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剛(2009)。《男公關:男性氣質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王湖譯(2007.12)。葉月瑜著〈中國和泛亞電影一個批判性的批評價〉,《電影欣賞》,133:頁59-67。王墨林(1993a)。〈人肉叉燒包:香港剝削片型〉,黃寤蘭(編)《當代港台電影》,頁45-46。台北:時報出版社。
王墨林(1993b)。〈現象九:港片捉襟見肘的噱頭主義〉,黃寤蘭(編)《當代港台電影》,頁125-126。台北:時報出版社。
丘愛芝(2009)。《現身、發聲:一個陰陽人的覺醒與實踐歷程》。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左桂芳(1997年1月)。〈哀愁與追思-懷念大師李翰祥〉,《影響電影誌》,81,48-51
石琪(1984)。〈情慾的歷程-關於香港情色片的一些脈胳〉,李焯桃(編)《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研究》,頁75-81。香港:香港市政局。
石琪(1991)。〈香港:八○年代電影的成就感和危機感〉,焦雄屏(編)《新亞洲電影面面觀》,頁30-46。台北:遠流。
任慧 譯(2009)。Linda Williams著,〈電影機體:性別、類型與過度〉,《電影藝術》,2009年03期:頁123-129。中國:北京。
列孚(1997年2月)。〈李翰祥雅俗並舉的民族文化電影之路〉,《明報月刊》,374,88-91。朱元鴻(1996年11月)。〈他說的,可不就是你!評高夫曼《污名》〉,《臺灣社會研究》,24期,頁109-141。
江明親譯(2003)。《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書林。(原書:Baird, Vanessa [2002].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Sexual Diversity. Oxford: New Internationalist Publications.)
江湖忠人(2007)。《老鹹書:解讀香港本土經典新派情色雜誌》香港:次文化。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但唐謨譯(2001)。《猛男情結:男性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性林。(原書:Pope, H.G., Phillips, K.A., & Olivardia, R. [2000]. The Adonis Complex: The Secret Crisis of Male Body Obsession. Sydney: The Free Press.)
余欣庭(2009)。《臺灣戰後異端性/身體的管束歷史:以同性戀和陰陽人為例,(1950s-2008)》。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介禎譯(1995.09.01)。Williams, Linda著〈器官秀:男人的電影〉,《當代》,113:頁54-74。
吳月華(2007.12)。〈「赤壁」從合拍片看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化的進程〉,《電影欣賞》,133:頁50-58。吳昊(1999a)。〈「六四」後香港電影的危機意識〉,葉月瑜、卓伯棠與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影二十年》,頁234-258。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吳昊(1999b)。〈香港第三級電影的反社會情意結〉,吳昊(著)《亂世電影研究》,頁97-106。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吳昊(1999c)。〈香港脫衣舞起源考〉,吳昊(著)《香港老鏡花》,頁178-180。香港:博益出版集團。
吳昊(2005)。〈第三章 艷情片:一脫求生〉,吳昊(編)《邵氏光影系列-第三類型電影》,頁73-112。香港:三聯。
吳俊雄(1998)。〈尋找香港本土意識〉,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貢86-95。香港:牛津。
吳俊雄(1998)。〈尋找香港本土意識〉,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貢86-95。香港:牛津。
吳振邦(2004)。《先報告班長,再成為男人?-國片軍教電影的變遷與性別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偉明(2008)。〈日本情色電影在香港的歷史考察〉,王向華(編)《日本情色/華人慾望》,頁149-166。台北:遠流。
宋廣文譯(2006)。〈第一篇 性變態〉,《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頁45-71。台北:知書房。(原書:Freud [1920].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台北:遠流。(原書:Schatz, T. [1981]. Hollywood Genres: Formulas, Filmmaking and the Studio System. Columbus: McGraw-Hill Inc.)
李尚仁譯(1989.09)。Williams, Linda著〈拜物教與硬調色情──馬克斯、佛洛依德與「錢鏡頭」〉,《電影欣賞》,41:頁25-35。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 [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汪洋 譯(1998)。《春藥》。台北:時報。(原書:Muller-Ebeling & Ratsch [1986]. Isoldens Liebestrand. Munchen: kindler Verlag Gmb H.)
沃璟伶譯(1997年8月)。丁乃非作〈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303期,48-67。
周樑楷(2000.08.01)。〈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舉「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當代》,156期:頁48-61。東方朔編著(2005)。《古代房中術》。台南:正海。
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原書:Turner, G. [1988].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
林佩璇(2002)。《妖異情慾:解讀日本變體類情色動畫之性別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靖(2010)。《文化與懷舊情懷之間聯性探討-以電影「艋舺」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澎生譯(1993.11.01)。Coser, L.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頁20-39。
邱澎生譯(1993.11.01)。Coser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頁20-39。
姚堯 (1983)。〈聲、色、藝 - 回顧香港大眾文化的發展〉。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貢9-18。香港:牛津。
洛楓(1995)〈神話.漫畫-拆解《中華英雄》〉,洛楓(著)《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頁120-14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美國計畫生育聯盟出版(無日期)。《自慰白皮書-從污名化到性健康》。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5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pervert/nonGenital/masturbation/whitepaper.pdf
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09.28)。《港產電影一覽(1913-2006)》。上網日期:2010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form/7-2-1.pdf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1)。《香港電影1989-1990》。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3)。《香港電影1992》。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4)。《香港電影1993》。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6)。《香港電影1995》。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7)。《香港電影九六》。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香港影業協會年鑑小組(1999)。《香港電影九七.九八》。九龍:香港影業協會。
馬偉傑 (1996)。〈文化認同的邏輯〉。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香港:牛津。
馬傑偉(1998.07)。〈再造香港:集體記憶、文化身份和普及電視〉,《傳播文化》,6期:頁29+31-61。高崇瑋(2004)。《網路盜版行為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張玉芬譯(2000)。《自慰》。台北:永中國際。(原書:Dodson, Betty [1996]. Sex for One.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梁惠霞(製片),林慶隆(導演)(1994)。滿清十大酷刑【影片】(王晶創作有限公司)
許樂(2009)。《香港電影的文化歷程(1958-2007)》。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郭宏昇(2004.10.15)。〈仿真的再現─1980-2004港台恐怖電影的後現代轉折〉,《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上期日期:2009年07月20日,取自ftp://society:soc168@mail.nhu.edu.tw/home/users/unit/society/www/e-j/41/index.htm
陳素秋譯(2004)。《性之性別》。台北:韋伯。(原書:Schwartz, P. & Rutter, V. [1998]. The Gender of Sexuality. CA: Pine Forge Press.)
陳清偉(2000)。《香港電影工業結構及市場分析》。九龍:香港電影雙周刊出版。
陳清僑譯(1996)。〈後現化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晚期資本義的文化邏輯》,頁277-35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文:Jameson, F. [1984, 07].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Late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Stam, R. [2000].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an Francisco: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陳學明(1995)。《性革命》,頁68。台北:揚智文化。
陳韜文、李立峰(2010.04)。〈香港社會不能忘記六四之謎:傳媒、社會組織、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新聞學研究》,103:頁215-259。陳耀華(製片),黎繼明(導演)(1992)。聊齋三集之燈草和尚【影片】(大路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麥勁生(2005)。〈張徹七十年代後期作品中的人體美學〉,羅貴祥與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頁40-4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傅耀珍(2006)。《明代艷情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小芬譯(2003)。《顫慄恐怖片》。台北:書林。(原書Wells, P. [2000]. The Horror Genre – From Beelzebub to Blair Witch. Great Britain: Wallflower)
曾奕築(2005)。《誰是「惡棍」?迪士尼反派角色形象研究-以1989年至2004年間之迪士尼動畫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澍基(1984)。〈香港的最後探戈-新資本主義性的商品化和性泛濫現象〉,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頁23-37。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游靜(2007)。〈一場緊暖香淺的誤會──李翰祥風月片對「女」與「色」的禮讚〉,黃愛玲(編)《風花雪月李翰祥》,頁86-97。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游靜(2008)。〈風花雪月的顏色與利刃〉,甯應斌.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頁189-222。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焦雄屏(1981.07)。〈現代英雄與反英雄──李小龍功後的功夫片〉,《聯合月刊》,2:頁68-71。焦雄屏(2000)。〈開放與禁錮──亞洲電影中的「性」〉,《聯合文學》,188:106-110。紫藤(2006)。《第一屆香港性工者電影節特刊》,香港,紫藤。
馮志偉(製片),張敏(導演)(1998)。玉蒲團III官人我要【影片】(永展電影有限公司)
黃仁(1990年11月)。〈台港、大陸的風雲人物李翰祥(中篇)〉,《世界電影》,263,86-89。黃詠梅(2008)。《從「性虐待」到「皮繩愉虐邦」-考察台灣愉虐實踐的社群文化與集結政略》。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佩秦(2003)。《有志「異」同:雙性戀的身份認同》。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溫毓詩(2006年1月)。〈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6期:頁33-76。葉俊傑(1997)。《A潮-情色電影大搜密》。台北:喜閱。
賓尼(2006)。〈香港情色新浪潮〉,張偉雄(編)《雙城映對:香港電影與香港城市初對談》,頁128-137。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趙文琦譯(2005)。《異國情色大不同》。台北:書林。(原書:Middleton [2002]. Exotics and Erotics: Human Cultural and Sexual Diversity.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趙彥寧(2001)。〈誰是三級片皇后?試論後解嚴時代國家權力與色情再現的文化邏輯〉,《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趙衛防(2008)。《香港電影產業流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劉達臨(1998)。《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中國:北京。
劉寶賢(製片),錢文錡(導演)(1996)。玉蒲團二之玉女心經【影片】(晶藝電影事業有限公司,香港九龍尖沙咀郵政局郵政信箱99093號)
澄雨(1984)。〈呂奇的色情與道德〉,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頁203-21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潘素慧(2007)《解構八○年代校園學生電影:類型、性別、國族認同》。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秀枝、奚修君譯(1993年11月)。丁乃非作,〈鞦韆、腳帶、紅睡鞋〉,《中外文學》,258期:頁26-54。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譯(1987)。《男性解放》。台北:婦女新知。(原書:Farrell, W. [1974]. The Liberated M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鄧仲武(製片),麥當傑(導演)(1991)。玉蒲團之偷情寶鑑【影片】(嘉禾電影(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九龍斧山道瓊東街8號)
謝琬婷(2008)。《誰才是盜版的推手?-反思日劇在台灣之流通與消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寶賢(2004)。《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陽光(福田)。
魏君子(2006)。《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魏玓(2010.07)。〈「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104:頁161-194。鄺其志(1999.12.3)。《1999年有關電影檢查的檢查員指引》。上網日期:2010年12月31日,取自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網頁 http://www.tela.gov.hk/document/chi/code/filmcensorship.pdf
羅金義(1995)。〈「沒有救世主」的道德秩序:從匯豐銀行的電視廣告談起〉,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貢157-159。香港:牛津。
羅燦煐(1998,07)。〈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台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Berger, A.A. (1992). Popular Culture Genres: Theories and Text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Clapp (1998). The Chaos Film: A New Film Genre in the Dawn of the Millennium. Utah State University, Utah.
Davis, D.W. & Yeh, yueh-yu (2001, summer). Warning! Category III: The Other Hong Kong Cinema. Film Quarterly, 54(4), 12-26.
Desser, D. (2009, 05). Triads and Changing Time: The National Allegory of Hong Kong Cinema, 1996-2000.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26, 179-193.
Oliver, S. (1994, 11). Spectacular Cinema: Why Hong Kong Movies are Beating Hollywood at its Own Game. Reason, 26,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