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專書
Bruce Elleman著,李厚壯譯(2002),《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Charles P. Schleicher著,張迺藩譯(1960),《國際關係論》。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社。
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著,賈士蘅譯(1986),《英國史下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F.H.欣斯利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de Bertier de Sauvigny/David H. Pinkney著,蔡百銓譯(1991),《法國史》。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
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1982),《帝國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1986),《國際政治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Harry Gailey著,蔡百銓譯(1995),《非洲史(中冊)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Inis. L. Claude, JR.著,張保民譯(1976),《權力與國際關係》。臺北市:幼獅文化文化事業公司。
James E. Dougherty/Robert L. Pfaltzgraff, JR等著,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譯(1990),《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Paul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2005),《霸權興衰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P.J.馬歇爾主編,樊新志、惠春琳譯(2005),《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W.A. SPECK著,麋佳譯(2002),《抗拒民主的國家-大不列顛的遲疑與抉擇1707-1975》。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W.A. SPECK著,麋佳譯(2006),《劍橋英國簡史》。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Winston S. Churchill著,劉會梁譯(2004),《英國民族史-偉大的民主國家-卷四》。臺北縣:左岸文化。
丁毅華(1997),《商鞅的人生哲學》。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王曾才(1976),《西洋近世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
王曾才(1979),《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王傳照(2004),《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
王覺非(1997),《近代英國史》。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鼎傑、李鶴、毛檑、Windward(2008),《世界戰史-改變歷史的戰役》。臺北市:知兵堂出版社。
丘宏達(2005),《現代國際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卡洛‧麥古克(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狄斯雷利》。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艾立克‧布蘭德(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格萊斯頓》。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艾德斯塔德(1992),《帝國的政治體制》。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邁先(1978),《俄國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其榮(1998),《維多利亞女王傳》。臺北市:牧村圖書出版社。
李敞(1992),《南丁格爾》。臺北市:正大印書館。
李其泰(1986),《國際政治》。臺北市:正中書局。
沈默(1967),《地緣政治》。臺北市:文和印刷公司。
邢來順(1998),《伊莉莎白女王傳》。臺北市:牧村圖書出版社。
芭芭拉‧麥卡夫、湯瑪斯‧麥卡夫著,陳琦郁譯(2005),《劍橋印度簡史》。臺
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武堉幹(1982),《鴉片戰爭史》。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屈勒味林著,錢段森譯(1982),《英國史-下冊》。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恩‧艾布拉姆著,鄭明萱譯(2000),《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林美香(2007),《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臺北縣:
左岸文化出版社。
林碧炤(1991),《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季辛吉著,顧淑馨、林添貴譯(1998),《季辛吉-大外交(上) 》。臺北市:智庫文化出版社。
秋楓、馮梁等著(2002),《英國文化與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炯彰(1996),《英國史》。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陳志奇(1993),《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市:南天書局。
陳民耿(1956),《地緣政治學(一)(二) 》。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社。
陳潮、胡禮忠(2000),《玉帛干戈:世界十大外交家》。臺北市:年輪文化出版。
郭震唐等著(1978),《世界文明史:殖民地時代》。臺北市:地球出版社有限公司。
許介鱗(2008),《英國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賀允宜(2004),《俄國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鴻釗、潘興明(1996),《英國簡史》。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黃琛瑜(2001),《英國政府與政治》。臺中市:五南出版社。
溫斯頓‧邱吉爾(2004),《英國民族史:偉大的民主國家》。臺北縣:左岸文化發行。
葉龍彥(1979),《西洋全史-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臺北市:燕京文化事業。
賈士蘅(1986),《英國史(下冊)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實踐學社編(1963),《克里米亞戰爭》。臺北市:實踐學社。
趙人慧等主編(2006),《大國崛起-英國》。北京市: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德魯‧雪爾曼著,孫柯譯(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維多利亞女王》。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諶小苓、馬民、劉文海(1977),《帝國主義》。臺北市:帕米爾書店印行。
蔡育岱(2007),《近代外交史要義》。臺北縣:晶華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東杰(2001),《西洋外交史》。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
錢乘旦、陳曉律(1992),《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朔源》。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二)期刊
王世宗(2003),「維多利亞女王:大英帝國的經營者」,第一百八十二期,《歷史月刊》,頁55-64。王穎(2002),「試論帕麥斯頓的外交政策」,第二十四卷第五期,《湖洲師範學院學報》,頁41-45。
王榮堂(1998),「格萊斯頓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意義」,《遼寧大學學報》,第九十期,頁88-91。
王皖強(2001),「狄斯雷地與東方危機時期的英國政治鬥爭」,第二期,《史學月刊》,頁98-103。
吳波、任玉雯(2002),「狄斯雷利的帝國情節與英國外交選擇的基本特徵」,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師專學報》,頁83-83。
沈秋歡(2010),「論格萊斯頓有節制的干預主義政策」,第四百四十六期,《法學論壇》,頁70-73。
馬曉云(2007),「格拉斯頓、狄斯雷利與英國的近東政策選擇」,第五百三十九期十一期,《歷史教學》,頁60-64。
張朝兵、承慶昌(1996),「格萊斯頓外交觀評介」,第二十三卷第四期,《山西師大學報》,頁76-81。
陸利云(2004),「試論帕麥斯頓的強硬外交」,第六期,《北京行政學院學報》,頁84-89。
顏淑娟(2007),「帝國、地圖與文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歐美研究季刊》,頁1-34。
(三)論文
宋燕輝(1999),《國際法上海盜行為之研究-兼論南海海盜問題》,國立政治大學論文。
周康之(1982),《權力平衡與聯盟:梅特涅體系之個案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瑋(1989),《美國反托拉斯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論文。
二、外文
A. J. Grant(1966), Europ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1789-1950, London: Green &Co.
C. J. Lowe (1967),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Great Powers: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878-1902,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Elizabeth Longford (1965), Queen Victoria: Born to Succeed, New York:Harper & Row.
G. Kitson Clark (1962), The Making of Victoria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rtrude Himmelfarb (1968), Victorian Mind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G. M. Young (1936), Victorian England : Portrait of a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n-pao Chang (1964),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s J. Morgenthau (1963),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da Blom/ Karen Hagemann/Catherine Hall(2000), Gender Nations: Nationalisms and Gender Order i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Berg.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1,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2,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3,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4,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hn D. Grainger (2008), The First Pacific War, Woodbridge, Suffolk, UK: Boydell Press.
J. L. Hammond/M. R. D. Foot (1952), Gladstone and Liberalism, London: English Universities Press.
Miles/Hamish (1928), Disraeli, New York: Random House.
Peter Ward Fay (1975), The Opium War,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iers Brendon (2008),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781-1997, New York: Vintage Books.
R. C. K. Ensor (1975), England 1870-19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
UK Parliament, http://www.parliament.uk/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webapp/mp?mp=1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zh-tw/h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