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24.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1 05: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欣昀
研究生(外文):Hsin-yun Yang
論文名稱:回觀與瞥見:記述一段社會工作門外的探看
論文名稱(外文):Retrospection and glimpse:to narrate a journey of social work outdoor seeking.
指導教授:張淑英張淑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敘說探究精神病患社區關懷照顧計畫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narrative inquirycommunity care program for psychiatry pati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這是一個關於我從護理跨越到社會工作的學習歷程的故事。採用敘說探究為研究方法,以時間、空間、情境互動三向度,鋪陳出我的故事。我帶著無知進入社會工作,以一個門外漢的姿態開始學習社會工作,並沿著社會工作的學習而發展出故事。研究目的在於:記述我
在社會工作門外看見了什麼?藉以尋求社會工作的模樣。包括:社會工作是什麼?社會工作是這樣嗎?社會工作做什麼?的答案。

故事從我專業助人生命的開展談起,表現過去護理知識及經驗對於社會工作學習歷程的影響,並藉著置身在精神科的情境,試圖尋找社會工作的模樣。藉由回觀我在研究所階段所學習到的社會工作學院知識、在公部門與醫院精神科實習所看見的社會工作實施以及社區關
懷照顧方案中所實踐的社會工作,累積著對社會工作的疑問,並產生新的理解,從而瞥見社會工作的樣貌。我所理解到的社會工作與書本上所教導的並無太多差異,包括社會工作是助人自助的專業、其目的或功能是協助個人適應社會、發展潛能、它包含著照顧與控制的雙重
意涵。然而其藝術性在於每個人所實踐出來的社會工作都不一樣,其存在的價值也需要由社會工作者自己去創建。

正因為社會工作充滿包容性、相信各種可能與相信人的獨特性的特質,使我也能接受自己、欣賞自己,進而欣賞精神障礙者作為人的珍貴性。站在朝向未來的位置上,計畫再度置身醫院的精神科,繼續追尋社會工作。嶄新的旅程才正要開始。
This is a story about my learning process of striding over nursing to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method is narrative inquiry. Triple aspects, including time, space and circumstances interaction were framed to state my story. I was ignorant when I entered social work field. I developed my story along the social work learn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to narrate what I see from the
outdoor of social work, to seek the appearance of social work, and to find out the answer of “what is social work?”, “Is social work like this?” and “What does social work do?”.

The story began from my nursing professional helping career. I tried to display how nursing training influenced my social work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hrough the internship as a psychiatry social worker, I gradually accumulated the questions about social work.
Through retrospecting those experience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work was generated.
Then finally glimpsed the appearance of social work. Those experiences include what I’ve learned from social work academic training at the graduate school, what I’ve seen social work practice from field study of welfare public department and the psychiatry department of hospital, and what I practice social work from the community care program for psychiatry patient.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 work’s textbook and my re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at shows social work as a helping profession, helps people adapt the society and develop potential. However, it also comprises meanings of both care and control. The artistry of social work is that every social worker
represents different kinds of practice. Social worker h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social work by herself/himself. On account of social worker’s practice principle like acceptance, believe in every kind of possibility and the uniqueness of people, I could accept and appreciate myself, further then appreciate the preciousness of mental illness person. Thus, standing on the current position which
faces the future, I plan to put myself in to the psychiatry department again to pursue my social work career. The journey is just beginning.
第一章 緒論……………………………………………………….…1-11
第一節 我想說的故事……………………………………………………1
第二節 助人生命的開展…………………………………………………5
一、 精神科的初體驗………………………………….……….……..6
二、 成為體制內的助人者……………………………………....……7
三、 夾著尾巴逃離…………………………………………………….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12-23
第一節 社會工作是什麼?……………….…….………….…….….12
一、 社會工作是什麼?………………………………..…………….12
二、 社會工作是這樣?……………………..………………….……13
三、 社會工作做什麼?……………………………………………...15
四、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16
第二節 精神病患社區關懷照顧計畫…………………………….……18
第三章 研究取向……………………………………………………24-32
第一節 故事的力量………………………..……………..…….……24
第二節 關於敘說探究………………………………………………...27
第三節 研究過程的資料收集與整理……………………………….…30
第四節 敘說探究的恆常關注……………..………………………...31
第四章 回觀:遇見社會工作....…….………………………….33-84
第一節 社會工作是什麼………………….……………………..……33
一、 我來到了社會工作…………………………...……….……….33
二、 但是,社會工作是什麼阿?……………………….……………34
三、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8
第二節 社會工作實務,是這樣?………………………..………….40
一、 歡迎光臨實務世界……………………………………………….40
二、 社會工作的美麗與哀愁………………………………………….43
三、 小結….......…...….…………………......…….……….49
第三節 社會工作做什麼?…...….………………………………….50
一、 我是護理人員?………………………………..………....….52
二、 我是社會工作者?……………………………………………….60
三、 我是關懷訪視員……………………...…………………………78
第五章 瞥見:啊!社會工作…………………………………….85-101
第一節 啊!社會工作……………………………………………….…85
一、 社會工作對我來說是什麼?……………………………….……86
二、 助人是專業嗎?……………………………………….…………87
三、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什麼?…………………………………….…89
四、 社會工作的存在價值是什麼?……………………….…………90
第二節 或許我是個門外漢…………………………………………….91
一、 也許我是個門外漢……………………………………………….91
二、 也許我不是門外漢……………………………………………….93
三、 答案留給時間去證明…………………………………………….94
第三節 站在朝向未來的位置……………………..………………….94
參考資料………………………………………………….……..102-105
圖表目錄
圖一: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及轉銜服務工作流程……………………22
圖二:研究架構……………………………………………………....29
表一:經驗年表…………………………………………………………30
表二:社會工作的認識過程……………………………………………85
1.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2.王思斌(2000)。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於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美國:八方文化。
3.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臺北:生智。
4.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2-224。
5.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臺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6.王芯婷(2007)。精神障礙者勞動與生活場域開創行動~以桃源二村有機農場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7.王士華;戎瑾如;陳喬琪;魏秀靜;林寬佳 (2007)。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相關壓力、習得智謀與照顧負荷之研究。護理雜誌 54(5): 37-47。
8.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2004)。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3)
9.宋麗玉(1999)。精神疾病照顧者之探究:照顧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01-30。
10.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01-29。
11.行政院衛生署。98年度「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申請作業說明書。行政院衛生署。97年10月15日。
12.朱志強a(2000)。社會工作是什麼?。於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美國:八方文化。
13.朱志強b(2000)。社會工作的本質:道德實踐與政治實踐。於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美國:八方文化。
14.李增祿主編(2007)。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五版)。臺北,巨流。
15.李姿瑩、蔡芸芳、楊美賞 (2000) 。花蓮地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需求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慈濟醫學 12(4): 247-257。
16.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17.何國良(2000)。序:社會工作的定位。於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美國:八方文化。
18.余德慧 (2007),現象學取徑的文化心理學:以「自我」為論述核心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4期,頁45-73。
19.何玉娟(2005)。病人還是酒鬼?精神醫療體制下的酒癮患者。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0.吳慧貞譯(2007)。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9)。
21.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22.林美伶、熊秉荃、林淑蓉、胡海國(2002)。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烙印處境。慈濟醫學。14(6):381-387。
23.林武雄譯(2000)。社會工作個案管理。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不詳)。
24.胡海國、吳就君、鄭若瑟、黃梅羹、胡小萍、黃宗正、陳珍信、葉玲玲、張宏俊 (2000)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顧者之負擔。 台灣精神醫學 14(3): 205-217。
25.胡海國總編輯(2004)。臺灣精神障礙者之社區照護發展:理想與實務研討會彙編。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26.翁開誠 (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P23-69。
27.莫黎黎(1998)。醫務社會工作。臺北:桂冠。
28.許添盛口述、李佳穎執筆(2008) 。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臺北市:賽斯文化。
29.彭美琪、許銘能 (2006)。建構社區精神病患照顧網絡-以臺北縣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0(4): 323-332。
30.陳奎林(2004)。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角色與困境探討-實務工作者的觀點。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1.陳秋山(2006)。幻見與回歸--一個人道工作者的經驗與自身探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32.陳嘉祥(2001)。Recent Progress in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f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分子遺傳研究之近期發展。慈濟醫學。13(4):197-202。
33.郭婉盈(2007)。在生活世界中實踐專業的慢性療養院社工。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4.郭峰志主譯(2001)。現代社區精神醫學:整合式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35.郭葉珍譯(1997)。家屬與精神病患。台北:合記。(原著出版年:不詳)
36.崔秀倩、楊延光、謝秀華、吳就君、陳純誠 (1998) 。精神分裂症與雙極型情感疾患之居家照顧需求與家屬之負荷。台灣精神醫學 12(3): 188-193。
37.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2008)。社會個案工作。臺北:五南。
38.黃佩玲、李引玉、毛家舲 (1990)。探討出院精神分裂病患家屬在居家照顧期間之負荷經驗及其影響因素。護理雜誌 38(4): 77-87。
39.馮怡菁(2000)。社會工作者在精神醫療團隊之角色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0.楊連謙、董秀珠(2002)。精神科婚姻治療門診病人的婚姻狀況。應用心理研究,16:225-245。
41.葉玲玲、李玉春、楊銘欽、劉絮愷、胡海國 (1997) 。嚴重精神病患經濟成本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0(3): 1-15。
42.廖靜薇(2002)。臺灣地區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3.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癲與文明。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44.劉曉春(2006)。從學校到實務世界:一個社工實務教師的故事。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論文。未發表。香港。
45.劉淑言、許妙茹、陳美碧 (2002) 。青少年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壓力、因應行為與健康狀況之探討。領導護理 5(1): 41-50。
46.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47.蕭幸伶(1997)。帶「病」生活~~一個精神病患家屬經驗之探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8.蕭淑貞、李引玉、施欣欣、鄒建萍、黃珮玲、林梅鳳、連寶珠、廖肇安、呂雀芬、湯麗玉、盧純華、王怡文、張秀如、巫慧芳、粱玉雯、郭世音、王純娟、陳春蘭於蕭淑貞總校閱(2002)。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五版)。台北:華杏。
49.顧乃平、李選、陳采鳳、左如梅、秦慧珍、黃和美、蔣欣欣、田聖芳、陳美燕、趙淑員、武靜慧、趙炳華(1998)。於顧乃平總校閱。護理專業導論。台北:匯華。
50.龔卓軍譯(1998)。余德慧校訂。拉崗。臺北: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51.Anthony, W. (1993).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 The guiding vis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1990s."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 14(4): 11-27.
52.Corrigan, P. W., Watson,A.C., Byrne,P., Davis,K.E. (2005). "Mental illness stigma: Problem of public health or social justice." Social Work 50(4): 363-368.
53.Deegan P. E. (1996) .Recovery and the conspiracy of hope. Presented at: The Sixth Annua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onference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risbane,Australia 。取自: http://www.namiscc.org/newsletters/February02/PatDeegan.htm。上網日期:2009.11.15。
54.DSM-Ⅳ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孔繁鐘編譯)(1999)。臺北:合記。
55.Hinshaw, S. P. (2005). "The stigmatization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ldren and parents: developmental issues, family concerns, and research need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6(7): 714-734.
56.Hou, S.Y., Khale. Ke, C. L., Su, Y.C., Lung, F.W.,& Huang, C.J.(2008). "Exploring the burden of the primary family caregiver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Taiwa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2: 508-514.
57.Milliken, P. J. and P. A. Rodney (2003). "Parents as Caregivers for Children with Schizophrenia: Moral Dilemmas and Moral Agency."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24(8): 757-773.
58.Milliken, P. J. (2001). "Disenfranchised Mothers: Caring for an Adult Child With Schizophreni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2(1/2) :149-166.
59.Petersen, Thorup, Øqhlenschlæger, Øqstergaard, Jeppesen, Krarup, Jørrgensen, Mortensen & Nordentoft (2008). La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 53(10) :660-670.
60.Schiff, A. C. (2004). "Recovery and mental illness:analysi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27(3): 202-218.
61.Thornicroft, G., Rose, D., & Kassam, A. (2007). "Discrimination in health care against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19(2): 113–122.
62.林天佑(無日期)。APA格式第五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取自:http://www1.mcu.edu.tw/Apps/SB/data/20/APA.pdf。上網日期:2009.02.01。
63.林天佑(無日期)。APA格式—網路等電子化資料引用及參考文獻的寫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取自: http://ha.asia.edu.tw。上網日期:2009.02.01。
64.中華民國民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上網日期:2010.06.01。
65.內政部統計年報。身心障礙人數按成因分。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上網日期:2011.04.19。
66.行政院衛生署。精神病患社區關懷照顧計畫。97年度成果報告,2008.12。
67.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公佈欄。歷年護理機構及精神復建機構家數、歷年護理機構及精神復健機構醫事人員數。2010.09.29更新。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169&class_no=440&level_no=4。上網日期:2011.04.19。
68.精神衛生法。96年6月5日修法通過。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30。上網日期:2010.03.01。
69.項程鎮、曹明正、洪定弘、鮑建信、葛祐豪(2010.07.07) 。前中船老總被迫送精神病院 前妻設局 判刑三月。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7/today-so12.htm。上網日期:2010.07.14。
70.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系大學部課程地圖。取自:http://www.tec.tcu.edu.tw/98/images/class_map/17.PNG。上網日期:2011.03.09。
71.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課程地圖。取自:http://www.tec.tcu.edu.tw/98/images/class_map/18.PNG。上網日期:2011.03.09。
72.Eastwood, C.,Grazer, B., Howard, R.& Lorenz, R. (Producer), Straczynski, J. M. / Eastwood,C. (Writer/Director).(2008). Changeling [Motion picture]. United States: Imagine Entertainment Malpaso Produc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2-224。
2. 7.王士華;戎瑾如;陳喬琪;魏秀靜;林寬佳 (2007)。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相關壓力、習得智謀與照顧負荷之研究。護理雜誌 54(5): 37-47。
3. 9.宋麗玉(1999)。精神疾病照顧者之探究:照顧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01-30。
4. 10.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01-29。
5. 15.李姿瑩、蔡芸芳、楊美賞 (2000) 。花蓮地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需求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慈濟醫學 12(4): 247-257。
6. 16.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7. 18.余德慧 (2007),現象學取徑的文化心理學:以「自我」為論述核心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4期,頁45-73。
8. 22.林美伶、熊秉荃、林淑蓉、胡海國(2002)。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烙印處境。慈濟醫學。14(6):381-387。
9. 26.翁開誠 (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P23-69。
10. 29.彭美琪、許銘能 (2006)。建構社區精神病患照顧網絡-以臺北縣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0(4): 323-332。
11. 32.陳嘉祥(2001)。Recent Progress in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f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分子遺傳研究之近期發展。慈濟醫學。13(4):197-202。
12. 36.崔秀倩、楊延光、謝秀華、吳就君、陳純誠 (1998) 。精神分裂症與雙極型情感疾患之居家照顧需求與家屬之負荷。台灣精神醫學 12(3): 188-193。
13. 40.楊連謙、董秀珠(2002)。精神科婚姻治療門診病人的婚姻狀況。應用心理研究,16:225-245。
14. 41.葉玲玲、李玉春、楊銘欽、劉絮愷、胡海國 (1997) 。嚴重精神病患經濟成本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0(3): 1-15。
15. 45.劉淑言、許妙茹、陳美碧 (2002) 。青少年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壓力、因應行為與健康狀況之探討。領導護理 5(1): 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