美澳餐旅教育發展模式反思台灣餐旅教育之發展。師大學報,48(2),125-150(TSSCI)。(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 90-2516-S-003-005)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郝承偉 (1997)北區高中、高職餐飲管理科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孫令凡(2000)。人口屬性、報酬激勵效果與工作滿足間之關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明廷(2001)。在校生專案技能檢定對商職會計教學影響之研究。私立大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馬健能(2004)。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徐澤佼(2005)。高級職業學校學生音樂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學校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新仁(1980)。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濱松(1981)。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台北:七友出版傳播。
陳秀慧(1984)。高中生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士軍(1986)。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康自立(1986)。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全華圖書。
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金華書局。
康自立 (1990)。工業職業學校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 臺北:全華書局。陳定國(1991)。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陳韻如(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弧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秋明(1997)。臺北市試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世宗(1998)。不同激勵制度對新世代工作群之激勵效果及對其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一電腦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欣易(2000)。人格特質與激勵偏好、工作態度、工作表現之相關性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瑋恩(2000)。激勵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淵程(2001)。高級職業學校全面實施學年學分制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陳慈仁(2001)。兩岸壽險業銷售人員激勵制度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盈成(2001)。分紅入股滿意度、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鄭美芳(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昭儒(2003)。工作動機、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某鋼鐵公司KT 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天主教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陳雅芬 (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秋麗 (2004)。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君 (2005) 。《薪酬滿足與工作投入相關研究---以銀行客服中心為例》,明道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佩琪(2006)。激勵制度對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秀(2006)。員工投入驅動因子情感性組織承諾與個人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伍庭(2007)。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能維 (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家科學生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陳昱沁(2008)。激勵薪資設計對員工滿足與工作投入之影響。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雅晴 (2008)。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淑莉(2010)。高雄市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簡茂發(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英忠(1993)。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啓賢(1996)。職校技能檢定實施之現況與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3,36-38。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培文、洪先進(1998) 。高職餐飲教育課程設計與實務配合之研究。 商管科技季刊,第1 卷第2 期,249-262。
黃金益(1998)。各國證照制度及技能檢定的特色。就業與訓練,16(3),72-76。黃洲煌(2000)。個人人格特質、激勵認知、工作態度與組織公民公民行為之關連性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曉峰(2001)。企業進用兼職員工的因素與影響。國立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國立彰師大工業教研究
所論文。
黃順益(2003)。警察人員對激勵之認知與期望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鈺(2003)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際觀光旅館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黃英忠、黃培文(2003)。實習工作價值觀的建構及其與工作投入的關係-以大專觀光休閒餐旅相關科系學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黃港友 (2004) 。綜合中學選修專門學程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黃穎豐 (2005)。綜高機械技術學程學生參加在校生技能檢定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慧倫 (2007)。運用學習風格理論提升高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朝祥(1984) 。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詹益統(1996)。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關聯性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明乾(2000)。臺、菲、泰基層員工之激勵制度對工作滿足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朝祥(2007)。從技職教育論通識教育與職場競爭力之關係。國改研究報告November 23, 2007。
葉重新(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圖書。
劉彥伯(1992)。專業組織激勵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出版社。
趙心潔(1998)激勵性報酬、員工屬性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對象。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修祥,陳麗文(2000) 。高雄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58 期,31-37。劉燕饒 (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
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
化市。
劉國英 (2002)。影響高商學生會計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蕙晴 (200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耀明 (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桂芬 (1994)。員工工作投入態度分析架構的建立與策略設計(上),人事月刊,(19:1),頁 10-14。鄭增財(1995)。台北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增財 (2000) 。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
蔣家娟 (2002) 。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蔡秋明(2003)。高職實用技能機械類科學生之自我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蔡東敏(2003)。職校學生之重要他人影響、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鄭文婷(2005)。直屬主管管理才能對員工工作投入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玲玲(2007)。私立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
校行政碩士論文。
鄧舜方(2008)。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關係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鄭寶菱(2010),大學生的逆境商數與學習壓力、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8期,1-29頁。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管理科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賴保禎(1988)。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蕭鍚錡(1997)。高職學校實施技能檢定攸關問題之探討。台灣教育,556,6-9。
蕭鍚錡(1999)。落實技術士證照制度效用之評估與推廣之研究。台中市:勞委
會職業訓練局。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蕭鍚錡(2000)。技能檢定委託相關機構團體辦理之可行性研究。台中市:勞工
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謝錫湖 (2002)。技能檢定術科測驗對高職模具科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
戴德勇(2003)。激勵措施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台商外派幹部至大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易裕 (2003).因應高職多元升學管道談高職 學生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師說 中華民國 全國教育會月刊。
謝易裕(2004)。中部地區高中職工科學生因應技專院校實施多元入學其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鍾芳榮 (2004)。探討知識工作者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投入、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影響關係。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涵融 (2005)。工作投入對工作價值與離職傾向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芳 (2007)。中部地區高職電機科學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班級學生行為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謝宜宸、姚景超(2009)。教師教學與自我學習因素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某些技職班級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43-56。簡瑟芬(1994)。組織報酬與員工工作意願之研究:從個人屬性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雄(2003)。工作意義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專業人員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譚亮 (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練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師大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芳基 (1993) 。我國高職餐飲技職教育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http://www.tpde.edu.tw/welcome.aspx
教育部全球資訊
http://www.edu.tw/
教育部統計處
http://140.111.345/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技職司
http://www.tve.edu.tw/
技職教育資訊網
http://140.122.71.231/ptae/web2006/junsch//index.asp
群科課程資訊網
http://tpde.tchcvs.tc.edu.tw/course/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統計資料技能檢定
http://www/evta/gov.tw/content/list.asp?mfunc_id=14&func_id=102
行政院主計處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統計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17&CtNode=4602&mp=1
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縣市聯絡網
http://census.dgbas.gov.tw/labor/index.htm
TASA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http://tasa.naer.edu.tw/15news-1asp
內政部戶政司
http://www.ris.gov .tw/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就業服務中心
http://www.evta.gov.tw/content/list.asp?mfunc_id=14&func_id=55
英文部份
Blood, M.R., & Hulin, C. B. 1969). Work values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3, 456-459.
Blau,G. J. (1985). A multiple study investigation of the dimensionality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7, 19-36.
Brooke, P. Jr., Russell, D. W., & Price, J. L. (1988). Discriminate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job satisfaction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 (2), 139-145.
Brown, S. P., & Leigh, D. T.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2), 235-255.
Davis, K.(1972).Human relations at work: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2-48.
Dubin, R.(1956). Industrial workers’ world : A study of the central life interests of industrial workers, Social Problems, 3, 131-142.
Farris, C.(1971).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ur: Wiley.
Gellerman, S. (1963).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 3rd (ed).,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offi-Hofstertter, E., & Mannheim, C.(1999). Rebulid and pay att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yschology, 38 (3), 635-672.
Lodahl, T. M., & Kejner, M.(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 (1), 24-33.
Lawler, C.A., & Hall, M. L.(1970). Perceptions and respects for job involvement, Academe of Management Journal, 13, 454-470.
Miller, D. J.(1995). CEO salary increases may be rational after all: Referents and contracts in CEO pa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5), pp. 1361-1385.
Patchen, J.J. (1970). Educ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high individual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3, 487-499.
Paullay, I.M., Alliger, G.. M., & Stone-Romero, F. 1994).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wo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job involvement and work centr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 (2), 224-228.
Ra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84 (2), 265-288.
Robbins, S.P. (1993). Management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obert, T. K. (1997).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blems, prospects, 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Marke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8 (3), 311-333.
Robbins, S.P., & Coulter, M.(2001).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aleh, S. D., & Hosek, J. (1976). Job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 213-224.
Steers, R. M. (1994).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Taylor, M., Fisher, C., & Ilgen, D. ( 1983 )Individuals reactions to performance feedback in organizations a countral theory perspective. In Rowland. D., & Ferris, G.(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Greenwich, CT:JAI Press.
Vroom., V.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Sullivan, H. S.(1953).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chutz, W. C.(1973). Encounter. In Ratmond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IL: F.E.Peacock
Selman, R. T.(1980).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naly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hibaut, J.W, & Kelley, H. H.(1986).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