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4: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錦庭
研究生(外文):Liu, Chin-Ting
論文名稱: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hought of“Unreason” in Foucault’s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指導教授:陳榮波陳榮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ung-Po
口試委員:袁保新謝仲明
口試委員(外文):Yuan, Pao-HsinHsieh, Chung-Ming
口試日期:2011-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瘋癲非理性體驗他者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4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若就本書書名來看,讀者很容易以為《瘋癲與文明》一書的作者—―法國後現代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要討論的是「瘋癲」(madness)在人類文明演進下流變的歷史。其實不然,作者更大的篇幅在討論「理性」的生成史。在三個主要時期――中世紀末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實證主義時期――中,社會在政治、經濟、知識(以權力的形式展現)的複雜交織運作之下,並藉由排除異己,也就是某特定文化中的「他者」,以形塑群體中的理性意識的歷史。在作者這樣種理解方式之下,得到瘋癲不過是那被排除的「非理性」(unreason)的最具體事證。
「瘋癲」乃是社會建構的這項理論,動搖了現代心理學所標榜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正是因為假如改採用後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瘋癲將只是「非理性」的具體的體驗形式,是一種因具備相對差異性而被劃出界線之外的「他者」,不是一種自然現象或醫學現象。簡言之,傅柯將之視作是一種文明的產物。雖然傅柯的本意――以瘋人的立場來陳述「自在的瘋癲」、一種靜默的考古學――看來似乎是緣木求魚。畢竟就方法論而言想要了解瘋癲,仍不得不求助於理性的論述。但是傅柯更大的企圖是要彰顯那在再現性事實中所「看不到的」,被知識、道德為本,以理性為名所掩埋的以瘋癲為代表的諸多「非理性」。
或許我們要問的是:上述這種以其特有的歷史觀詮釋既有歷史;以及那揉合了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特殊哲學立場來瓦解現有科學架構下對「瘋癲」的刻板認知的這項觀點,是否只是一種美麗的包裝。其真實目的與西方傳統中否定人類的精神價值,渴望把自己從道德、宗教和國家權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犬儒派之主張並無二致。最終將使得人類的羞恥心蕩然無存,使得社會的道德感歸於泯滅。因此,在傳統理性主義者眼裡,這後現代主義的科學觀――不存在任何客觀的認識論標準,科學在認識論上也沒有何特殊性――不過是否定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的相對主義,這種從出發點就走向偏差的論述,就正義公理的觀點而言,其努力終歸徒勞無功。
然而,傅柯這位作者的原意真是如此?這項提問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個明白。這就得從包含傅柯在內的後現代學者,對於「理性」一詞的概念認知說起。
關鍵詞:瘋癲、非理性、體驗、他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3
第二節 研究重點及其研究範圍…………………………………………5
第三節 傅柯思想的時代背景……………………………………………6
第二章 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思想淵源………………………9
第一節 拉康的佛洛伊德主義 …………………………………………12
第二節 尼采式的存在主義 ……………………………………………18
第三節 康德的批判主義 ………………………………………………23
第三章 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方法論依據……………………28
第一節 源起――從中心到邊緣的探索 …………………………………31
第二節 人文科學考古學 ………………………………………………37
第三節 系譜學 …………………………………………………………43
第四章 傅柯《瘋癲與文明》之「非理性」的思想內容……………………49
第一節 瘋癲的氛圍――文學家眼中的瘋狂 ……………………………51
第二節 理性主義對瘋狂的態度 ………………………………………55
第三節 科學對瘋癲的定義――以精神病學的觀點 ……………………59
第五章 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思想之特色…………………………62
第一節 非理性等同瘋狂――理性的他者 ………………………………65
第二節 知識與權力對「非理性」的異化 ……………………………71
第三節 瘋狂是對死亡的超越 …………………………………………77
第六章 結論 …………………………………………………………………81
第一節 傅柯「非理性」思想的時代意義與學術價值 ………………81
第二節 傅柯「非理性」思想的優缺點 ………………………………85
第三節 傅柯「非理性」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89
第四節 結語——檢討與感想 …………………………………………91
參考書目…………………………………………………………………………94

參考書目:
一、英文書目:
(一)作者著作
1. Michel Foucault,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 New York,Vintage Books Edition,1988.
2.Michel Foucault, Les Problemes de la Culture, in Foucault,Dits et Ecrits 1954-1988(tomeII)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4.
3.Michel Foucault, Les Problemes de la Culture(〈文化問題〉),in Foucault,Dits et Ecrits 1954-1988(tomeII)(《說與寫1954-1988》第2卷), 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4.
4.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London:Routledge,1989.
5. Foucault, Foucault/Blanchot, New York,Zone Books,1987
6. Michel Foucault, 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logy.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foreword by Hubert Dreyfu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7. Michel Foucault, 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Colin Gordon,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80.
8. “Truth, Power, Self :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in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ed. by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Patrick H. Hutton,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 1988. pp.9-15.

(二)一般著作
1. Bittomore, T.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its critics. London, UK&New York, NY:Routledge, 2002.
2. Griffiths(edited),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y,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Habermas Jürgen, Towards a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quiry,1970.
4.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Routledge, 1978.
5. Macey David The lives of Michel Foucault, London : Vintage, 1994.

二、中文書目:
1. 傅柯 著,《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 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2. 傅柯 著,《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 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6。
3. 傅柯 著,《臨床醫學的誕生》。,劉北成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 傅柯 著,《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5. 傅柯 著,《外邊思維》,洪維信 譯。臺北,行人出版社,2003。
6. 傅柯 著,《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 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7. 傅柯 著,《知識的考掘》,王德威 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8. 傅柯 著,《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9. 傅柯 著,《傅柯讀本》,汪明安 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 James E.Miller,《福柯的生死愛欲》,高毅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 布朗 著,《傅柯》,聶保平譯。中華書局,2002。
12. 于奇智 著,《傅科》。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10。
13. 楊大春 著,《傅柯》。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14. 楊大春 著,《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三聯書店,2007。
15. 汪明安 著,《傅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6. 汪民安 陳永國 編,《尼采的幽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7. 尼采 著,《權力意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18. 雅克‧德里達 著,《書寫與差異》,張寧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19. 德勒茲 著,《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0. 德勒茲 著,《德勒茲論福柯》,揚凱麟 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1. 陳榮華 著,《存有與時間》。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22. Richard Wolin 著, The terms of 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評的觀念》,張國清 譯。北京,商務圖書館,2000。
23. 費德希克•格霍 著,《傅柯考》,何乏筆 楊凱麟 龔卓軍 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24. 菲利浦.薩拉森 著,《福柯》,李紅豔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5. Laura Restrepo, Delirio,施清真 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
26. 張振東 著,《西洋哲學導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27. 陳榮波 著,《哲學與藝術美學》。台北,逸龍出版社,2007。
28. 高宣揚 著,《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29. 高宣揚 著,《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0. 羅伊.博伊恩(Roy Boyne)著,《傅柯與德里達:理性的另一面》,賈辰陽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1. Richard Appignanesi, 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黃訓慶 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32. 王治河,《福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192頁。
33. 鄺芷人 著,《邏輯基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34. 鄺芷人 著,《生命之河——生命與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35. 黃華 著,《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6. 揚生平 著,《蹤跡與替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7. 古廷(Gary Gutting)著,《福柯》,王育平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38. 尚杰 著,《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39. 趙一凡 著,《從胡塞爾到德里達——西方文論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0. 莫偉民 著,《主體的命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41. 莫偉民 姜宇輝 王禮平合著,《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2. 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 著,《生存哲學》,王玖興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3. 王偉文、陳麗敏 等編,《朗文當代高級辭典》。香港,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2009。
44. 王輝 等編,《法漢辭典》。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2002。
45. 馮契 等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2008。

三、學術會議記錄與期刊論文
1. 程一凡,〈反歷史〉,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二月號總第35期,2005。
2. 蔡淑玲,〈界外主體――傅柯的哲學練習〉,刊於《哲學雜誌》第15期。
3. 林薰香 著,〈後現代主義之理性〉,刊於《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4集,2009。
4. 黃瑞成,〈神聖瘋狂》,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三月號總第12期,2003。
5. 呂美慧,〈M. Foucault 與D. E.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39卷第二期,2008。
6. 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刊於《臺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
7. 葉青山 杜蘭香:〈世界兩大論――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世界〉,刊於《大海洋詩雜誌》82期,高雄,大海洋文藝雜誌社,2011。
8. 黃冠閔,〈主體性的裂隙:早期傅柯的想像論〉,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四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
9. 劉婉俐,〈神聖與瘋狂:藏傳佛教的「瘋行者」傳統vs.傅柯瘋狂病史的權力論述〉,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2004。
10.車爾尼雪夫斯基,〈論亞裡士多德的〈詩學〉〉,《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

四、碩博士論文
1. 唐守志 撰,〈夢與表達:論傅柯之《賓斯汪格導論》〉。高雄,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2. 黃貴甘,〈傅科醫學倫理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3.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 吳朝聖,〈傅柯對治理性的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