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加微(1980)。行為科學(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汪在莒(2002)。健身俱樂部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建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何全進(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 (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書局。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七版)。臺北:大洋出版社。
吳益勝(2004)。高中男子排球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文正(2006)。高中(職)橄欖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金杉(2002)。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旺春(2007)。臺灣地區高中職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邱旺璋(2002)。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林博文(2006)。我國青少年划船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佳芬(2007)。國中足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洪嘉文(1997)。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翁子婷(2005)。台灣地區國、高中網球校隊教練領導行為、選手滿意度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士軍(1995)。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嬴歸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張春興(1993)。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郭添財(2003)。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閔毓(2007)。臺北縣國小足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郭進財(1996)。我國大學院校體育教師對體育主任領導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鼎華(2006)。臺灣地區國中甲級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潤書(1995)。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陳寶億(2004)。大專橄欖球代表球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認知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臺北:宏學書局。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書局。
彭建都(2009)。國中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黃寶雀(2001)。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因素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楊純碧(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鄒春選(1993)。公立體育場場長領導方式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董倏亝(2006)。兩岸員工對領導行為、組織承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相關性之研究---以統一企業公司為例。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第一期,頁75-90。鄭志富(1996)。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編製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鄭志富(1997a)。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頁45-47。臺北市:師大書苑。鄭志富(1997b)。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頁1-29。臺北市:師大書苑。鄭志富(1997c)。多元領導模式的驗證性研究-臺灣地區運動教練領導研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269-270。臺北:師大書苑。鄭志富、方明營(1994)。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臺北:漢文書局。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80學年度體育學術研究討會報告書,235-252。
劉雅燕(2007)。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選吉(2001)。我國甲組成棒選手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間的關係及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頁195-206,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賴世堤(2002)。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戴志謙(2004)。國軍高司單位勤務部隊長領導行為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蕭嘉惠(1999)。大專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7,211-240。蘇寶蓉(2002)。我國擊劍教練及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知覺與偏好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二、英文部份:
Bennis, W., & Nanus, B. (1985).Leader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Carron, A. V.(1982).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4,123-138.
Carron, A. V.,Widmeyer, W. N.,& Brawley, L. R.(1989).Perceptions of ideal group size in sport teams.Perceptual of Motor Skills,69,1286-1370.
Chelladurai, P.(1984).Discrepancy between preferences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athletes in varying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6, 27-41.
Chelladurai, P.(1993).Leadership.In R. N. Singer, M. Murphry &L. K.Tennant(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NY:Macmillan.
Chelladurai, P.,& Carron, A. V.(1978).Leadership.Ottawa:Canadian association of health,Ps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Chelladurai, P.,& Carron, A. V.(1981).The dynamics of group cohesion in sport.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3,123-139.
Chelladurai, P.,& Haggerty, T. R.(1978).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 in coaching.Athletic Administration,13,6-9.
Chelladurai, P.,& Saleh, S. D.(1980).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3,85-92.
Conger, J A.(1990).The Dark Side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 Dynamics, Autumn,44-55.
Conger, J A. , & Kanungo, R. N.(1988).Charismatic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Y:McGrawHill .
Fisher, A. C.,& Zwart, E. F.(1982).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athletes’anxiety response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248.
Gruber, J.,& Gray, G.(1981).Factors pattersns of basketball competition.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52,19-30.
Hersey, P .& Blanchard, K . H .(1977).Manag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 NJ:Prentice-Hall, Inc.
Hersey, P .& Blanchard, K . H .(1982).Manag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thed. ,Englewood Cliffs . NJ:Prentice-Hall, Inc.
Hodgetts, R. M.(1991).Orh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ractice.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Jago, A. G. (1982).Leadership: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ment Science, 28(3), 315-336.
Jones, T. E. & Bearley, W. L.(1992).Empowerment Profilefacilitator Guide.PA: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oontz, H. ,& Weihrich, H.(1988).Essentials of Management(9th ed.),New York:McGraw-Hill.
Kouzers, J. M. & Posner, B. Z. (1994).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 Training Manual.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 Co.
LeUnes, A. D., & Nation, J. R.(1989).Sport psychology.Chicago, IL:Nelson-Hall.
Martens ., & Peterson, .(1971).Group cohesiveness sadetermint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In tem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h,6,49-61.
Roach, G. F. ,& Behling, O.(1984).Leaders and Manag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Elmsford, New York:Pergamon Press.
Schreisheim, E. S.(1980).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gruence of preferred and actual leader behavior and subordinate satisfaction with leadership.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0,157-166.
Stogdill, R . M.(1948).Personal Factor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Survey of Literature,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35-71.
Westre, K. R., & Weiss, M. R.(199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h,5,41-54.
Williams, J. M., & Widmeyer, W. N.(1991).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utcome relationship in a coaching sport.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3,364-371.
Yukleson, D.,Weinberg, R. S., & Jackson, A. V.(1984).Amultidimensional group cohesion instrument for inter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6,1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