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兆欣
研究生(外文):Chao-Hsin Ke
論文名稱: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導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a Contest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蔡銘修蔡銘修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翁上錦楊心怡
口試日期:2011-07-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自然與生活科技簡報電腦
外文關鍵詞:Contest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Science and TechnologyPowerPointCompu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4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是將遊戲、電腦與課堂學習結合在一起,系統的特點是教師容易利用此系統編寫教材題目,透過電腦、搖桿、單槍投影機及投影幕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競賽遊戲。本研究將該系統與使用ppt簡報軟體設計而成的相同競賽遊戲學習方式做比較,主要目的如下:(1)探討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與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2)探討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與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3)探討學生對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的看法。
本研究透過準實驗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兩班學生65人為研究對象,一班為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實驗組,另一班為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對照組,進行為期八週的教學實驗後,依據前後測成績,比較兩組學生在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上的差異情形,並請實驗組學生進行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使用情形調查表填答,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使用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在「類似題群組」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的學習成就明顯優於使用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的學習
成就。
二、學生使用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在「進階題群組」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的學習成就並未優於使用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的學習成
就。
三、學生使用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態度
並未優於使用競賽式遊戲ppt簡報軟體的學習態度。
四、實驗組學生對使用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多持肯定的態度。


A contest designed in a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combines the elements of game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h system is that teachers may be able to compile teaching materials easily. With computers, game pads, single projecting camera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in class,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 competitive game intended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The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game based learning system was compared to learning contents presented through PowerPoint, which involved students to compete as well. Thus,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st gamebased and PowerPoint learning system on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2.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st gamebased and PowerPoint learning system on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ttitud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3. To understand what the students’ opinions after using the the game-based contest learning system.
This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involving 65 eighth grade students from two intact classes in New Taipei City. One class was as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as taught by the contest design of the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The other class was the controlled group taught by game-based learning through a content built using PowerPoint. The treatment was a total of eight weeks. A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administered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Similar Questions” of the contest design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was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est with PowerPoint learning system.
2.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Advanced Question” of the contest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was not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est game-based PowerPoint learning system.
3. The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contest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were not better than those with the contest game-based PowerPoint learning system.
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eld the affirmative attitudes about the contest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目 次
摘 要 V
ABSTRACT VII
目 次 IX
表 次 XI
圖 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自然領域之探討 9
第二節 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6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步驟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0
第六節 實驗處理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國中自然領域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46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國中自然領域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51
第三節 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使用情形調查表整理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結論 57
第二節 建議 58
附 錄 69
附錄一 自然領域學習態度量表 69
附錄二 學科專家一覽表 71
附錄三 開放式問卷調查表 72
附錄四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前測測驗卷 73
附錄五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後測預試測驗卷 77
附錄六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後測測驗卷 83
附錄七 學習態量表使用授權書 87
附錄八 作者簡介 8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2010)。2010中學生科學教育大調查。天下雜誌,460。2011年1月19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3&id=42286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彥堅(2007)。學習環境設計對不同學習風格對奪小學同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春生(2004)。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學生學習。北縣教育,50,54-58。
王秋燕(200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星星」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佩蓮、林碧楨(1990)。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
余永東(2010)。學習環境設計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應用科技化情境與真實情境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余素苓(2007)。以Blog為電子學習檔案之研究–以國民小學電腦簡報教學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吳瀞佩(2004)。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偉旭(1999)。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國立台灣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金清文(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升馨、孫培真(2008)。遊戲式學習之探討:模式、設計與應用。2009年1月13日,取自http://plog.tcc.edu.tw/gallery/183/A04.pdf
周傳傑(2010)。整合獎勵機制融入線上競賽式遊戲式學習系統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素菊(2010)。投影式說故事教學對學習動機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建緯(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柯兆欣、蔡銘修(2011)。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對國中自然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之教學歷程與結果。2011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新北。
施信華 (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榮昭、劉明洲(2004)。發現式CAL軟體之設計與發展--以國中力學為例。科學教育,192,20-27。
徐文龍(2004)。互動式簡報多媒體教材與資訊融入國小教學。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徐新逸(2001)。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之意義與需求。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前言。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協會。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4-84。
高新發、陳姝香(2002)。多媒體設計。新北:全華。
秦夢群 (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張志輝(2010)。問題導向學習對國中學生電腦學習成就及學後保留之研究-以應用軟體PowerPoint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添雄(2009)。如何進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效教學。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0,33。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
張霄亭(1994)。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
許茂青、羅希哲(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策略-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第二屆臺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互動行為分析:以高中地球科學線上學習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91-116。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
陳宥潔(2007)。不同屬性國民小學階段視覺藝術課程發展與設計之比較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雅惠(2010)。PowerPointGame與WebQuest融入國小四年級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玉玲 (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郁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育雙月刊,42(3),14-27。
辜雅蕾(2010)。令學生愛不釋手的2P搶答對戰題庫。e教育,2,12-20。
廖梨伶(2001)。運用網際網路於青少年戒菸行為之介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偉哲(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業態度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遠楨(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蔡松男(2008)。問題導向式與電腦遊戲式教學策略對於國小學生電腦課之學習動機與推理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立娜(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鄭玉芬(2007)。教育性數學遊戲網站評鑑準則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龍美娟(2003)。教學網站輔助國小學童探究「天象」相關概念之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明通(2000)。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8。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謝依玲(2007)。教學媒體對餐旅相關科系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芳如(2004)。國中地理科電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以透明投影片(T.P.)及簡報式軟體(Microsoft PowerPoint)之設計與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學碩士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龔輝基(2006)。應用鷹架理論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高雄。

貳、英文部份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1991).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hase, C. I. (1978). Measurement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nd ed.).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Collis, B. (1988). Computer Curriculum and whole classinstr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Greenfield, P. M. (1984). A theory of the teacher in the learning.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 Wesley.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evier, N. J.: Prentice Hall.
Malone, T. W. (1981). What makes things fun to learn? A study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computer games. Pipeline, 6(2), 50-51.
Marzano, R. J. (1992).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Norman, D. A. (1981). Perspectives on congnitive science. New Jersey: Norword.
Parker, J. S. (2004).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by using student created PowerPoint games in the seventh grade language arts classroom.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Monographs 1(1). Retrieved January 27, 2008, from http://projects.coe.uga.edu/itm/archives/fall2004/JPARKER.HTM.
Pintrich, R.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ie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4(2), 43-58.
Rieber, L. P., Luke, N., & Smith, J. (1998). Project Kid Designer: Constructivism at work through play.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ncsu.edu/meridian/jan98/feat_1/kiddesigner.html.
Schibeci, R. A. (1984). Image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Education, 70(2), 139-149
Towel, M. (1982).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15, 90-9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2. 王春生(2004)。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學生學習。北縣教育,50,54-58。
3.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
4.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5.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6.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7. 洪榮昭、劉明洲(2004)。發現式CAL軟體之設計與發展--以國中力學為例。科學教育,192,20-27。
8.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4-84。
9.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10.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1. 張添雄(2009)。如何進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效教學。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0,33。
12.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
13.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互動行為分析:以高中地球科學線上學習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91-116。
14.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
15. 曾郁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