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與教育,83,52-62。王美芬、熊召弟(2006)。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富鍵(2008)。運用WEBQUEST模式於國小五年級星星單元的教學成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王耀諄(1998)。技職校院電機系能源應用課程規劃與改進。能源季刊,28卷2期,81-96。石台榮(2008)。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能源態度與能源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文化與自然資源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田振榮(1991)。億萬斯年源源不絕:當前重要的教育課程-能源教育。技術職業雙月刊,6,27-32。田振榮(1994)。培養全民的能源素養-美國的能源教育。能源報導,10-1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環保署溫減管理室(2010)。行政院召開節能減碳推動會第4次委員會議。2010/9/27取自
http://www.ey.gov.tw/ct.asp?xItem=71403&ctNode=1435&mp=1
朱榮富(2007)。WEBQUEST學習管理系統設計及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呂小翠(2004)。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屏東國立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沈中偉(2003)。情境式多媒體對增進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英語聽力理解之成效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4(4),2-14。吳天貴(2007)。建置一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以促進能源教育之學習動機及自我覺知。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桃園縣。
汪秀花(2003)。WebQuest任務設計檢核表之研發與實施。南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南市。
吳京一(1993)。能源教育重點基礎研究規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NSC 82-0111-S-003-04)。
吳珍萍(2004)。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臺北國立
師範學院,未出版,臺北市。
李盈璉(2006)。輔學式與自學式的多媒體教學對幼兒數學學習的影響。屏東
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未出版,屏東市。
吳鈺棻(2009)。網路藝術創作工具epainting教學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亞太地區中小學比較資訊教育期刊。頁1-6。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制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域整合之規劃研究。教育部電算中心研究報告。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1999)。各國資訊課程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2卷4期,43~60頁。林天佑、吳清山(1998)。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
林明瑞(1997)。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204,24-30。林怡萱(2008)。WebQuest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林東緯(1989)。電子書瀏覽系統的設計與製作。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桃園縣。
林珮璇、黃政傑(1999)。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清平(1998)。國小能源教育推廣之研究。臺北市立師院師範學院學報,29 (15),243-264。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34-58。
林錦足(2006)。在國小高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
洪振方(2010)。思考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對國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5),389-415。
柳棟(2001)。什麼是WebQuest。2010/9/20,取自: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htm。
洪韶君(2007)。WebQuest 網路課程之設計與評估-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嘉義市。
高俊豐(2008)。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2010/10/2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陳建州(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能源認知、能源態度及能源教學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炳男(2001)。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益和(2004)。青少年能源教育數位學習之研究。高雄科技應用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陳偉羣(2009)。國小六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探討。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欽峰(2003)。Scorm-Based 適性化網路學習管理平臺之設計。臺中師範學院,未出版,臺中市。
郭博堯(2001)。背景分析-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臺北。2010/10/7取
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 qid=1105070407657
崔光宙(2005)。學術活動文案紀錄。東華教育所,未出版,花蓮市。
崔夢萍、呂敏慧(2005)。運用網路問思教學模式於主題式教學活動之研究。國民教育,45,6,56-6。陳德懷(2002)。「電子書包」是不是「書包」。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弘典(2008)。能源小蜜蜂:以數位遊戲式學習輔助能源教育。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桃園縣。
張莞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雙月刊,40,34-5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能源教育網。2010/9/12取自
http://energy.media-net.com.tw/teacher/index.htm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32期,31-51。張瑞雄、陳俊良(2002)。無線網路環境的學習輔具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90,26-33。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
臺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臺北國立師範學院。未出版,臺北市。
辜憶昌(2006)。實作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物質的變化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楊哲男、許瑞明(2003)。一個想法改變世界~網際網路的誕生與發展。科學發展,371期,6-11。資訊科技中文教學應用網 。2010/9/12取自
http://web.hku.hk/~jwilam/PCEd_FT_2003_IT/index.htm
楊榮祥(1985)。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臺北市:高立書局。
劉宜欣(2009)。WebQuest形成之校本課程發展及教學實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鄭政富(2004)。高級中學主題式探究學習於網際網路實施之設計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桃園縣。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鄭惠蘭(2004)。運用WebQuest探究模式進行課程中主題探究實驗活動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國一生物教學為例。彰化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85)。能源詞彙。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局(2006)。中華民國95年能源統計手冊。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7)。能源科技研究發展白皮書。臺北:經濟部能源局。
盧秀琴、姚乃丹(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6,19-24。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書局。
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77,3-7。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鍾聖校(1990)。科學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魏明通 (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書局。
`
二、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Project 2061.
Bhattacharya, S. C. (2001). ”Renewable energy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Renewable Energy,22(1-3),91-97.
Byrne, C. S. (1998).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a web-based course.
from http://courses.unt.edu/shastings/HastingsWWW/Tele-ft.htm
Chandler, H. (2003). Concept mapping &WebQuests in the social students.
Media & Methods, 39 (3), 38.
Dodge, B.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 Retrived Octorber 1, 2010,
retrieved from:http://webquest.sdsu.edu/about-webquests.html
Dodge, B. (2001).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8(8), 6-9.
Dodge, B. (2004). A WebQuest About WebQuest.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webquestwebquest-es.html
Hoffmam, B. (1997). Intergrating technology into school. Education Digest
(5), 51-5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on,competiting,and individual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rived Octorber
1,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clcrc.com/pages/cl.html
Johnson, D. L. (2002). The great e-book debate.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19
(1/2), 1-6.
Kandpal , T. C.,&Garg, H. P. (1999). ”Renewable Energy Education for
Technicians/Mechanicss”, Applied Energy, 64, 71-78.
Kimberil, L.,&Celeborne, D. (2002). WebQuest: Can they be used to improv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student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19(1/2), 51-55.
Mayer,R.E.(1987).Educational psycholo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ilson, A. J.,& Downey, P. (2001). WebQuest: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for
cooprtative inquiry. Social Education, 65(3), 144-146.
Mintzes, J. J,Wandersee, J. H.& Novak, J. D. (2002).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Amazon United Kingdom.
Newell, A.,&Simon, H. 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Novak, J. D. (1993). Human constructivism: A unif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henomena in meaning mar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6,167-193.
NRC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This report is also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nap.edu.
Spodick, E. F. (1996). The evolu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est 1, 2010. From http://sqzm14.ust.hk/distance/distance-5.html
Sharan, S.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N.Y: Praeger
Pubokshers.
Zahedi, A. (1998).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System on Edu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 Design and Us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 ,123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