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樹鄉志(1986)。大樹鄉公所編輯群
王育群 (2000)。 活化節慶活動、增加觀光吸引力。私立東方工商專校活化節慶民俗創造觀光新資源研討會論集,頁7-16
王宏榮(2008)。高雄縣大樹鄉發展鄉村旅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王思文(2010)。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探討-以参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島嶼觀光研究 3卷3期
朱盈蒨、汪文政(2010)。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認同之研究-以澎湖乞龜活動爲例。島嶼觀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125-144江嘉杰(2007)。節慶觀光參與者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甲媽祖遶境參與者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廣觀光之道。交通建設第42卷,第9期,頁2-6
阮亞純(2004)。節慶活動振興地方產業之研究_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君如(2010)。節慶活動品質、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以2008、2009台中燈會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5卷第 2期,頁29-50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青松(2009)。城市餐飲節慶活動行銷之研究-以臺北牛肉麵節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卷4期,頁118-137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遊客認知面向的探討。旅遊管理研究2卷2期,頁39-56沈進成、葉語瑄(2010)。節慶活動利益相關者之效益評估模式。運動與遊憩研究4卷3期,頁161-178
吳明隆(2009) 。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台北
吳怡寬(2004)。產業文化藝術節推廣之研究--以古坑華山「2003台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頁43-90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韋萱(2004)。台灣越來越好玩。遠見雜誌,217 期。
林正忠(2002)。鹽水蜂炮民俗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以2003年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台南市。周世玉、蕭家旗(20108)。體驗行銷對節慶活動形象及重遊意圖影響之探討-以臺中元宵燈會為例。企業管理學報85期,頁47-70
林美萍(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建煌(2002) 。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智勝
林銘昌、鄭健雄(2005)。地方節慶對鄉村旅遊的影響。發表於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論壇,大陸國家旅遊局及成都市政府主辦,成都
莊博欽(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柏任(2009)。觀光節慶活動遊客旅遊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向之研究 ─以高雄燈會藝術節為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君(2004)。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與願付價格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12 月號,頁 18-20。郭為藩(1975)。從文化的認同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學報,2,55-64。陳秀淑(2004)。遊客參與產業文化活動滿意度與認同度關係之研究-官田菱角節個案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張淑青(2005)。觀光衝擊與觀光發展支持度的關係-馬公居民職業別之干擾效果。觀光旅遊研究學刊,4(1),頁47-70
陳佩君(2006)。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希林、嚴蕙群(2004)。Johnny Allen 等著,《節慶活動管理》。台北:五觀
張燕萍(2010)。居民及舉辦單位對於地方節慶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一以桃園眷村文化節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靜宜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聲威(2005)。我國發展漁業文化創意產業之探究-以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章展(2004)。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P.1-2-5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18(1) 頁73-96
程紹同(2001)。第五促銷元素。臺北:滾石文化。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 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楊小玲(2004)。 當地居民對節慶活動衝擊之知覺與態度—平溪鄉與鹽水鎮之比較。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碧華(1998)。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 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照金、呂銀益等(2008)。台灣民眾對地方節慶活動體驗行銷感受及涉入程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期,頁353-369
劉志鈺、張志青(2009)。不同節慶活動與地方行銷策略之探討。明道通識論叢7期,頁91-108鄧宏如(2008)。節慶活動永續發展策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停辦的省思。長榮運動休閒學刊,第2期,頁141-151蔡文婷(2005)。台灣民俗筆記。台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
談琲、夏學理(1995)。臺灣工商企業對表演藝術贊助態度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4,59-75鄭健雄、陳宛伶(2007)。海峡两岸观光节庆活动效益之比较。旅遊科學21卷6期,頁67-73
鄭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王俊豪(2003)。台灣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發展取法於德國二千年萬國博覽會鄉村發展計畫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40卷,第2期(NO,156)頁143-177。
駱焜祺(2002)。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彥清(2007)。澎湖海上花火節之觀光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羅孝吉(2004)。居民對舉辦地方節慶活動之認知、反應類型及支持承諾之研究--以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蘇美齡(2005)。大型節慶活動遊客參與滿意度及效益看法研究-以2005台北燈節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交通部觀光局(2001)。觀光政策白皮書,網址:
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wpage/forepart/digest.htm
行政院農委會網站(2001)。農委會民國90年年報,網址: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4580#3
大樹鄉公所網站(2010)網址:
http://www.dashu.gov.tw/chinese/04.asp?sty=a3&strurl=04_3.htm
高雄縣農業處網站(2010)網址:
http://twup.org/farming/?pn=view&id=5852yitg4575
高雄縣大樹鄉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年報(2010)網址:
http://www.dashu-house.gov.tw/bexfront.php
高雄市選委會公告(2010 )2010年11月13日填造
二、英文部分
Bullaro, J. J. and Edginton, C. R. (1986). Commercial Leisure Service. New York:Macmillan.
Benest(1984).Organizing leisure and human service.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Colvin, M., Cullen F. T., & Thomas V. V. (2002). Coercion, 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 19-42.
Derrett , R (2004). Festi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Elsevier Ltd, 41-42
D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 Benefit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etz(1991).Festival, Special events , and tourism , Van Nostrand.Reinhold , New York .
Getz , D . (1997)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 Elmsford , Cognizant Comllltlllication Corporation , New York .
Golledge and Stimson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 Geography, New York: Croom Helm.
Gottlieb, B. H. (1983). Social support as a focus forintegr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mericanPsychologist,38(3), 278-287.
Hall, Peter A(1989)。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R.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USA: Sagamore Publishing.
Jago, L.K. &Shaw, R.N.(1998), “Special events : 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Vol.5,pp. 21-32
Ko,D.W. & Stewart W. P. (2002).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3(5),521-530.
McDonnell, I.,Allen, J. & O’Toole, W.(1999)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Milton Austalia:John Wiley & Sons
McDonnell, Allen, Bowdin, & O’Toole (2001)
McCarville, R. E.&Copeland, R. P. (1994).Understanding sport sponsorship through exchange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8, p102-114.
Steven Wood Schmader & Robert Jackson(1997),Special Events: Inside
and Out. Sagamore Publishing.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Yoon, Yooshik; Gursoy, Dogan; Chen, Joseph S(2001).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urism
Managementm,22(4),36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