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內政部社會司。社區發展工作統計資料。2010年5月2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6/6/6-2.htm。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台北市:三民。
江明修、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社會˙法政篇)》,頁177-251。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2。朱凱薇(2007)。《一顆種子,一個希望 園藝治療活動在黎明教養院之個案研究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浩(2003)。〈網絡性邊緣組織的社會資本--以台灣儲蓄互助社的經驗研究〉,「台灣社會學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族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
吳明儒(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CDC與LISC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2:39-70。李其芳(2006)。《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林南、俞弘強(2003)。〈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44-57。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林南 (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林南(2008)。〈為什麼”出外靠朋友”?--談談”社會資本”是什麼〉。演講日期:2008年6月7日,取自中央研究院網路影音服務網頁。
http://www.ascc.sinica.edu.tw/php-bin/videosrv/index.php?id=176。
林萬億(2007)。〈論徐震教授對台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32。林育建(2005)。〈社會資本與社區總體營造:以屏東縣五溝客家社區為例〉,「第四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暨公共事務與公共行政青年論壇」,宜蘭。
林佩璇(2000)。質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麗文文化。
林佩璇(2006)。《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產業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八翁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信廷(2009)。《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月清( 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徐震(200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縣:正中。
徐家楓(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連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陳怡伃 (2008)。〈社區組織之社會資本與服務效能-以民國九十五年台中縣社區關
懷據點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
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
陳奕伶(2008)。〈社區發展協會的政治關節—以DT社區為例〉,「2008 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建志(2002)。〈人力資本差異或性別歧視?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3):363-407。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姿伶(2011)。〈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2011年4月7日,取自: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2_92-1.9.doc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09)。〈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地理學報》,39:31-51。曾鈺琪(2005)。《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以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楊賢惠(2008)。〈以社會資本論述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發展〉,《非政府組織學刊》,4:63-80。楊舒蓉(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論非營利組織如何協助兒童脫貧—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T&D飛訊》,48:1-18。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紅葉。
熊瑞梅(2002)。〈評Nan Lin , Karen Cook , and Ronald S. Burt eds.(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台灣社會學刊》,27:207-21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新故鄉運動研討會」,台北。
劉少杰(2004)。〈以行動與結構互動為基礎的社會資本研究—評林南社會資本理論的方法〉,《國外社會科學》,2:21-28。
劉逸雅(2008)。《社區營造與社會資本關係之探討—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再生計畫案為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成相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劉松燕(2006)。《台灣地區勞力市場中的職業性別階層化--職業社會經濟指標(SEI)之性別差異》。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志安(2004)。《社會資本的生成與變遷—以阿里山茶山村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譚地洲(2004)。MBA教程之管理學—提高組織競爭力。台北縣:世界商業文庫。
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市:巨流。
外文
Berger, P . L . (1977).Facing Up to Modernity : Excursion in Society , Politics and Religion . N. Y. : Basic Books .
DeFilippis, J. (2001). The Myth of Social Capital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ousing Policy Debate,12(4), 781-806.
Fukuyama, F .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信任。台北縣:立緒。
Kay, A. (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41(2),160-173.
Lin, N .(2001).Social Capital :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社會資本。台北市:弘智文化。
Lin, N. (2005).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In D. Castiglione, J. van Deth, & G. Wolleb (Eds.), Handbook on social Capital (pp.50-69).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 N. (2000). Inequality in Social Capital. Contemporary Sociology,29(6), 785-795.
Lin, N. (2004). Social capital. In J. Beckert, & M. Zagiroski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sociology (pp.604-612). New York: Rutlege.
Patton, Michael Quinn.(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Rubin, A , & Babbie, E .(2005).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Talbot, L ,& Walker, R .(2007).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the impact of policy change on linking social capital in a rural community. Health & Place,13, 482-492.
Woolcock, M.(2004).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Social Forces,82(3),1209-1211.
Yin, R.(199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個案研究。台北: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