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聖道 (2005)。從大台北地區三家失智老人專門照顧機構之現況調查探討失智老人群體生活照顧單元理念之居住場所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縣。內政部統計處(2009)。人口年齡分配。擷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王思堯(2007)。家庭成員安置年邁家屬入住長期照護機構的適應,護理雜誌 54(3),82-86。
王敏行(2007)。應用聯合分析法探討接觸經驗對身心障礙者偏好決定的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15-34。王雲東(2009)。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98)022.805),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行政院(2007)。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摘要本,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9)。我國長期照護需求推估及服務供給現況,台灣經濟論衡,7(10),54-71。
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處(2009)。98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擷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589&class_no=440&level_no=3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政策,國家政策季刊,4(4),5-24。宋文娟、黃久秦、洪錦墩(2008)。應用德菲法評估台灣未來老人健康議題暨老年醫師之需求,明新學報,34(2),355-367。巫瑩慧、湯麗玉、陳達夫、邱銘章譯(2007)。失智症亞太地區盛行報告,Acta Neurologica,16(3),183-187。
李文光(2008)。台灣失智症醫療利用及費用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台南市。李世代(2009)。日本、韓國長期照護保險內容與相關法令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98)029.812),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
李世代(2010)。『長期照護』的發展與推動。台灣醫界,53(1),35-50。
李光廷(2004)。失智症老人照護模式與日本機構照護革命,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119-172。
李卓倫、呂育陞、劉立凡(2010)。高齡照護體系中之專業人力。台灣老年學論壇,6,1-13。
李孟羲、江蕙娟、胡月娟(2008)。長期照顧機構照護品質監測指標之變革。長期照護雜誌,12(1),32-41。周麗芳、張佳雯、傅中玲、王署君(2000)。台灣地區老人失智症的經濟成本推估。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福利願景」研討會,1-24。
周麗芳、張佳雯、傅中玲、王署君(2001)。探究台灣地區老人失智症經濟成本。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2,1-26。林震岩(2010)。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再版)。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敬程(2000)。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之負荷與支持性服務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9)。認識失智症。擷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
洪意綺(2007)。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者連續性長期照護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台中市。徐素真(2007)。長期照護機構失智照護模式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台中市。張珍珍、徐亞瑛、邱逸榛、陳明歧(2009)。影響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照顧酬賞與照顧品質的相關因素之探討。長庚護理雜誌,20(2),155-166。
梁亞文、徐明儀(2010)。德、荷長期照護保險之比較。護理雜誌,57(4),17-22。莊宇勝(2007)。本土失智症機構照護收容模式成本效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台北市。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 32,83-121。陳政雄(2009)。高齡社會失智症老人的新居住型態-團體家屋。台灣老人保健學刊,5(1),17-35。
陳春閎(1999)。失智症患者家屬對機構照顧支付費意願和家庭照顧成本估算與影響因子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台北市。陳啟斌、林進財、黃曉令、厲世偉(2003)。醫療器材選購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牙醫師選購牙科診療檯為例。健康管理學刊,1(1),87 -101。
陳淑芬(2008)。失智症家庭照顧者考慮將病人機構安置之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縣。陳惠姿(2009)。長期照護保險法制服務提供及服務人力之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98)026.809)。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耀茂(1999)。多變量解析方法與應用(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光大(2007)。以聯合分析法設計坐月子中心服務(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階公共管理組,台北市。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文化出版社。
黃惠玲、劉錦螢、徐亞瑛(2006)。以家庭為基礎之社區失智症照顧模式簡介。長期照護雜誌,10(4),333-342。黃雅君(2007)。不同疾病嚴重度失智症患者居家、日間照護、護理之家服務之成本效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台中市。黃慧雯、劉淑惠、白玉珠(2010)。台灣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與日本介護保險執行改革方針,護理雜誌,57(4),77-82。黃耀榮(2004)。失智症照護空間之現況問題與建構趨勢。長期照護雜誌,7(4),352-354。葉璦嬅、林盈岑、范翠芸、史雅芸、張雅惠、態曉芳(2010)。失智症之安養式照護-以美國經驗為例。長庚科技學刊,12,27-35。
董曉婷(2006)。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應用。長期照護雜誌,10(3),296-306。
劉雅文(2005)。探討失能老人家庭選擇長期照護福利服務之決策過程-老人自主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市。鄧世雄(2006)。本土失智症機構照護模式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DOH95-TD-M-113-071-(1/2)),台北市:社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錢慶文、李宜致(2003)。以聯合分析法研究影響某醫院減肥服務消費者之元素及其相對重要性。台灣醫務管理期刊,4(1),55-71。簡秀美(2006)。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住民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台中市。顧心田(2010)。老人失智症之心理諮商。諮商與輔導,297,24-27。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10). The global economic impact of dementia.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0, 1-56.
Carmone, F. J., Green, P. E., & Jain, A. K. (1978). Robustness of conjoint analysis, some Monte Carlo resul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5(2), 300-303.
Chan, F., Wang, M. H., Thomas, K. R., Chan, C.Y., Wong, D. W., Lee, G., & Liu, K. (2002). Conjoint analysis in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16, 179-195.
Darmon, R. Y., & Rouzies, D. (1999). Internal validity of conjoint analysis under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6(1), 67-81.
Green, P. E., & Wind, Y. (1973). Multiattribute decisions in marketing: A measurement approach.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
Green, P. E. (1974). On the design of choice experiments involving multifactor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 61-68.
Green, P. E., & Srinivasan V. (1978). Conjoi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Issues and outlook,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5, 103-123.
Hair, J. Jr., Anderson, R., Tatham, R., & Black, W.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403-408.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Englewook Cliffs, NJ: Prentice Hill.
Kane, R. A., & Kane, R. L. (1987). Long-term care: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
Lee, C. S., Chang, S. F., Su, C. L., Chen, Z. Y., & Chen, R. C. (1997). Neuroepidemiological survey in Ilan, Taiwan (NESIT): (3)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dementia in a rural area. Acta Neurol Taiwan, 6, 27-35.
Shamir, M., & Shamir, J. (1995). Competing values in public opinion: A conjoint analysis. Political Behavior, 17, 107-133.
Stuart-Hamilton, I. (2006). The psychology of ageingan introduction (4th ed.).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Weisser, W. (1991).Community-base long term care: a prospective budge ting strategy for achieving cost effectiveness. In Romeis, J. C., & Loe, R. M. (Eds), Quality and cost containment in care if the elderly. New York, NY: Springer. 175-189.
Wittink, D. R., Krishnamurthi, L., & Nutter, J. B. (1982). Comparing derived impotence weights across attribut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8(3), 47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