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尤安山。(2003)。「論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必然性及前景」。世界經濟研究,第九期:80。
2.王 勤。(200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及其前景」。廈門大學學報,第一期。
3.王綺年。(2008) 。「多邊架構之策略運用-中國 vs 東南亞國協」。亞太研究通訊,第六期:37-59。4.何慧剛。(2006)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分析」。雲南社會科學,第三期:59-62。
5.佐藤和美。(2003)。「東亞經濟整合構想(ASEAN+5)」。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5):44-51。
6.吳玉山。(1999)。「台灣的中國政策:結構與理性」。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頁153-173 及192-210。
7.吳玲君。(2005) 。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主義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44(5):1-27。8.吳瑟致。(2005)。「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趨勢與中國-東協經貿合作之展望」。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中國與兩岸事務組碩士論文。9.吳德美、曾聖文。(2005)。「中國經濟崛起對東協經濟發展影響」。問題與研究,44(3):57-89。10.吳繼兵。(2003)。「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支持我國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商業研究,第263期:158-160。
11.宋毅。(2004)。「中國企業走出去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108。
12.宋鎮照。(1998)。「解析中共對台談判策略和台灣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期刊,24(8):37。13.宋鎮照。(2002)。「中國積極提升在東南亞區域的政經主導權」。海峽評論,第134期。14.宋鎮照。(2004)。「從全球化與區域化分析東協的台海兩岸發展策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5(4):151-187。15.李文志。(2001)。「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台灣的安全戰略」。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三期:129-174。16.李青親。(2010)。「台灣西方翻譯文學作品之引用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7.李隆生。(2006)。「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三十三期: 101-124。18.李向陽。「2004~2005 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200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頁320。
19.杜巧霞。(2005)。「新區域主義的成因及其與多邊貿易體制之關係」。國際經濟情勢週報。
20.林若雩。(2001)。「東協整合發展與兩岸關係」。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21.林家如、吳竹君。(2001)。「區域貿易協定對於東亞發展現況、前景及對APEC 之影響」。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八期。22.林祖嘉、譚瑾瑜。(2009)。「ECFA與兩岸投資。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遠景基金會出版。
23.金秀琴。(2003)。「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第四期:1-2。
24.洪財隆、劉玉皙。(2005)。「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內容與效應」。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四期。25.孫國祥。(2005)。東亞區域整合之演進與願景:經貿、金融與安全面向的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6(1):119-173。
26.秦海菁。「區域經濟集團化與中國」。2004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頁162。
27.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3。28.高長、吳瑟致。(2005)。「全球經濟區塊化趨勢與台灣角色」,未發表論文。
29.張心怡。(2006)。「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二期 。
30.張美玲。(2003)。「網路虛擬群類型之比較分析」。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1.張執中。(2002)。「兩岸對政治談判的評估及因應策略分析」。問題與研究期刊,41(10):40。32.曹桂華。(2009)。「論黨的十七大台政策的新意蘊」,黨史文苑,頁58-60。
33.曹雲華。(2005)。「論中國與東盟的相互依賴」。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一期。
34.梁文興。(2005)。「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的意涵與前景」。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35.梁銘華。(2005)。「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整合」。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36.盛九元。(2008)。「把握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形成兩案經濟合作框架」。經貿廣角,頁28-29。
37.陳欣之。(1996)。「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期刊,35(11)。38.陳欣之。(2007)。「東南亞區域整合的發展與影響」。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論文集。頁279-303。
39.陳清照。(2005)。「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0.陳華凱。(2010)。「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台灣的行動戰略」。復興崗學報,第九十七期:47-74。
41.陳劍。(2003)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透視」。經濟前沿,第一期:31-32。
42.陳鴻瑜。(2010)。「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對區域經貿的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二卷第二期。
43.游伯笙。(2007)。「CEPA對閩台經貿互動的影響與政策建議」,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325期:92-95。
44.童振源。(2005)。「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第五屆遠景論壇研討會。45.賀聖達。(200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縱橫,第七期:1-8。
46.趙文衡。(2002)。「東協與中共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2):107。47.劉大年。(2003)。「東協加一發展前景及政經意涵」。後SARS 時代兩岸暨國內外政經情勢研討會。
48.蔡東杰。(2005)。「當前東亞霸權結構的變遷發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九期:101-122。49.鄭一省。(2002)。「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當代亞太,第一期:50-51。
50.鄭柏舟、施舜耘。(2005)。「東亞區域整合之動能與阻礙」。東亞經貿投資研究,第三十期:1-7。51.鄭富霖。(2005)。「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之爭端解決機制評析」。展望與探索,第三卷第二期:96-102。52.蕭胡琴。(1999)。「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期:23。
53.魏民。(2002)。「中國東盟自由區的構想與前景」。經濟問題專論,第四期:52。
54.鄺國良、肖磊,「1+10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合作戰略構想」,特區經濟,第一期。
55.顧瑩華、劉大年、史惠慈。(2009)。早期收穫計畫之研析,經濟部工業局。
56.于秀琴。(2007)。「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出版社。
57.王振鎖、李鋼哲。(2002)。「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國與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8.王銘義、邱慧君、羅如蘭、俞雨霖。(2005)。新胡四點:兩岸和平穩定。中國時報,2005年四月三十日,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ace_travel/trip/94043001.htm
59.王錦堂。(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
60.田中青、王傳軍、鍾乃儀。(2004)。「共贏-崛起中的東亞經濟合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1.李書良。(2006)。海西經濟特區。工商時報,2006年九月十日。
62.李五一。(2002)。「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3.林毅夫。(2010)。ECFA一年經濟可能兩位數成長。中時電子報, 2010年九月十一日,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
64.社論。(2009)。海西區應可考慮列入ECFA的試點。聯合報,2009年十月八日。
65.邵宗海。(2009)。解讀胡錦濤對台政策六點主張。聯合早報網,2009年一月三日,自http://blog.udn.com/jzer6699/2847154
66.柯林斯(Alan Collins)。2004年。《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67.約瑟夫•奈。(2002)。「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8.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69.胡鞍鋼。(2003) 。「中國大戰略」。中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0.徐宗國譯。(1997)。A. Strauss & J.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71.袁鶴齡。(2003)。全球化vs.區域化: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契機與挑戰。台中:若水堂出版社。
72.高長。(1994)。「中國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73.商業發展研究院。(2010)。「商業服務業年鑑」。經濟部。
74.張五岳主編,高輝、趙春山、魏艾等合著。2003年。「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
75.張惠玲。(2004)。東協與中國合作-台灣的亞洲位置在哪。聯合報,2004年十二月十七日。
76.許寧寧。(2002)。「來自東盟的商機報告」。北京:華夏出版社。
77.彭淮棟。(2009)。「東協+中 自由貿易區底定」。聯合報,2009年四月十一日。
78.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79.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80.趙文衡。(2009)。「ECFA的骨牌效應」。蘋果日報,200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81.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82.蔡悻雯。(2010)。「東協十加一上路化危機為轉機」。貿易雜誌,第213期。
83.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8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王毅副部長在外交學院「東亞共同體」研討會發言摘要,自http://www.embajadachina.org.mx/chn/xw/t87474.htm.。
8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9)。截取於2009年三月二十四日,自http://www.mofcom.gov.cn/。
86.台灣工銀證卷公司,2009年十月,自 http://www.ibts.com.tw/Web/Default.aspx。
8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特輯:從「東協加一」看我國之因應,第123期,自 http://www.mac.gov.tw/public/MMO/MAC/%E5%85%A9%E5%B2%B8%E7%B6%93%E6%BF%9F%E7%B5%B1%E8%A8%88%E6%9C%88%E5%A0%B1no.123sp.pdf。
88.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http://www.fscey.gov.tw/Layout/main_ch/index.aspx?frame=1。
89.吳孟道。(2010)。ECFA: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第一步。中國評論新聞網, 截取於2010年四月二十三日,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90.亞洲開發銀行,http://www.adb.org/。
91.亞銀經濟整合中心。(2010)。「各國自由貿易協定情形」。截取於2010年十月二十八日,自http://aric.adb.org/10.php。
92.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http://www.ecfa.org.tw/。
93.周信佑。(2010)。迎向後ECFA時代。中國評論新聞網,截取於2010年十一月一日,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
94.東協官網,http://www.aseansec.org/index.html。
95.林祖嘉。(2009)。「兩岸簽署ECFA 範圍要大時程要快」。截取於2009 年八月二十四日,自http://www.npf.org.tw/post/3/6351。
96.孫震。(2006)。「中國崛起與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自http://www.lib.tut.edu.tw/lecture_siew/971103/siew14.ppt。97.馬準威。(2010)。「ECFA之簽署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政治層面分析」,自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1/B1-2.pdf。
98.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
99.張五岳。(2009)。中國東盟自貿區將衝擊台灣經濟。截取於2009年十月二十五日,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0/8/8/10110881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08816。
100.陶儀芬。(2011)。ECFA與台灣的全球經略。自http://sites.google.com/site/lianganguanxiluntan/shou-ye-1。
101.楊雨青。(2010)。後ECFA時代 蕭萬長:兩岸制度化合作起步。中央廣播電台。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73951。
102.經濟部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mp.asp?mp=1。
103.經濟部國貿局,http://cweb.trade.gov.tw/mp.asp?mp=1。
104.蔡宏明。(2008)。「台星FTA 能否跟著融冰」。自http://www.npf.org.tw/post/1/4138。
105.戴肇洋。(2010)。「中國對簽署ECFA之策略與可能動向」。自http://www.tri.org.tw/page/research4.php?id=1108。
106.環球透視機構,http://www.ihs.com/products/global-insight/index.aspx?pu=1&rd=globalinsight_com#。
107.謝宇程。(2009)。「簽署ECFA與否之經濟影響評估」。自http://www.npf.org.tw/post/1/6660。
108.謝明輝。(2008)。「北部灣經濟開發與桂台產業合作模式」。自http://www.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1。
109.蘇珊.勞倫斯。(200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兼顧所有人的利益」。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59845.htmHttp://www.china.com.cn。
英文文獻
1.Ba, A. D. (2003). China and ASEAN: Renavigating Relations for a 21st Century. Asian Survey, 43(4):1.
2.Balassa, B. (196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 & Unwin.
3.Chia, S.Y. (2002). Emerg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Trends, Issues and Prospect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4.Denzin, N. K., & Lincoln, Y.S.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5.Edward D., Mansfield J., & Pevehouse, C. (2005).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Trade,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p. 38.
6.Joseph, M.G., & Ikenberry, G. J. (2003). State Power and World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Book Descrip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7.Jovanovic, M. N. (1992).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r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8.Kennedy, P. M. (1989).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 New York: Random House.
9.Keohane, R. O. & Nye, J. S. (1989).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0.Kuik, C. C. (2005). Multilateralism in China’s ASEAN Policy: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spir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7 (1): 102-122.
11.Lai, H., & Lim, T. S. (2007). ASEAN and China: Toward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ASEAN-China Relations. p. xxviii.
12.Liao, Q. (2010).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ompass, Spring.
13.Masahiro Kawai, Future Prospect for the East Asian Economy. Accessed October 5, 2005, from http://www.mof.go.jp/english/others/ots022c.pdf
14.Men, J. (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 Study of China s Active Involvement. Global Society, 21(2):249-268.
15.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3-28.). Newbury Park CA: Sage.
16.Ng, F., & Yeats, A. (2003).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084.
17.Pelkmans, J.(1984).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8.Pham, D. T. (1997). ASEAN:Thirty Years of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Symposium of ASEAN Today and Tomorrow (pp35-41). Hanoi, Vietnam.
19.Schiff, Maurice, & Winters, L. A. (2002). Regional Integration & Devel-opment.
20.Severino, R. C.(1999). An Emerging East Asian Community Reality or Mi-rage?, Keynote address on 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 Common Currency for East Asia: Dream or Reality". Penang, Malaysia.
21.Tinbergen, J. (1954).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sterdam: Elsevier.
22.Tongzon, J. L. (2005).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A Bane or Boon for ASEAN Countries?. World Economy, 28(2): 191-210.
23.Wong, John and Sarah, C. (2003). 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Shaping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 Asia Survey, 43(3).
24.Yuan, J. D. (2000). Asia-Pacific Security: China's Condit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Great Power Entente.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of The U.S. Army War College, pp. 4-5.
25.Zhang, Y. (2005). Emerging New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ia Pacific Review, 11(2):55~63. Kuik, C. C.(2005). Multilateralism in China’s ASEAN Policy: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spir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7(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