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昭正(2005)。森林保健休閒可行性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2(1),23-39。
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情況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王俊超(2007)。遊客生活型態及其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苗栗三義鄉130縣道之休閒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王怡中(2009)。休閒酒莊遊客之休閒體驗與消費行為研究-以車程酒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王秀華(1995)。有氧運動—有氧舞蹈。師大體育,37,42-47。王敏華(2005)。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古志銘(2010)。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田文政(1992)。登山健行適應行為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江彥德(2010)。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朱靜慧(2005)。都市公園兩性使用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新竹是護城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李 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第一屆北投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
李嘉慶(2002)。屏東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6,頁313-332。
李莉薇(2009)。飛盤狗運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持續涉入。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李淑任(2005)。咖啡館之休閒體驗與顧客參與之探討-以台中縣市咖啡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素馨(2007)。典型相關分析-專業程度、遊憩動機和基地屬性認知關係之探討。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7(3),39-62。
李炳昭、陳一之(2009)。登山步道吸引力、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大坑步道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1),115-132。何燕慶(2010)。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臺南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2(33),21-28。吳龍山(2009)。打造運動導計畫。國民體育季刊,38(2)。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吳虹萱(2007)。親子旅遊中親子關係對休閒體驗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吳炘儒(2008)。登山健行者活動涉入程度、心流體驗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吳耿良(2009)。不同生活型態登山健行者的遊憩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吳麗華(2006)。女性在SPA的休閒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吳萬福(2000)。如何透過運動提升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29(3),33-88。邱明宗(2007)。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台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邱煌達(2005)。休閒體驗、觀光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聯性研究-「劍湖山世界主題遊樂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邱垂杰(2007)。苗栗大湖草莓園區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邱瑞源(2008)。遊客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東縣利嘉林道鄉村社區的休閒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雙月刊(60),教育部,20-31。林欣慧(2001)。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林正忠(2008)。阿罩霧山登山健行者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佩穎(2000)。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林樹旺、黃宗成、盧龍泉(2002)。高爾夫球友參與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79-91。林家楨(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建佑(2009)。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台中市。林清白(2009)。國小學童休閒體驗、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美君(2009)。個性咖啡館休閒體驗與消費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市。林暐閔(2010)。嘉義縣漁人碼頭休閒阻礙、休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卓俊辰(1990)。從健康的觀點論體能性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措施。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周文賢(2002)。統計學(再版)。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嘉琪、胡凱揚(2004)。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編製。大專體育學刊,7(1),117-130。洪煌佳(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9,249-258。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涂淑芳譯(1997)。Burrus- Bammel,L,L,& Bammel,G.原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洪新來(2007)。老年人參與球類運動對其休閒動機、休閒滿意度之影響研究—以木球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高樹蕃(1971)。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市:正中書局。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1996)。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畢璐鑾、陳仲杰(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機動因素。大專體育雙月刊,83,140-147。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孫光興(2007)。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林國棟(2002)。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政策導向Policy Orientation國民體育季刊,134期。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徐永億(2007)。中部地區室內游泳池消費者體驗行銷與購後行為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4(1),119-138。
曹正、李瑞瓊(1990)。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施準則研究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方法。體育學報,2,27-29。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台中市。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許樹淵(2006)。高地訓練的生理轉機。行政院體委會國民體育季刊,35(3),11-17。許銘珊(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3(1),139-155。
張春興、楊國樞(1976)。普通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83)。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二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張少熙(2005)。台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19。
張嘉宜(2008)。學校休閒活動推展及人力資源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97(18),92-98。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27-40。張詩渟(2009)。休閒體驗與自我觀念動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張琇鳳(2005)。成人藝術參與動機、藝術休閒體驗之研究-以社教機構藝術研習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陳美惠(2007)。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市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桃園縣。陳仲杰(2005)。台北市公立高工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研究所,台北市。陳子逸(2009)。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自由時間管理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鳳貞(2009)。不同人格特質與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瑜珈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怡伶(2003)。鐵道藝術網絡參觀者的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中站、嘉義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怡如(2002)。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雅婷、林伯修(2007)。台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2007年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88-89。
郭正煜、韓大衛(2002)。籃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91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54-161。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梁月春(2009)。女性休閒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涉入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參加有氧舞蹈休閒運動課程之學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莊秀婉(2006)。臺灣北海岸衝浪參與者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曾煥華譯(1989)。步行運動的科學。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曾滿圓(2008)。學校行政人員休閒活動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大專院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在學少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縣。黃月美(2006)。舞動生命:高齡者之休閒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于庭(2008)。登山健行者早期戶外遊憩經驗與戶外環境行為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5(2),60-72。
傅秀英(2010)。登山步道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葉純菊(2005)。遊客參與台灣咖啡節的休閒動機、休閒效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雅婷(2008)。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溫富雄(1997)。不同目標取向和自覺能力對中強度踏車運動之知覺身體疲勞程度、情緒反應及運動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裘素鳳(2003)。臺灣演藝人員參與休閒運動的參與行為與動機。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劉宗穎(2009)。生態旅遊遊客環境態度、旅遊動機、遊憩體驗、與地方依附之關係研究-以塔塔加遊憩區為例。休閒運動管理學報,6(2),53-72。
鄭順聰(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鄭三權(2010)。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遊客體驗與旅遊意象量表之驗證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報,7(1),215-228。
潘政維(2009)。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休閒滿意與與地方依戀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24。
蔡武憲(2009)。國小學童樂樂棒球休閒滿意度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蔡旻熹(2009)。自行車道遊憩環境屬性及遊客休閒滿意度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賴子敬(2002)。臺中市高爾夫球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賴怡菁(2010)。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其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賴美蓉、王偉哲(1998)。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2(1),12-1-2。
盧宸緯(2008)。從活躍老化觀點談戶外休閒的重要性。學校體育,18(3),35-41。謝清秀(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謝安田、謝益銘、陳欣怡(2002)。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大商管學報,7(1),33-53。謝政論(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
戴遐齡(1994)。台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蘇超群(1998)。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蘇超群、李素馨(1999)。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14),21-42。
蘇玟樺(2010)。板橋、中和地區羽球運動愛好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欒國昌(2009)。休閒動機、涉入、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初鹿休閒農業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內政部(2003)。臺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摘要分析。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體育統計。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運動安全手冊:豋山攀岩溯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新聞稿。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0)。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7)。九十六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調查統計結果。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交通部觀光局(1991)。調查國人休閒活動。台北市: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1997)。山岳遊憩系統資源評估與規劃期末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7)。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台北市: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台北市: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新聞稿。台北市: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0)。新聞稿。台北市: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
東海大學環境暨景觀中心(1988)。風景區規畫/設計參考技術手冊。台中市:台灣省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東海大學環境暨景觀中心(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觀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台灣旅遊生活網(2003)。台灣小百岳 活力爬爬go。 http://gofuntaiwan.net/columnpage/specol/TaiwanTop100/TaiwanTop100.asp
台灣商業聯合資訊網(2003)。全國登山日健行活動。
維基百科(2010)。台灣小百岳列表。自然的百科全書。
中華日報(2010)。新聞稿。台北市:中華日報社。
【英文部分】
Beard,J.G., & Ragheb,M.G. (1983).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ou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20-33.
Bobby,G(1995).The importa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Jou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79-299.
Bright(2000).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32,No.1,pp.12-17.
Burrus- Bammel,L,L,& Bammel,G.(1982). Leisure and human Bahavior.Dubuge,IA: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
Clawson,M.,&Knetsch,J.L.(1966).Economic of outdoor recreation,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33-36.
Devesa,M.,Laguna,M.,&Andres P.(2009).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visitor satisfaction: empirical evidence in rural tourisn.Tourism management,1-6.
Donald, N.,Roberson,Jr., & Vesna, B.(2009).Remedy for modernity:experiences of walkers and hikers on Medvednica mountain. Leisure studies,28(1).January,105-112.
Dumazedier,J.(1974).Socilogy of leisure(By M.A.Mchenzicel),Amsterdam:Elserier.
Flexner,S.B.&Hauck L.C.(1987).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2nd). Random House Inc.
Iso-Ahola,S.E.,&Mannell,R.C.(1985).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In M.Wade(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111-115.
Iso – Ahola,S.E.(1989).Motivation for leisure.In Jackson E.L.&Burton T.L.(Eds)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State College,PA:Venture.
Godbey,G,&Geoffrey,G.(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Philadelphia:M.B. Saunders.
Godbey,G.(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State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Haggard,L.M.,&Williams,D.R.(1991).Self-identity benefits of leisure activities.In B.L.Driver,P.J.Brown&G.L.Peterson(Eds.),Benefits of leisure.(103-119).State Colla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Joel R Agate, Ramon B Zabriskie, Sarah Taylor Agate, Raymond Poff,(2009).Family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Second Quarter2009.Vol,41,Iss,2;pg.205,19 pgs.
Kay T., & Jackson,G.(1991). 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nal of leisure research,23(4),301-313.
Kraus,R,G.(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ed).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elly,J.R (1996). Leisure(3rd ed.).Boston:Allyn &Bacon.
Kotler, P.(1991).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ng and control.(7th ed.).NJ:Prentice-Hall.
Mallow,A.H.(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370-96
Mannell,R.C.(1980).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s.In S.E. Iso-Ahola(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62-88. Springfield,IL:Charles C Thomas.
Schmitt,B.(1999).Experiential marketing: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feel,think,act,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Simon &Schuster,Inc.
Siegenthaler,K.L.,& O’Dell,L.(2000).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satisfaction,and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within family dyads. Leisure sciences,22(4),281-296.
Whiting,J.W.M. & Child,I.L.,(1953).Training and personality:A Cross-culture Study,New Heven,Cann,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