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列)
1.《山海經》,見《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十三經注疏本:《詩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阮元等校勘記》,1982)。
3.十三經注疏本:《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4.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5.十三經注疏本:《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6.周.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7.周.韓非,《韓非子》,見《四庫全書。子部》。
8.漢.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9.漢.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10.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漢.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
12.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13.漢.班固《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5.魏.吳普,《吳普本草》(尚志鈞等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6.晉.郭璞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17.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臺北:台灣古籍,2005)。
18.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見《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唐.《新修本草》,岡西為人重輯為《重輯新修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
21.唐.《新修本草》,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選印(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2.唐.張鷟,《朝野僉載》,見《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23.宋.掌禹錫《嘉祐本草》,尚志鈞輯校《嘉祐本草(輯復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24.宋.唐慎微撰、艾晟校,《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71)。
25.宋.唐慎微撰、曹孝忠校,《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尚志鈞、劉金生校點。
26.宋.陸佃,《埤雅》(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7.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28.宋.李昉,《太平御覽.藥部.芝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9.宋.沈括,《元刊夢溪筆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30.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
31.宋.方勺,《泊宅編》,見《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32.宋.王介,《履巉巖本草》(明抄彩繪本)。
33.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通釋》,見《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4.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傳引自錢遠銘等《經史百家醫錄》(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
35.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見《四部刊要.集部.楚辭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36.明.朱橚,《救荒本草》(臺北:文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37.明.蘭茂,《滇南本草》,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增補(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10)。
38.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39.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張印生、韓學杰、趙慧玲校注,《明代本草名著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40.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4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4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錢超塵、溫長路、趙懷舟、溫武兵等重新校正為《金陵本《本草綱目》新校正》,(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43.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明萬曆40年(1612)雍丘李氏刻本。
44.明.王磐,《野菜譜》,見《食物本草》(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0)。
45.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明彩繪本)。
46.明.謝肇淛,《五雜俎》,明德聚堂刻本。
47.明.《正統道藏》洞神部靈圖類(臺北: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1962)。
48.明.倪朱謨,《本草匯言》(清順治2年刻本,1645)。
49.明.倪朱謨,《本草匯言》(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6)
50.明.倪朱謨,《本草匯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51.清.汪昂,《本草備要》(臺北:力行書局有限公司,1992)。
52.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
53.清.吳儀洛,《本草從新》(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
54.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55.清.黃宮繡,《本草求真》,本草經典論著十人書系列(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56.清.陳士鐸,《本草新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57.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58.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59.清.嚴洁、施雯、洪煒,《得配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60.清.汪灝,《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御定廣群芳譜》(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61.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臺北:中華書局,1963)。
62.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電子書。
63.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91,3版)。
64.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65.清.陸以湉,《冷廬醫話》(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7)。
66.《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電子書。
67.張元濟纂輯:《四部叢刊》,電子書。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先後列)
1.龍伯堅編著,《現存本草書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2.王嘉蔭,《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4.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
5.耿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
6.廣東省植物研究所《采藥知識》編寫組,《采藥知識》(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
7.沈玉成,《左傳譯文》(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8.薛愚主編,《中國藥學史料》(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9.福州市人民醫院校譯,《脈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0.謝文全,《本草學總論》(臺中: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5)。
11.王孝濤主編,《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古代部分》(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2.吳哲夫,《版畫的歷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
13.俞慎初,《中國藥學史綱》(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87)。
14.趙素云、李文虎整理,清.劉善述著《草木便方》(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15.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著,《歷代中藥文獻精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6.唐明邦,《本草綱目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9)。
17.郭藹春,《中國分省醫籍考》(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
18.高橋長雄,《人體的地圖》(臺北:暢文出版社,1990)。
19.陳榮福編著,《中藥藥理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1)。
20.唐明邦,《李時珍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1.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2.梅全喜主編,《本草綱目補正》(河北: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
23.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24.甄志亞,《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
25.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陳新謙編著,《中華藥史紀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
27.盧澤民編譯,《身體檢查》(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1994)。
28.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
29.王劍,《李時珍學術研究》(河北:中醫古籍出版社,1996)。
30.朱盛山、辛年香、鍾瑞建編著,《本草綱目用藥實例傳記》(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31.宋天彬、胡衛國,《道教與中醫》(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32.朱保華、徐雨華主編,《名醫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33.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三聯書局,1998)。
34.鄭建明,《張仲景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5.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6.葉德輝,《書林清話》,(長沙:岳麓書社,1999)。
37.王善慶,《民間醫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8.關培生、江潤祥編著,《本草研究入門》(沙田:香港中文大學,1999)。
39.葉定江、張世臣,《中藥炮制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9)。
40.謝明村編著,《方劑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9)。
41.中國文化研究會編纂,《中國本草全書》(臺北:華夏出版社,1999)。
42.江靜嫻編著,《臨床用方十講》(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43.芶萃華,《醫藥雙絕─李時珍與《本草綱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44.那琦,《本草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0)。
45.邱德文等編,《本草綱目彩色藥圖》(上、中、下卷)共三冊(貴州:薪傳出版社,2001)。
46.盛增秀主編,《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
47.王孝濤、曹暉等編著,《中藥采制與炮制技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8.黃志杰等主編,《遵生八箋、茶經、飲膳正要、食物本草精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49.錢遠銘主編,《本草綱目精要》(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
50.劉祥文,《彩色本草綱目》(臺北:立得出版社,2000)。
51.李飛主編,《中醫歷代方論精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2.沈映君主編,《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53.周心慧,《中國古代版畫通史》(臺北:學苑出版社,2000)。
54.張拙夫,《中國本草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55.王新華,《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56.呂宗力等,《中國民間諸神》上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7.呂宗力等,《中國民間諸神》下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8.郝近大編注,《新編補注雷公藥性賦》(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9.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60.宋峴,《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61.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62.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
63.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64.陳元朋,《粥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65.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
66.彼得.芬頓著、薛絢譯,《聖境醫療》(臺北:立緒文化,2001)。
67.龔錫麟,《天寶本草新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
68.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69.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70.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2002)。
71.《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論文集》(臺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2)。
72.趙立勛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續錄》(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73.張碧員、張蕙芬,《台灣野花365天》(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74.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
75.潘富俊,《紅樓夢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76.鄭金生,《藥林外史》(臺北:大東圖書,2005)。
77.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78.鄭金生整理,《南宋珍稀本草三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9.明.朱橚,《《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80.宿白,《張彥遠和《歷代名畫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1.鄭驍鋒,《本草春秋:中國歷史的中藥敍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82.高曉山,《本草文獻學綱要》(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83.尚志鈞,《中國本草要籍考》(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84.倪根金、張翠君,《救荒本草校注》(香港: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
85.黃興邦著,余波繪畫,《本草物語(手繪插圖珍藏本)》(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三、外文專著(依出版先後列)
1.中尾万一,《本草書目の考察》(京都:京都藥學專門學校總會,1928)。
2.白井光太郎,《中國及日本本草學之沿革及本草家傳記》(東京:岩波講座生物學,1930)。
3.中尾萬三,《科學(本草の思潮)》(東京:岩波書店,1934)。
4.岡西為人,《本草概說》(大阪:創元社,1976)。
5.山田慶兒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
6.山田慶兒,《中国医学はいかにつくられたか》(東京:岩波書店,1991)。
7.山田慶兒,《本草と夢と鍊金術と─物質的想像力の現象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
8.山田慶兒,《東アジアの本草と博物学の世界》(東京:思文閣出版,1995)。
9.立木鷹志,《毒藥の博物誌》(東京:青弓社,1996)。
10.小曾戶洋,《漢方の歷史:中國‧日本の傳統醫學》(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
11.中村璋八、佐藤達全,《食物本草》(東京:明德出版社,2000)。
四、論文集(依出版先後列)
1.中國醫藥會藥學史學會編,《李時珍研究論文集》(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中國醫藥會藥學史學會編,《紀念李時珍誕辰48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
3.《整合中醫學年刊3》(台北:整合醫學研究小組,2000)。
4.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期(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1)。
5.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二期(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
6.《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科技史專號》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7.《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
五、相關本草綱目研究的期刊論文
1.宋大仁,〈十六世紀偉大的醫藥學家、植物學家李時珍〉,《中華醫史雜誌》3(1953),pp. 145-148。
2.陳存仁,〈李時珍先生的本草綱目傳入日本以後〉,《中華醫史雜誌》4(1953),pp.199-202。
3.王吉民,〈李時珍本草綱目外文譯本談〉,《中華醫史雜誌》4(1953),pp.203-207。
4.李濤,〈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中華醫史雜誌》3(1954),pp.168-178。
5.劉伯涵,〈關於李時珍生卒的探索〉,《中華醫史雜誌》1(1955),pp.1-2。
6.陳文秀,〈《本草綱目》與李朝醫書〉,《中華醫史雜誌》11:2(1981),p108。
7.靳士英,〈《本草綱目》傳日及其影響〉,《中華醫史雜誌》11:2(1981),pp.102-105。
8.洪貫之,〈校點本《本草綱目》讀後瑣述〉,《中華醫史雜誌》14:3(1984),pp. 159-161。
9.李鍾文,〈李時珍對本草學整理方法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pp. 35-39。
10.徐興鼎,〈試論李時珍對中藥用酒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14:4(1984),pp. 222-225。
11.王敦清,〈《本草綱目》中幾種會致人死命的節肢動物〉,《中華醫史雜誌》15:2(1985),pp. 122-124。
12.陳如泉,〈《本草綱目》醫學學術思想〉,《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pp. 42-45。
13.李裕,〈關於李時珍的生卒年代〉,《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p 45。
14.朱明方、王平,〈《本草綱目》對血證的貢獻〉,《中國醫史雜誌》19:3(1989),pp. 141-143。
15.齊守正,〈《本草綱目》對口腔醫學的貢獻〉,《中國醫史雜誌》22:2(1992),pp. 84-86。
16.尚志鈞,〈金陵版《本草綱目》引《日華子本草》誤注例〉,《中華醫史雜誌》27:1(1997),pp. 59-61。
17.陳維廉,〈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李時珍〉,《歷史月刊》71,pp. 22-31。18.李學勇,〈承先啟後的《本草綱目》〉,《歷史月刊》71,pp. 32-40。19.李思孟,〈《本草綱目》中的真菌學知識〉,《自然科學史研究》7:2(1988),pp. 184-190。
20.蘭毅輝,〈從《本草綱目‧釋名》看中國古代動植物命名的方法〉,《自然科學史研究》8:2(1989),pp. 166-170。
21.雷磊、尤昭玲,〈《本草綱目》對婦科病外治療法的貢獻〉,《中醫文獻雜誌》4(2000),pp. 12-13。
22.劉山永,〈《本草綱目》版本源流概況─兼論首刻金陵版本特點〉,《中醫文獻雜誌》1(2000),pp. 1-2。
六、相關本草研究的期刊論文
1.李濤,〈隨唐時期我國醫學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1953年3月),pp. 14-26。
2.洪貫之,〈證類本草與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1953年6月),pp. 100-103。
3.細野史郎等著,〈芍藥甘草湯的研究〉,《中華醫史雜誌》2(1953年6月),pp. 109-111。
4.渡邊幸三,〈作為配方原則的「君臣佐使」〉,《中華醫史雜誌》3(1954年9月),pp. 187-190。
5.洪貫之,〈證類本草與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1954年6月),pp. 100-103。
6.王筠默,〈證類本草和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4(1954年12月),pp. 242-245。
7.洪貫之,〈唐顯慶新修本草藥品存目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4(1954年12月),pp. 239-241。
8.李鼎,〈孫星衍和醫藥書籍〉,《中華醫史雜誌》1(1954年3月),pp. 25-27。
9.李濤,〈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中華醫史雜誌》2(1954年6月),pp. 86-97。
10.張贊臣,〈我國歷代本草的編輯〉,《中華醫史雜誌》1(1955年3月),pp. 3-8。
11.李濤,〈明代本草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1955年3月),pp. 9-17。
12.李鼎,〈考察本草的著述修訂和改移〉,《中華醫史雜誌》2(1955年6月),pp. 90-93。
13.馬繼興,〈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唐新修本草〉,《中華醫史雜誌》2(1955年6月),pp. 83-85。
14.馬繼興,〈關於證類本草的一些問題的商榷〉,《中華醫史雜誌》3(1955年9月),pp. 182-185。
15.王筠默,〈吳其濬漢植物名實圖考〉,《中華醫史雜誌》4(1955年12月),pp. 253-258。
16.耿鑑庭,〈醫藥金石過眼錄〉,《中華醫史雜誌》4(1955年12月),pp. 285-287。
17.余景讓,〈中國本草學起源試測─山海經與神農本草經〉,《大陸雜誌》23:5(1961年9月),pp. 135-142。
18.魯深,〈初唐畫家王定墓誌銘〉,《文物》第8期(1965年8月)。
19.陳鐵凡,〈唐本草考〉,《大陸雜誌》40:10(1970年5月),pp. 307-316。20.余巖,〈宋元以後本草藥理論概要〉,收入《醫學革命論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pp. 5-9。
21.那琦、劉正雄,〈本草學總論之研究(2):明清兩代惟一勅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及續集之考察〉,(私立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第8期(1977年6月),pp. 621-699。
22.鄭金生,〈《唐本草》以前本草圖〉,《中華醫史雜誌》10:2(1980年4月),pp. 82。
23.丁志安,〈關於《本草補遺》作者龐安時〉,《中華醫史雜誌》11:4(1981年10月),pp. 220。
24.何愛華,〈《新修本草》東傳日本考〉,《中華醫史雜誌》12:1(1982年1月),pp. 54-55。
25.鄭金生,〈宋代本草史〉,《中華醫史雜誌》12:4(1982年10月),pp. 204-208。
26.傅再希,〈《本草品彙精要》的評價問題〉,《江西中醫藥》(1982年2月),pp. 8-11。
27.吳哲夫,〈中國版畫上〉,《故宮文物月刊》1:6(1983年9月),pp. 106-111。28.吳哲夫,〈中國版畫中〉,《故宮文物月刊》1:7(1983年10月),pp. 105-112。29.吳哲夫,〈中國版畫下〉,《故宮文物月刊》1:8(1983年11月),pp. 108-113。30.吳哲夫,〈中國版畫續篇〉,《故宮文物月刊》1:9(1983年12月),pp. 124-131。31.戴藩瑨,〈纂修《本草品彙精要》始末與定稿後之遭遇〉,《西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7月),pp. 68-77。
32.謝宗萬,〈關於《滇南本草》內容特色的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年1月),pp. 40-45。
33.熊同檢,〈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藥物初探〉,《中華醫史雜誌》14:2(1984年4月),pp. 112-116。
34.那琦,〈明代惟一敕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原本之流落海外與其藥圖之百餘年後摹寫本「金石昆蟲草木狀」之刊行價值〉,《科學史通訊》3(1984年12月),pp. 35-43。35.尚志鈞,〈寇宗奭和《本草衍義》〉,《中華醫史雜誌》14:3(1984年7月),pp. 146-149。
36.宋知行,〈中醫血肉有情藥的發展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4:4(1984年10月),pp. 218-221。
37.吳哲夫,〈本院珍藏醫藥圖書〉,《故宮文物月刊》2:6(1984年9月),pp. 90-93。38.羅桂環,〈《救荒本草》在日本的傳播〉,《中華醫史雜誌》15:1(1985年1月),pp. 60-62。
39.尚志鈞,〈《名醫別錄》作者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15:2(1985年4月),pp. 112-116。
40.杜曉陽,〈中藥醫學與醫學地理學〉,《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35-139。
41.孫啟明,〈《華陀神醫祕傳》所謂神方析源〉,《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73-175。
42.羅桂環,〈朱橚和他的《就荒本草》〉,《自然科學史研究》4:2(1985年),pp. 189-194。
43.王育學,〈《山海經》醫藥記載〉,《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92-193。
44.藍醒生,〈藏文《甘珠爾‧丹珠爾》“醫方明”和《四部醫書》的傳入蒙古及其蒙醫術的反映〉,《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年10月),pp. 233-235。
45.李經緯、傅芳,〈隋唐時期中外醫藥之交流〉,《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年10月),pp. 236-242。
46.吳哲夫,〈名醫李時珍及其本草〉,《故宮文物月刊》3:3(1985年6月),pp. 122-127。47.宋之琪、程之范,〈藥理學的發展〉,《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年1月),pp. 44-49。
48.孫漙泉,〈試論《新修本草》對唐代以前藥物學的整理〉,《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年1月),pp. 63-65。
49.潘金陵,〈我國春秋以前及春秋時期的預防醫學史料〉,《中華醫史雜誌》16:2(1986年4月),pp. 108-111。
50.李經緯、傅芳,〈《四部醫典》之創傷外科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6:2(1986年4月),pp. 119-123。
51.盛紅,〈汪宏所稱“嘉祐本”《神農本草經》的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6:3(1986年7月),pp. 172-176。
52.梁茂新,〈論《吳普本草》在本草學發展史中的地位〉,《中華醫史雜誌》16:3(1986年7月),pp. 177-182。
53.李永謙,〈我國現存最草的石刻古方─龍門藥方〉,《中華醫史雜誌》16:4(1986年10月),pp. 222-224。
54.劉昌芝,〈《本草圖經》中的生物學知識〉,《自然科學史研究》5:2(1986年),pp. 154-158。
55.鄭金生,〈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年1月),pp. 32-34。
56.尚志鈞,〈《海南本草》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年1月),pp. 35-37。
57.高曉山,〈《回回藥方》考略〉,《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65-67。
58.梁茂新,〈“《本草經》佚文”取捨當議〉,《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68-70。
59.任旭,〈《小品方》殘卷簡介〉,《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71-73。
60.宋子然,〈華陀“麻沸散”古讀“麻痺散”考〉,《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76-78。
61.孫啟明,〈《本經》女菀與《唐本草》女萎質疑〉,《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94。
62.孟乃昌,〈沈括和李時珍對“秋石”的理論闡釋〉,《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年7月),pp. 187-189。
63.張興乾,〈藏醫藥的發展概況〉,《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21-224。
64.郝近大,〈對煙草傳入及藥用歷史的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25-228。
65.崔秀漢,〈《鄉藥集成方》及其引書考〉,《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34-240。
66.尚志鈞,〈《吳普本草》成書年代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 241。
67.譚學林,〈苗族醫學發展概要〉,《中華醫史雜誌》18:1(1988年1月),pp. 33-35。
68.孫其斌、茍延德,〈《五十二病方》的按摩醫學〉,《中華醫史雜誌》18:1(1988年1月),pp. 56-57。
69.尚志鈞,〈敦煌本《本草經集注序錄》和《證類本草》引陶隱居序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8:2(1988年4月),pp. 124-126。
70.羅桂環,〈《圖經本草》的藥用植物學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8:3(1988年7月),pp. 167-171。
71.趙匡華、曾敬民、郭保章,〈中國古代煉丹術及醫葯學中的氧化汞〉,《自然科學史研究》7:4(1988年),pp. 356-366。
72.鄭金生,〈宋代政府對醫藥發展所起的作用〉,《中華醫史雜誌》18:4(1988年10月),pp. 200-206。
73.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研究概述〉,《中醫藥學報》第3卷,(1988年5月),pp. 53-55。
74.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版本及其源流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29-134。
75.鄭金生,〈中國古代彩繪藥圖小史〉,《浙江中醫雜誌》(1989年9月號),pp. 422-424。
76.王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著作考辨〉,《中華醫史雜誌》19:1(1989年1月),pp. 25-27。
77.蘇瑩輝,〈論﹝食療本草﹞在中國醫藥學上的貢獻〉,《故宮文物月刊》8:7(1990年10月),pp. 92-96。
78.宋之琪、王廣生,〈地膽、斑螫在我國古代的醫療應用及其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9:2(1990年4月),pp. 107-110。
79.孫啟明,〈《五十二病方》醫方流長選探〉,《中華醫史雜誌》19:2(1989年4月),pp. 121-124。
80.尚志鈞,〈論《吳普本草》和《本草經集注》之關係〉,《中華醫史雜誌》19:2(1989年4月),pp. 125-127。
81.曹暉等,〈《本草品匯精要》版本及其源流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29-134。
82.李良松,〈《太平御覽》中的醫藥學內容概論〉,《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35-140。
83.鍾贛生,〈宋金元時期藥性理論主要成就初探〉,《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63-169。
84.曹暉,〈《本草品彙精要》流傳海外考〉,《浙江中醫雜誌》,(1990年7月號),pp. 315-317。
85.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學〉,《中國科技史料》10:3(1989年9月),pp. 3-20。pdf全文下載http://www.6lib.com/view_46BD75542157684795.html
86.徐利圖,〈葡萄考〉,《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年7月),pp. 178-179。
87.齊云,〈《新修本草》載藥數考〉,《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年7月),pp. 187-189。
88.林蔚文,〈古越人醫藥衛生略論〉,《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29-232。
89.尚志鈞,〈《開寶本草》研探〉,《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36-239。
90.陳修源,〈《本草綱目拾遺》成書考〉,《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0-241。
91.洪貫之,〈《新修本草》藥品總數分歧之由來〉,《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2-243。
92.林娜、高曉山,〈“七情表”再校〉,《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4-246。
93.杜石然,〈歷史上的中藥在國外〉,《自然科學史研究》9:1(1990年),pp. 78-90。
94.馬丙祥,〈祖國醫學“嬰病調母”療法探源〉,《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14-16。
95.王家葵,〈《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新證〉,《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56-59。
96.樂崇熙,〈瓜萎與天花粉的本草考證〉,《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46-51。
97.賈志宏等著,〈從避諱談龍門石窟藥方的刻制年代〉,《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60-61。
98.陽太,〈醫籍名義三題〉,《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62-63。
99.王冀青,〈敦煌唐人寫本《備急單驗藥方卷》在英國首次發現〉,《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1-75。
100.尚志鈞,〈《法古錄》評議〉,《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6-78。
101.嚴健民,〈《五十二病方》“巢者”考釋〉,《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9-80。
102.林森榮,〈川貝母始載本草文獻〉,《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81-82。
103.李珍,〈溫州藥用植物“百草園”始末記〉,《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102-103。
104.孫啟明,〈李時珍對《證類本草》蛤蟆條的綜合治理〉,《中華醫史雜誌》21:3(1991年7月),pp. 150-152。
105.刑哲斌,〈張仲景對防治醫源性疾病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21:3(1991年7月),pp. 153-156。
106.蘇漢良,〈試論漢狀醫藥交流〉,《中華醫史雜誌》21:4(1991年10月),pp. 225-227。
107.王安邦,〈冬葵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1:4(1991年10月),pp. 244-246。
108.林乾良,〈古今養生方概述〉,《中華醫史雜誌》22:1(1992年1月),pp. 26-29。
109.廖育群,〈陶弘景本草著作中諸問題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2:2(1992年4月),pp. 74-79。
110.歐陽新燕,〈徐之才《藥對》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年7月),pp. 137-139。
111.孫啟明,〈陳藏器創“十劑”證據二則〉,《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年7月),pp. 140-141。
112.黃可泰,〈陳藏器《本草拾遺》及其博物學價值〉,《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22-223。
113.譚真,〈試論敦煌醫學價值〉,《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24-231。
114.黃素英、劉曉莊,〈明代醫學發展得失談〉,《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48-250。
115.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內容特色考察〉,《基層中藥雜誌》7:4(1993年),pp. 1-4。《基層中藥雜誌》現名為《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116.劉昌芝,〈《本草圖經》中貝類與魚類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1(1993年),pp. 53-57。
117.王玉麟,〈本草名物訓詁史概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6:6(1993年11月),pp. 2-5。
118.田育誠,〈試論中國古代藥酒〉,《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30-32。
119.莫蓮英、何最武,〈瑤族醫藥的特點及傳錄方式〉,《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52-54。
120.梁茂新等,〈《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的計量分析〉,《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60-63。
121.尚志鈞,〈現行單行本《神農本草經》文是陶弘景整理的〉,《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64。
122.尚志鈞等著,〈中藥菊花的本草考證〉,《中華醫史雜誌》23:2(1993年4月),pp. 114-117。
123.伊尼岩,〈內蒙古藥材資料開發史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3:2(1993年4月),pp. 118-121。
124.鄭金生,〈《天寶單方藥圖》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58-161。
125.齊云,〈《本經》藥物“采造時月”佚文考〉,《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62-164。
126.林麗梅等著,〈《蒙古祕史》中的醫學史料〉,《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77-180。
127.萬金榮,〈《本草綱目拾遺》所引本草類文獻及其特點〉,《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54。
128.邵殿文,〈藥方洞石刻藥方考〉,《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42-249。
129.尚元藕,〈評《陶弘景本草著作中諸問題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36-241。
130.趙宇明、劉海波、劉掌印,〈《居延漢簡甲乙編》中醫藥史料〉,《中華醫史雜誌》24:3(1994年7月),pp. 163-171。
131.萬芳、鍾贛生,〈《證類本草》毒藥粗論〉,《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7:1(1994年3月),pp. 19-22。
132.劉大培,〈尚志鈞輯《新修本草》特色評述〉,《中華醫史雜誌》24:3(1994年7月),pp. 191-192。
133.萬芳、鍾贛生等著,〈酒病與解酒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4:4(1994年10月),pp. 203-206。
134.王家葵、孫啟明,〈黃奭輯《本草經》增補23條佚文匯考〉,《中華醫史雜誌》24:4(1994年10月),pp. 238-239。
135.尚志鈞、劉曉龍,〈貝母藥用歷史及品種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5:1(1995年1月),pp. 38-42。
136.尚志鈞、劉大培,〈張存惠重修《政和本草》所題己酉年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5:2(1995年4月),pp. 94。
137.龔純,〈毒物在我國古代軍事上的應用〉,《中華醫史雜誌》25:4(1995年10月),pp. 216-218。
138.漆浩,〈試論《飲膳正要》的食療學成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8:5(1995年9月),pp. 28-29
139.王家葵,〈煉丹家本草《丹房鏡源》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6:1(1996年1月),pp. 56-59。
140.張宗棟,〈蒙汗藥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84-86。
141.程軍,〈《本草經籍注》原名、卷數考〉,《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106-108。
142.何愛華,〈評勞費爾博士《中國伊朗編》有關中國醫藥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120-126。
143.馬濟斌,〈一份與藥物產地有關的珍貴歷史資料〉,《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pp. 146。
144.張顯成,〈馬王堆醫書藥名“汾菌”試考〉,《中華醫史雜誌》26:4(1996年10月),pp.204。
145.牛德錄,〈醫藥奇文《錢本草》〉,《中華醫史雜誌》27:4(1997年10月),pp. 200。
146.萬方,〈“蒙汗藥”音義一解〉,《中華醫史雜誌》27:4(1997年10月),pp. 228-230。
147.黨毅、肖培根,〈《飲膳正要》對開發現代保健食品的貢獻及啟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1:3(1998年5月),pp. 9-10
148.尚志鈞,〈吳普所引神農藥性與《證類》“本經藥”索引神農藥性同異考〉,《中華醫史雜誌》28:3(1998年7月),pp. 161-164。
149.孟繁洁、于虹,〈蟲類藥應用源流談〉,《中華醫史雜誌》28:4(1998年10月),pp. 216-217。
150.趙普干、劉曉平,〈莨菪類成分藥物臨床應用發展簡史〉,《中華醫史雜誌》29:1(1999年1月),pp. 46-47。
151.姜大成,〈《本草圖經》與現代中藥鑑定學的淵源〉,《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年4月),pp. 85-87。
152.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書名出現時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35-138。
153.胡濱,〈明清時期中醫藥文獻述評〉,《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41-144。
154.談宇文,〈《五十二病方》蛇傷方藥簡析〉,《中華醫史雜誌》29:4(1999年10月),pp. 227-229。
155.周益新、張芙蓉,〈五石散之治療作用及毒副作用當議〉,《中華醫史雜誌》29:4(1999年10月),pp. 230-232。
156.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書名出現時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35-138。
157.張鶴琴,〈日本的本草學〉,《東方雜誌》21:3(1924年2月),pp. 44-46。158.蔡璧名,〈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2000年5月),pp. 1-80。159.胡之璧,〈評《中華本草》〉,《中國中藥雜誌》25:12(2000年12月),pp. 760-762。
160.孫啟明,〈三幅唐《天寶單方藥圖》考訂〉,《中藥材》,(2002年10月),pp. 25。
161.鄭金生,〈明代畫家彩色本草插圖研究〉,《新史學》14:4(2003年12月),pp. 68。162.徐樹楠、李慶升、劉海麗,〈《本草蒙筌》的學術特色探討〉,《浙江中醫雜誌》(2004年2月號),pp.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