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鍾和、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9,50-61。王泰茂(1999)。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俐(1999)。親師團結力量大。師友月刊,382,39-42。
朱岑樓(1983)。談隔代教養問題。今日生活,203,6-8。
伍振鶩及單文經(1989)。校園倫理與教師角色。變遷與調適-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143-158。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
朱詩穎(2005)。隔代教養家庭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阮惠華(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玲惠(1999)。教室裡也有春天。臺北市:幼獅。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麗日、李麗年、翁慧圓譯(2006)。學校社會工作-有效的服務技巧與干預方式。臺北市:五南。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應觀(2003)。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雁萍(2006)。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香蓮(2003)。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何紀瑜(2005)。隔代教養青少年的人際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1987)。國民中學導師性別、職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的影響。台北:復文。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2-36。
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佳蓉 (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瑾瑜(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對親師溝通的反應詮釋與期待。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1-6。林勝義(1988)。學校社會工作。臺北:巨流。
林義男(1989)。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市:復文。
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耀蘭(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煥臣(1994)。增進親師關係芻議-給結業實習生參考。教師之友,33(5),61-64。
周淑惠(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甲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珍琬(2003)。台灣南部排灣族國中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隔代內容與方式研究。台東大學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學校、家庭、部落與原住民教育。台東:台東大學原住民中心。
胡幼慧(2004)。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玉鳳 (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紀幸妙、黃郁婷(2006)。代理父母-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0,243-264。徐嘉華(2001)。親師協同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家庭教育學,193-202。台北:師大書苑。
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康志偉(2004)。親師合作學習戲劇活動之行動研究:以臺北縣豐年國小特教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維倩(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家長會參與校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文震(2005)。澎湖縣國小隔代教養學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澎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連廷嘉(2007)。因為有愛,讓我們看見希望—談隔代教養弱勢家庭的危機與復原。學生輔導通訊,103,101-105。教育部(1999)。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會」中程計畫草案。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九十一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界定調查彙整表。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a)。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4,37-40。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b)。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陳彥貝(2003)。國民小學施行親師合作之研究:以一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二年級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嘉芬(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與親師溝通相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秀華(2005)。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敏(2006)。生命轉彎處-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生活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嘉義大學。
陳逸馨、洪憶文(2007)。新臺灣教養問題!隔代教養&外籍配偶教養。育兒生活,201,44-71。陳翠臻(2007)。原鄉地區隔代教養之現狀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國立東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嘉峰(2007)。活出韌力—一位隔代教養青少年的生命史。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雅舒(2003)。祖父母的孩子。學生輔導通訊,88,34-41。
張慧敏(1991)。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愛華(1991)。父母效能系統訓練對母親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明侃(1996)。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文昭(1997)。以親師合作團隊推行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瓊方(1997)。國中教師親師互動訓練方案對其親師互動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仁全(2003)。強調親師合作之專題實習-以國小「探索昆蟲世界」之主題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怡玲(2007)。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五位隔代教養(外)祖父母的教育期望與教養方式。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耀隆(1999)。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乃菀(2005)。家庭結構與人格因素對國中生吸菸、飲酒、嚼食檳榔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警學叢刊,31(3),97-109。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蓉(2004)。生命的嫁接-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生活重要事件與依附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惠娟、楊少強(2004)。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報告。商業周刊,862,138-140。
游雅惠(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親師合作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菊珍(2006)。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管教與祖孫情感關係-以台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錦登(2000)。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葉思欣 (2004)。隔代教養家庭國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政府(2001)。臺北市各級學校九十學年度學校社會工作試辦方案成果研討會。臺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處(2009)。張姊姊輔導中心網頁。取自:http://flower.tcc.edu.tw/news/main.asp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幼兒家長親師溝通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文川(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41-56。蔡純姿(2001)。親師合作實施之檢討與展望。社教雙月刊,95,34-36。蔡宜珍(2003)。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松瑜 (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佳玫(2001)。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怡妏(2001)。帶孫行為與相關因素對祖母生活品質之影響。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恆佳(2004)。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鍾育琦(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及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宜倫(2002)。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薛明瑤(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佳玹(2008)。一位90歲老阿嬤的隔代教養敘說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福壽(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嘉芸(2006)。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鐘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教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rger. E. H.(1987).Parent as Partners in Education-The School and Home Working Together. Columbus, OH: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havkin, N. F., & Williams, D. L.(1988).Enh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nd Urbon Society, 19(2), 164-184.
Casper, L. M. & Brysony, K. R.(1998). Coresident grandparents and their grandchildren:grandparent-maintained familie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DC:No. 26 vs. Bureau of the Census.
Dannison L;Smith, A. B. & Tammy, Y. H.(1998).When ‘Grandma’ Is ‘Mom’: What Today’s Teachers Need to Know. Children Education, 75:12-16.
Golden-Glen, R., Sands, R. G., Cole, R. D.,& Cristofalo, C.(1998). Multigenerational patterns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in families in which grandparents raise grandchildren. Family Journal: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79(5), 477-489.
McNeal, J., & Ralph, B.(1999).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 Differential effectiveness on science achievement, truancy and dropping out. Social Force, 78(1), 117-144.
Moles, O. C.(1987). Resource information service: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on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0(2), 44-49.
Minkler, M., Roe, K. M., & Price, M.(1992).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health of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 the crack cocaine epidemic. The Gerontologist, 32, 752-762.
Nakagawa, Kathyrn.(2000). Education --parent participation—United States. Education Policy, 14(4), 443.
Power, T. J., & Bartholomew, K. L.(1987).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patterns: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4), 498-512.
Pinson-Millburn, N. M., Fabian, E. S., Schlossberg, N. K., & Marjorie, P. M.(1996).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548-554.
Solomon, S. R.(1993).Familiar script strangestage:The charge role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Canada, 33(2), 36-41.
Solomon, J. & Marx, J.(1995).To Grandparents’House We Go: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 The Geronotologist, 35(3):386-394.
Swap, S. 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Woodworth, Robert.(1968).Experimental psychology.Taipei:Shuang Yeh.
Woodworth, R. S.(1996).You’re not alone...you’re one in a million. Child Welfare, 75, 61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