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1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鎔襄
研究生(外文):Jung-Hsiang Hsien
論文名稱:應用ARCS動機教學策略於網路教學平台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ARCS motive teaching strategy i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指導教授:陳慶帆陳慶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Qing-Fan Chen, Ed.D.
口試委員:李世忠林麗娟
口試日期:2011-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數位教材ARCS動機模式教師專業發展Moodle網路教學平台
外文關鍵詞: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ARCS motivation model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odl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網路對於教育而言,不但是教師喜歡利用的課外資源,也是學生學習新知的一個新管道。如何運用已有的網路資源及平台運用於學科學習與教學也相當的重要。若能運用相關的動機激勵策略來引導學生利用網路教學平台來進行學習與互動,必能提昇其成效。如此在網路平台上也能展現出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及教學的專業及成長。
本研究將循ARCS動機模式,進一步探討數位教材在教學設計所應考量的重要內涵與要點,並讓使用網路平台教學的教師能輕鬆在平台上設計課程,藉由校內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中的伙伴自發性的進行自我評鑑,如此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尋求務實的解決方案,並透過不斷的修正和改進教材的內涵,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
在參與本研究的七位「Moodle數位學園」社群的伙伴,藉由本研究設計的ARCS動機策略數位教材設計參考樣版的輔助,經由實際教學實驗、訪談及問卷等研究方式證實,本研究的ARCS動機策略數位教材設計參考樣版確實有助於教師快速、有方向且有效的設計一門Moodle數位平台教材,其參考樣版也能幫助教師了解動機策略運用於數位教材設計的重要性,也提升了教師願意利用Moodle網路教學平台進行課程教學的意願,並投入教材設計的行列。數位學習平台ARCS學習動機量表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專心度、學習的意願還有課程的熟悉度及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及快樂都有照顧到,所以學生的學習也能達預教學設計上預期的學習目標。
最後希望此參考樣版能成為教師在進行網路數位教學平台數位教材設計上的重要參考依據,也能做為未來在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上對於數位教材的檢核規準。


Network for education, not only the teachers like to use the extra resources, but also the students learn something new, a new pipeline. How to use existing network resources and platforms used in academic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f the use of incentiv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motiv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for learning and interaction, will be able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This network platform also show teachers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and growth.
This study will follow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sign of digital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with the main points, and let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using the Internet platform on the platform can easily design cours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y the school community partners conduct voluntary self-evaluation, so that it can really identify problems and seek pragmatic solutions, and constantly revised and improved by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seven "Moodle Digital Academy" community partners, by the ARCS motivation for this research design strategy for curriculum design reference sample version of the auxiliary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s,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ARCS motivation tactics courses designed to help teachers do reference templates quickly, direction and effective design of a digital platform Moodl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reference pattern can also help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but also enhance the teachers willing to use Moodle for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will, and put into the ranks of teaching materials. E-learning platform ARCS motivation scale Xuesheng survey results found that students in learning to concentrate on degree, willingness to learn and there are courses familiarity gain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has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Kuaiyue take care of, so students the study also is expected to reach pr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goals.
Lastly, I hope this kind of reference to be the teachers during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e digital platform for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e, it can do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during the future evaluation of digital materials on the check for the nuclear regulatory standard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數位教材8
第二節 學習動機16
第三節 ARCS動機教學策略的理念23
第四節 Moodle網路教學平台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場域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42
第三節 研究實施流程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擬定ARCS動機策略數位教材設計參考樣版53
第二節 教師數位教材設計分析90
第三節 學生以Moodle進行數位學習後的看法103
第四節 教師的省思與轉變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5
參考文獻117
附錄
附表一:ARCS動機策略檢核清單(Motivational Tactics Checklist)122
附表二:ARCS動機教學策略數位教材設計檢核清單125
附表三:ARCS動機教學策略數位教材設計參考圖示樣版126
附表四:ARCS動機教學策略數位教材設計參考教案樣版133
表目次
表2-1-1:Gagne’學習階段論9
表2-1-2:Gagne’教學九事件與Keller的ARCS模式對應關係表10
表2-3-1:ARCS動機模式的教學策略及應用29
表2-4-1:傳統學習環境與網路學習的差別33
表2-4-2:Moodle系統環境介紹35
表2-4-3:Moodle模組簡略功能說明37
表3-2-1:參與研究對象一覽表45
表3-4-1:訪談大綱51
表4-1-1:感官的吸引56
表4-1-2:問題的探究58
表4-1-3:多變性59
表4-1-4:目標引導動機61
表4-1-5:配合學習者特性63
表4-1-6:連結熟悉事務65
表4-1-7:明訂成功標準與期待66
表4-1-8:提供成功的機會67
表4-1-9:提供自我掌控的機會69
表4-1-10:提供表現機會69
表4-1-11:提供回饋與報償71
表4-1-12:維持公平72
表4-1-13:數位教材教案架構檢核項目87
表4-2-1:「認識及保健牙齒」數位教材設計後師生回饋修正91
表4-2-2:運用參考教案樣版進行數位教材的檢核(部分教材)95
表4-3-1:數位學習平台問卷調查評估統計表104
表4-3-2:注意指標評估統計表106
表4-3-3:相關指標評估統計表107
表4-3-4:信心指標評估統計表108
表4-3-5:滿足指標評估統計表109
圖目次
圖2-2-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圖示:18
圖3-2-1:研究架構流程圖:43
圖3-2-2:研究甘特圖:47
圖4-1-1:線上編輯器~A-2-1、 A-2-2:74
圖4-1-2:線上編輯器~A-2-1:75
圖4-1-3:線上編輯器~A-2-2:75
圖4-1-4:線上編輯器-內嵌相關影音~A-3-2:76
圖4-1-5:線上編輯器~R-1-1、R-1-3、C-1-1:77
圖4-1-6:Mindmap~R-1-2:77
圖4-1-7:新增資源連結到檔案~R-2-1、R-2-2:78
圖4-1-8:線上編輯器~R-2-1、R-3-1:78
圖4-1-9:新增資源連結到檔案~R-3-2:79
圖4-1-10:新增資源連結到網頁、討論區~R-3-3:79
圖4-1-11:新增資源連結到網站~C-1-1:80
圖4-1-12:使用者報表-活動記錄~C-1-1:80
圖4-1-13:新增資源連結~C-2-1:81
圖4-1-14:測驗卷~C-2-2:81
圖4-1-15:測驗卷的回饋設定~C-2-2、C-2-3:82
圖4-1-16:新增資源連結到網站~C-3-1、C-3-2:83
圖4-1-17:wiki共筆~A-3-2、S-1-1:83
圖4-1-18:NanoGong Assignment:線上即時錄音~A-3-2、C-2-3、S-1-1:84
圖4-1-19:線上測驗分數統計及回饋~S-2-1、S-2-2:84
圖4-1-20:討論區及簡訊的立即回饋~A-3-2、S-2-2:85
圖4-1-21:意見調查-作品觀摩票選~A-3-2、S-2-2:85


中文文獻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05,19(2),89-100)。
王淑玲主持(民 89)。我國大學生之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011-001-S)。台北市:台灣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書局。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3-12。
伍振鶩(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文瑞(民79)。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 ARCS 模型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李坤崇(民79)。分析行為,增強動機~從行為論談起。國教之友,41(3),33-35。
吳幸宜(民83)。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亭儀(2007)。以ARCS動機模式實施高職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金樹人(民86)。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東華。
林邵珍(民92)。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
林麗娟(民83,4月)。動機設計於電腦輔助教材之運用。視聽教育,44,23-30。
林麗娟(民83,12月)。由動機理論觀電腦繪圖設計。視聽教育雙月刊,36(3) 。
林玉如、陳淑娟(2004)。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與資訊推廣中心技士共同論文。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電腦雜誌,第58期,14-18。
林思伶(民82a)。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阿課思(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
林思伶(民82b)。激發學習動機的空中教學節目設計-Keller 系統化動機策略設計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9,15-22。6-15。
林哲宇(2010)。ARCS融入體驗式學習之學習活動中目標導向與教學策略對國小生電腦技能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韻芳(2008)。數位教材之動機設計對網路學習者的動機表現與學習策略運用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昕辰(2002)。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
洪志宏(2006)。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數學因數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管理系研究所。
徐美玉(2006)。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圖表訊息檢核表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所。
陳慶帆、林敏慧、邱旻晟(2003)。開放原始碼數位學習平台的分析與比較。銘傳大學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臺灣。
陳麗純(1998)。以ARCS動機模式分析大學生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學習動機。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
孫琇瑩(民89)。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曹蔚恆(2005)。動機引導策略對科學數位遊戲學習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學,第72 期,2-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 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鳳慈。如何在班級輔導活動課程中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http://guidance.ncue.edu.tw/nmain-theory.htm
莊筱玉,傅敏芳(民 92,5月)。ARCS教學模式對英文重修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47-74。
許淑玫(民 87,12月)。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
教育部(民86)。我國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a7_3.shtml。
黃宜寧(2003)。運用arcs教學模式提昇少年矯正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婷婷(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黃淑雅(2005)。數位學習理論之文獻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350-359。
曾心怡(民88)。性別、班級組成型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課程與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研討會:課程評鑑,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溫嘉榮等(2002)。以arcs動機模式分析e-learning課程學習之行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管所。
溫世頌(民86),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家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品質指標的研究。2003年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I第297-312頁。
楊接期(2003)。激發動機的網路個人學習平台之研究與系統建置。國科會科學教育處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劃成果討論會(編號:nsc912520-s-008-001),未出版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編(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
鄭芬蘭(1995)。目標導向因果模式之驗證暨目標導向教學實驗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芬蘭(1999)。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及其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學習輔導雙,62,90-09。
鄭昌和(2010)。運用Moodle學習平台融入教學對學習成效與態度的影響。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蔡喬育(民94,5月)。ARCS模式在增強成人學習動機上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7,14-20。
劉仕偉(2006)。動機策略在國小多媒體課程發展之設計準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玲(民85)。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 ARCS 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媒體,26,36-46。
儲慧平(民92)。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研究,55, 109。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系。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卷第四期)。
顏秉璵、沈中偉(1992)。教育工學在我國發展的方向-從教育科技的架構談起。教育資料集刊,17,頁327-338。
饒見維(民92)。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英文文獻
Astleitner, H. & Wiesner, D. (2004).An integrated model of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3(1), 3-21.
Allen, M. W. (2003). Promoting the will and skill of students at academic risk:An evaluation of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eared to foster achievement,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0(1), 28-40.
Hardre, P. L. & Miller, R. B. (2006). Toward a current, comprehensive, integrative, and flexible model of motivation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3), 27-54.
Kruse, K. (2002).Gagne’s nine events of instruction:An introdution.Retrieved July 8, 2008, form http://www.e-learningguru.com/articles/art3_3.htm
Keller, J. M., & Burkman, E. (1993). Motivation principles. In M. Fleming & W.H.Levie(Eds.),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Principle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2nd Ed.)(pp.3-53). 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eller, J. M. & Litchfiel, B. C. (2002).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R. A. Resier & J. V. Dempsey(Eds.).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h6).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384-434.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26(8), 1-7.
Keller, J. M. (1987).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26(9), 1-8. http://www.audiencedialogue.net/kya16a.html
Keller & Suzuki,1988.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 In D. J.Jonassen (Ed),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ourseware(p.401-434).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eller, J. M. & Koop, T. (1987).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 C.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SJ: Lawerence Erlbaum
Lajoie, S. P. (2000)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ll:No more walls:Theory change, paradigm shif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use of computer for instruvtional purposes.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Malon, M. R. & Lepper, M. R. (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In R. E. Snow & M. J. Fan(Series Eds.), R. F. Snow & J. F. Marshall(Vol.Eds.)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vol.4: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 (pp.223-253). Hilisdale, NJ:Lawrence Eribauni Associates.
Mayer, R, E.(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zabek8, R. H. (1994). Utiliz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751).
Reiser, R. A. & Dempsey, J. V. (2002).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 Prentice Hal.
Sandholtz, J. H.8Ringstaff, C. & Dwyer, D. C. (1997).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 9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05,19(2),89-100)。
2.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3-12。
3. 李文瑞(民79)。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 ARCS 模型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4. 李坤崇(民79)。分析行為,增強動機~從行為論談起。國教之友,41(3),33-35。
5. 林麗娟(民83,4月)。動機設計於電腦輔助教材之運用。視聽教育,44,23-30。
6. 林麗娟(民83,12月)。由動機理論觀電腦繪圖設計。視聽教育雙月刊,36(3) 。
7. 林玉如、陳淑娟(2004)。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與資訊推廣中心技士共同論文。
8.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電腦雜誌,第58期,14-18。
9. 林思伶(民82a)。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阿課思(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
10. 林思伶(民82b)。激發學習動機的空中教學節目設計-Keller 系統化動機策略設計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9,15-22。6-15。
11. 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學,第72 期,2-9。
12. 莊筱玉,傅敏芳(民 92,5月)。ARCS教學模式對英文重修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47-74。
13. 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課程與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研討會:課程評鑑,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14. 鄭芬蘭(1999)。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及其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學習輔導雙,62,90-09。
15. 蔡喬育(民94,5月)。ARCS模式在增強成人學習動機上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7,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