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參考書籍
1.Keller,Kevin Lane,吳克振譯,《品牌管理》,台北:華泰文化,2001
2.Kotler,Philip,《行銷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2004
3.三采文華編輯,《創業X創業》,台北:三采文華,2007
4. 王建柱. 包浩斯 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 臺北市: 藝風堂出版社. 2003-05
5.李政賢,《質化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2006
6.周敬煌,《工業設計 : 工業產品發展之依據》,台北市:大陸書店,1987
7.洪順慶,《品牌管理》,台北:天下文化,2001
8.施振榮,《再造宏碁 : 開創、成長與挑戰》,台北市:天下文化,2004
9.原田進,黃克煒譯,《設計品牌》,台中:晨星,2007
10.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北:滄海,2002
11.劉常勇,《創業管理的12堂課》,台北:天下文化,2002
12.蘋果日報財經中心著,《成功自創品牌》,台北:商周,2007
二. 期刊論文
1.王鴻祥,「工業設計專業能力指標之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
2.何玉美,「該不該自創品牌?」,管理雜誌,295期,1999年一月,P88-P893. 李書齊,「價值鏈重組,台灣公司衝上天小企業創造產業大奇蹟」,數位時代,109期,2005年七月一日,P86-P874. 李欣岳,「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多接不同的案子,是為了累積自創品牌的能量」,數位時代,142期,2006年十一月十五日,P164-P1675. 李婕,「文化新勢力,創意大商機」,貿易雜誌,12月號,2007,P38-P44
6.邱豐順,「品牌創造未來」,設計,90期,1992,P46-P477.林耀欽,「知識、企業、與人知識價值鏈中推動環節的關鍵」,創業創新育成,21期,2005年八月,P14-P17
8.林國斌,「自創品牌邁向未來」,統領雜誌,49期,1989年八月,P128-P133
9.林公孚,「價值鏈及其延伸研究」,品質月刊,32卷,2006年九月,P9-P1310.洪震宇,「設計,創新動能升級台灣」,天下雜誌,314,2005,P100-P10611.洪震宇,「為生活注入美學靈魂」,天下雜誌,314,P108-P10912.梁文耀,林玉菁,李冠賢,「價值鏈建構與評估模式」,資訊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三期
13.陳佩芳,「自創品牌如何躍上國際舞台?」,突破雜誌,124期總號196,1995年十一月,P64-P6614.陳曙光,「企業自創品牌的省思」,貿易雜誌,10期,1998年八月十六日,P22-P2415.許言,「以設計增加自有品牌產品的市場價值」,品質月刊,45卷四期,2009年四月,P9-P1616.劉佳靈,「陳立恆:自創品牌必須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突破雜誌,225期總號297,2004年四月,P80-P8317.賴杉桂,「掌握價值鏈,發揮創業精神」,創業創新育成,5期,2002年十二月,P618.賴東明,「從品牌塑造到品牌推廣-建立品牌成功經驗與可能面臨之難題」,設計,100,P66-P6819. 盧諭緯,「重組創新價值鏈,台灣,真有你的!」,數位時代,109期,2005,P54-5920.瞿欣怡、吳向前,「發現設計師老闆」,數位時代,93期,2004,P48-P5721.瞿宛文,「台灣後起者能藉自創品牌升級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六十三期,2006年九月
三. 學位論文
1. 江朝富,《新產品協同設計流程整體績效評估-價值鏈的觀點》,碩士,大葉大學,20042.李韋達,《從行銷活動、企業形象探討品牌權益與品牌價值鏈之關聯性研究》,博士,台北大學,20053.李昱辰,《品牌形象與產品設計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碩士,中央大學,20054.胡若堯,《自創品牌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碩士,台灣大學,19935.陳玉麟,《產品外觀設計與品牌個性在消費者態度的影響》,碩士,台灣科技大學,2003
6.陳品岑,《知名品牌之產品愉悅性研究─以手機為例》,碩士,銘傳大學,20057.張文智,《產品設計成功因素之研究》,碩士,台灣工業技術學院,1996
8.趙文慈,《服裝設計師品牌自創歷程之探討-以台灣品牌設計師為例》,碩士,輔仁大學,20079.廖鎧平,《現今室內設計業發展策略之個案比較探討》,碩士,台北科技大學,200910.羅炳和,《台灣自創品牌行動電話廠商品牌權益之研究》,博士,中興大學,200611.蔡靜怡,《我國廠商國際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碩士,台灣大學,1996四. 國外文獻
1. Abelson, R. P. and Prentice, D. A. (1989). “Beliefs as possession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 R. Pratkais, S. J. Breckler and A. G. Greenwald 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361-381
2.Dollinger, M. J. (2003),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Prentice Hall, N. J..
3.Nicholas C. Siropolis (1982),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 Guide to Entrepreneurship,Houghton Mifflin.
4.Schumpeter, J.A.,(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nersity Pres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edvers Opie.
五. 網路參考資料
1.The Value Chain(http://www.netmba.com/strategy/value-chain/)
2.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http://www.anu.edu.au/people/Roger.Clarke/SOS/StratISTh.html)
3.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