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MoneyDJ理財網(2009)。臺灣今年線上遊戲市場可達125.7億,年增8.5%。2010 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4fd69ccd-351f-477a-8ffb-433e58841240
zideaddin(2009)。遊戲基地gamebase淺談月費、免費之爭品質與享樂是否能共存?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gamebase.com.tw/news/news_content.php?sno=86638453&page=5last_news_reply
力世管顧(2001)。一同打造你我的虛擬世界-線上遊戲。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pwcm.com.tw/reports05_2.htm#01
王鍾和(1998)。談親子衝突及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57,32-41。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建任(2005)。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心理出版。台北市。
臺灣大哥大(2010)。臺灣青少兒的迷「網」!2010臺灣青少年數位安全及網路社群調查報告。2010 年11月5日,取自 http://corp.taiwanmobile.com/press-release/news/press_20100419_655967.
html
行政院研考會(2009)。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10 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91215101202.pdf
池青玫(2005)。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江永進(2009)。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惠玲(1996)。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職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朱奕修(2007)。線上遊戲玩家的熱愛、成癮與攻擊行為。國立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何秉一(2009)。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七十七期 短評:線上遊戲新紀元--完全免費時代即將來臨。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7/77-4.htm
呂秋華(2005)。線上遊戲小學生玩家經驗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素卿譯(1996)。上癮行為導論。Thombs, D.L.著。五南圖書公司。
李介之、邱紹一(2002)。品格教育的可行性分析。訓育教育,41(1),55-60。
沈于嘉(2010)。網路沉迷、親子關係與道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五南出版。臺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9年臺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查報告。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offset=5&id=2204&typeid=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2010年第二屆兒少網安指數大調查。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31&typeid=3&offset=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2010年臺灣親子休閒育樂調查報告。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45&typeid=3&offset=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2010優質兒童線上遊戲指標。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359&typeid=3&offset=0
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婉如(2008)。限制級線上遊戲對學童偏差行為影響之探討-以臺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芳(2008)。統計學SPSS之應用。鼎茂出版。台北。
邱義雄(2009)。國中學生線上遊戲經驗與在校學習領域及日常行為表現之研究
-以嘉義縣國中學生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逸芬譯 (1997)。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沉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2-10。
周榮輝(2010)。親子關係、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南桃園城鄉地區兩所小學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志鴻(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TWNIC 2010年1月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
查報告。2010 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50。徐尚文(2006)。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經驗、態度與生活適應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馬秀蘭,吳德邦(2002)。統計學:以SPSS for Windows為例(3版)。臺北:新文京。
馬嘉宏(2004)。網路線上遊戲成癮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婉嘉(2005)。國小學齡兒童氣質與親子衝突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定業(2003)。線上遊戲族群之消費者決策型態與忠誠度行為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張春興(1989)。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智超、虞孝成(2001)。網咖‧連線遊戲 e 軍突起。聯經出版公司。
張鴻成(2009)。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及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郭明裕(2005)。宜蘭地區青少年線上遊戲經驗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嘉泉(2003)。探討國中學生價值觀與線上遊戲經驗的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晉龍(2004)。線上遊戲使用者行為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博士論文。陳淑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攻擊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陳柏璽(2008)從需求層級理論觀點探討線上遊戲成癮之影響因素─以國內某科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新豐(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成癮與人際關係之調查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五卷第四期) 2009.12,第241頁。
陳昭佑(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易芬(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網路成癮大學生之諮商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9(6),477-481。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 (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 279-294。陳美靜譯,Wallace, P.著(2001)。網路心理講義。臺北:天下遠見,(原文於1999 年出版)。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2008)。2008 臺灣青少兒數位安全白皮書。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www.rtv.nccu.edu.tw/vhuang/2008%2520internet%2520safety%2520research.pdf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0)。2010年05月28日臺灣地區線上遊戲網站使用狀況。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news.ixresearch.com/?p=1734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變動的媒體,行動的兒童。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education.fubon.org/edu/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91216170408P6U
黃俊傑(2004)。線上遊戲心流經驗與沉迷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雅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之成癮性丶使用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黃妙玟(2007)。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凱琳(2010)。高雄地區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幸福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彥達(1990)。知識經濟入門-The Information Economy。藍鯨出版有限公司。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家寶(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鏡暉(1990)。線上遊戲產業happy 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7。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3)。2003年我國線上遊戲發展現況分析。
資策會MIC(2009)。2009年網友娛樂行為調查。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asp?sno=214&type1=2
楊媛婷(2002)。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社會適應能力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楊青垂(2005)。少年沉迷網路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態度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楊賀欽,張丁才(2000)。線上遊戲的發展現況與經營策略探討。第二屆網站經營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楊秋燕(1993)。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情感經驗與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楊蘊哲、梁朝雲(2001)。網路成癮及其研究需求。視聽教育雙月刊,43(3),2-12
楊糧綱(2007)。線上遊戲問題之成癮模式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世瑩(2009)。SPSS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旗標出版。臺北。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學刊,37(2),149-167。
葉士如(2009)。國中學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鄭雅真(2008)。參與線上遊戲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親子衝突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蔡沛錡(2005)。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2008)。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臺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臺灣衛誌,27(2),2008,143-157。
鄧煌發(2004)。不同網路少年型態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
盧麗卉(2002)。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戲谷(2010)。戲谷-戲谷簡介。2010 年11月5日,取自https://newmember.funtown.com.tw/About/aboutus.aspx
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筑凡(2009)。大學生網路沉迷歷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謝靜慧、楊淑晴(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山大學為例。臺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TANET2000,844-855。
謝菁菁(2003)。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親子關係與網咖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顏榮宏(2006)。線上遊戲對青少年家庭親子互動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顏淑華(2007)。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研究-以彰化縣六年級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蕭銘鈞(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麗玲(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親子衝突情境、來源與反應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簡毓怡(2007)。青少年網路遊戲玩家的憂鬱情緒、親子關係適應與網路遊戲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羅育勝(2010)。資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亞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郁凱(2001)。國內線上遊戲與賭風 網路世界變調。中國時報,2001.12.10,第三版。
二、英文部份
Colwell, J. & Payne, J.(2000).Negative correlates of computer game play in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 91, 295-310
Emery, R. E. (1992). Family conflict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meanings for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s. In C. U. Shantz & W. W.Hartup(Eds.), Conflic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pp. 270-29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A. R. (1996). The conflict talk of mothers and children:Patterns related to culture, SES, and gender of child.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438-452
Freud, S. (1966). Twenty-eigh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sychological stud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oldberg, I.(1996).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Hatterer, L. J.(1994).Addictive Proces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Y: Longman.
Niemz, K., Griffiths, M., Banyard, P.(2005). 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s with self-esteem,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disinhibi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6), 562-570.
Piaget, J. (197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 New York:Ballan Books.
Reid. E. ,(1995).“Virtual Words: Culture and Imagination” pp.164-183 in Steven, Rouse, R. (2000). Game design: Theory & practice. Texas: Wordware Publishing.
G.J.(ed.), Cybersociety: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Steinberg, L. (1990). 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S.S. Feldman & G. R. Elliot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dolescent.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ler, J.(1996).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at the "Palace".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faculty/john-suler
Smetana, J. G., Braeges, J. L., & Yau, J. (1991). Doing what you say and saying what you do: Reasoning about adolescent-parent conflict in interviews an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6, 276-295.
Young, K. S.(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newmedia.cityu.edu.hk/COM5108/readings/newdisorder.pdf.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 23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