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art淡水生活的街。<異國情調的特色街徑─馬偕街>。上網日期:2010年10月01日,取自http://www.tamsui.org.tw/arts/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4
Prestwich, Pat, 李惠文譯(1993)。<來自社區民眾的力量-英國的例子>,《博物館學季刊》,7(2):31-35。
方幸君(2004)。《高雄市觀光意象與遊憩品質因素重要性及績效表現認知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臺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王姿婷(2006)。《溫泉遊憩區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寶來、不老溫泉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王啟祥(2002)。<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遊客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16(4):121-131。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遊客研究之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行政院文建會。<愛在臺灣馬偕>。上網日期:2010年10月01日,取自http://children.cca.gov.tw/gallery/illustrator/200611/index.html
吳坤修(2009)。《目的地意象、地方依附與遊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政洋(2006)。《新竹影像博物館指標及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吳春秀(1996)。《博物館遊客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玉器陳列室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慧薏(2008)。《大陸來台旅客對臺灣旅遊意象之探討》。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理政(2002)。<博物館與社區互動:以蘭陽博物館家族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6(1):35-45。李世宏(2008)。《民宿旅遊地意象與旅遊意願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孟修(2001)。《觀光資訊需求結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李建興、楊國賜主持(1988)。《社會大眾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教育計畫從書之九十三)。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逸文(2001)。《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以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學生為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李謁政(2011.04.19)。<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教訓>。上網日期:2011年4月30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wysy100/article?mid=68
周珈伶(2009)。《旅遊資訊尋求、旅遊目的地意象與遊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周逸衡、巫喜瑞(2003)。<臺灣地區休閒農場遊客旅遊動機、資訊搜尋與選擇評估準則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2):1-23。
周顏孝慈(2001)。《在旅遊資訊之提供影響旅遊據點印象深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林佳慧(1997)。《國民旅遊目的地意象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合譯。《博物館經驗》。台北:五觀藝術。(原書Falk, John & Dierking, Lynn〔1992〕.)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錦雄、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關係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1):57-77。侯錦雄、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視覺景觀原素與旅遊意象關係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0(1):1-15。咱淡水。<偕叡理牧師:馬偕博士>。上網日期:2010年10月01日,取自http://www.mackay.com.tw/02_01.htm
咱淡水。<滬尾偕醫館:北臺第一所醫院>。上網日期:2010年10月01日,取自http://www.mackay.com.tw/02_mackay.htm
洪東濤(2004)。《澎湖國家風景區潛在遊客意象區隔及行銷策略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洪櫻純(2005)。<博物館與休閒規劃:閒暇時間與自由感>,《博物館學季刊》,19(3):51-61。唐學斌(1987)。《觀光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志維(2005)。《博物館意象與遊客參觀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故宮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証》。台北:三民書局。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張湘怡(2010)。《從文化資本與資訊資本探討閱聽眾收視行為─以板橋地區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為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許博超(1994)。《博物館遊客研究的評鑑類型與原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遊客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義復(2001)。<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學季刊》,15(3):3-11。陳佳利(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43-57。陳運欽(2003)。《觀光地意象認知與旅遊選擇意願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心妮(2009)。《整合行銷傳播、旅遊體驗、旅遊意象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柳丁節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倫文。黃正儒、高忠義合譯(1995)。<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博物館學季刊》,9(3):1-8。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2009.04.29)。<台灣博物館發展與文化藝術趨向>。上網日期:2011年3月01日,取自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3.pdf
黃光男(2009.08.18)。<藝術創作與文化產業>。上網日期:2011年1月2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luyuching/article?mid=99&next=98&l=f&fid=13
黃如萍(2011.05.11)。<ECFA後時代 台灣貿易與觀光增長>,《中國時報》(兩岸版),A12版。
黃耀昆(2006)。《旅遊動機、旅遊意象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田尾公路花園為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淑玲(2001)。<當前博物館觀的發展及其市場定位>,《科技博物》,5(2):62-75。廖佳意(2008)。《資訊尋求行為與鄉村旅遊體驗相關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玉玫(2001)。《聯合報新聞採訪記者於新聞網站上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劉怡伶(2003)。《臺灣旅遊活的階層區分現象》。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劉盈萱(2008)。《目的地意象與品牌權益相關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鄭秀玲(2008)。《澎湖居民之地方意象、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觀音亭園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寶棗(1999)。《研究生資訊尋求行為-以淡江大學研究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羅欣怡(2010)。《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蘇峰山編(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蘇慧捷(2002)。《從自助旅遊者資訊行為探討旅遊網站內容之規劃》。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aloglu, S., & McCleary, K. W. (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808-889.
Boulding, Kenneth E.(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M, Echtner, & J. B, Ritchie(1993).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3-13.
Crompton, J. L. (1979).“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 (1),18-23.
Draper, L (1987). Museum audiences Today: Building Constituences for the Future, the Museum Educator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Echtner, C.M., & Ritchie, J.R.B.(1993).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1(4),3-13.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 London: AltaMira Press.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Whalesback Books.
Fodness, D. & Murray, B.(1997).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3),506.
Fakeye, P. C., & Crompton, J. L. (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10-16.
Francois Hubert, (1985).‘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 Paris: ICOM, 148,186-190.
Gallarza, M. G., Saura, I. G., & Garcia, H. C. (2002). 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1), 56-78.
Gunn, C. A. (1972). Vacationscape,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TX.
Hooper-Greenhill, E.(2000). 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Hood, M. G.(1989). Leisure Criteria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Museum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ood Associates, Columbus.
-----------(1983).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 Museum News, 6(4),50-56.
Hunt. (1975). 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3, 1-7.
Loomis, R. (1993) .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 In S. Bicknell & G. Farmelo (Eds)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pp.13-23). London: Science Museum. 13-23.
Milman, A., and A. Pizam(1995). 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 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3 (3),21-27.
Moutinho. (1987). L. Moutinho.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1, 2-44.
Phelps(1986), 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 of 100 assessment ,tourism management,9(3),168-181.
Seyhmus B.& Ken W. M.(1999).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oural of Tourism Research, 26(4), 868-897.
Silverman, L. H. (1995). Visitor meaning-making in museums for a new age. Curator,38(3), 161-170.
Walmsley, D. J. & Young, M. (1998). Evaluative Images and Tourism: The Use of Personal Construct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Destination Imag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