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 (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台北。
王秀春 (2009)。圖畫書運用於低年級課後活動之線畫教學行動研究-以阿羅有隻彩色筆為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梅香 (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順民 (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國政研究報告。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慶田 (2008)。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亞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何世芳 (2009)。二00九年 (第九屆) 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2009,86-92。
余嬪 (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余嬪 (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 (2),彰化。吳永發 (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台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吳珩潔 (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淑敏 (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0,119-140。呂政達 (1987)。還幸福一個本來面目。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張老師文化,台北。
巫雅菁 (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清茵 (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新民 (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麗文,高雄。
李新民 (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李枝樺 (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08)。2008 年「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研究報告,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台北。
林俊賢、蔡東鐘 (2007)。台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8 (1),73-106。
林春如(2002)。學業成績的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效應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晏州 (1984)。區域性戶外遊憩資源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都市與計畫,12-18。
邱馨瑩 (2009)。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金音如 (2009)。諮商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侯季宜 (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人際衝突、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施建彬、陸洛 (1997)。Argyle, M. (著)。幸福心理學。巨流,台北。
洪瑞續 (2010)。國小學童課後活動參與現況及幸福感之研究-以南投縣高年級學童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胡家欣 (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胡海燕 (2005)。高三補習生的心理困擾及其教育對策。現代教育科學,2,31-33。
柴松林 (2009)。每個兒童都應該是幸福的。講義雜誌,2009,93-96。
高淑貴 (1987)。已婚就業女性的母職角色觀工作成就與子女照顧兩難情形的初探。社區發展季刊,37,40-47。涂秀文 (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少熙 (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少熙 (1994)。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啟瑞 (1982)。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測驗與輔導,52,845-848。
張琇珺 (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屏東。
許志賢 (2002)。休閒活動介入生活的認知與技巧之探討。臺灣體育學院學報,台中。
許義雄 (1984)。北市體育教師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體育學報,6,15-26。郭怡玲 (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黃志成、王順民 (200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 (上、下)。揚智出版,台北。
陳南琦 (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陳建勳 (2007)。彰化縣員林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體適能狀況之分析。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 (3),13。
陳郁文 (2009)。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現況、家長需求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嘉誠 (2000)。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彰儀 (1987)。你滿意你的休閒生活嗎?教育部文化講座彙編第三冊,台北。
陳騏龍 (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麗如 (1997)。生活目標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麗如 (1997)。新竹地區國中啟智班輕中度智障學生之教師及家長對學生未來升學、就業態度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45。
陸洛 (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 (2005)。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彭湃 (2008)。”影子教育”:國外關於課外補習的研究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16,62-65。
黃郁宜 (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黃倩雯 (2009)。國中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振紅 (2005)。不同學制大專技職生參與休閒運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8 (2),121-136。黃資惠 (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黃薈樺 (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拖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雅馨 (1989)。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佳珍(2008)。家長對體育類課後活動班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翠華 (1990)。兒童課後托育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添元 (200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穆錦雯 (1982)。台北市兒童兒童生活現況之調查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佩容 (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簡玉惠 (2009)。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和休閒活動參與相關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顏秀芳 (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顏映馨 (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蘇廣華 (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台南護專學生為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二、英文文獻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edge.
Campbell, A., Com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hen, S. Y., & Lu, L. (2009). After-school time use in Taiwan: Effects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well-being. Adolescence, 44, 176. Libra Pubiishers, inc., 3089C Ciairemont Dr., PMB 383, San Diego, CA 92117.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DeGrazia, Sebastian (1962).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Diener, E., Suh, E. N.,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river, B. L, Tinsley, Howard, E. A, & Manfredo. (1991).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In B.L.Driver,P.J.Brown,&G.L.Peterson(Ed.),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Dumazedier,Joffre. (1974). Socialogy of.Leisure.Amsterdam: Elsevier.
Dumazedier. J. (1974). So 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 Elsenier.
Friedman, M. & Roseman, R.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Knopt.
Halpern, R. (1999). After- school program for low- income children: promise and challenges.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9(2), 81-95.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older, M. D. & Coleman, B. (2009).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o Children’s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10, 329-349.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u, L., & Hu, C. H. (2001). Two ways to achieve happiness: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1161-1174.
Max Kaplan.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Y:wlie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A introductory handbook.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 67, 423-436.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 762-769.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 After-School Programs.〔WWW page〕URL htttp://www.ed.gov/pubs/After_School_Programs.html (visited Oct.5 1999).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roviding quality after-schoo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s families.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Providing_Quality_Afterschool_Learning/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