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毛連塭(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刑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臺北:教育部。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吳清基(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如玉(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嘉中(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對零體罰之認同度、認知與在零體罰入法後之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呂俊甫(1983)。發展心理與教育。臺北:臺灣商務。
呂阿褔(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的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
李建興(1996)。社會教育新論。臺北:三民。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秀娟(2006)。臺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巫季烈(2008)。國民中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以桃竹苗區四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利佳桂(2009)。校園零體罰之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余佩軒(201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山田(1998)。刑罰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81-88。
林弘杰(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管教行為與友善校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林月雲(2008)。零體罰政策實施現況與教師管教信念之分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林紀庭(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之認知、態度及實踐狀況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林蕙婷(2008)。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林美秀(2009)。國小教師體罰態度及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調查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洪依如(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法規之認知與管教學生情形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洪健哲(2008)。政策設計與執行:零體罰教育政策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胡文生(2009)。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文。徐永誠(2000)。洛克的懲罰觀及其教育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高光義(2007)。零體罰與管教權的問題。2007 法治與友善校園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教育部公告。1997年4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2007)。教育部公告。2007年5月。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陳政見(1993)。體罰與嫌惡刺激的探討。教師之友,34(2),15-25。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陳玲芳(2008)。國中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陳惠倫(2008)。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陳寶卿(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論文。
陳慧琳(2009)。零體罰立法對國小教師教學實務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班論文。陳韻如(201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論文。
許鶴議(2010)。國小教師情緒智力與其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黃安邦(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1995)。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4),1-7。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權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黃翊筠(2006)。臺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黃淑怡(2009)。國小教師校園零體罰認知與班級常規管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黃雅慧(2010)。桃園縣國小教師管教措施與管教行為後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8-37。
葉俞杉(2008)。國民小學教師生活型態與班級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童宛鈴(2010)。臺北市立國小教師對管教措施意涵的理解與使用的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一。師友月刊,272,53-55。楊桂燕(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楊雅卉(2009)。國中教師零體罰態度與其管教方式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蔡東霖(2007)。國小現職教師對管教行為之法律責任的相關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蔡怡蓉(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的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蔡綺芬(2007)。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蔡莉莉(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對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論文。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管教學生。載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編),「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劉春榮(1996)。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受教權之關聯。教育資料與研究,10,42-44。劉怡君(2008)。桃園縣中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的認知、態度與其「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盧貞穎(2007)。體罰工作在瑞典:孩子的明天會更好─瓊恩都倫報告。人本教育札記,211,28-34。鮑淑娟(2009)。澎湖縣中小學教師管教態度與管教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臺北市:文笙書局。
謝文全(1999)。學校行為。臺北:五南。
謝明昌(2008)。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Bauer, G. B., Dubanoski, R., Yamauchi, L. A., & Honbo, K. A. M. (1990).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3), 285-299.
Charles, C. M. (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e (6th ed.). New York: Longman.
Doyle, W. (1986).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Daniel, H. R., Daniel, C. F., Alicia, B.,& Angela, M. B.(2005) Changing beliefs about corporal punishment: Increasing knowledge about ineffectiveness to build more consistent moral and informational beliefs. Behavioral Education, 14(2), 117-139.
Gagne,R.M.(1988).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o: Holt.
Hyman, I. A., & Perone, D. C. (1998). The other side of school violence: educato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student misbehavio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6 , 7-27.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Orso , D. M.(2002). Effect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survival and coping beliefs. MAI,40(3),782.
Reitz, H, J. (1981).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Homewood, Lllinois: Richard D. Irwin.
Robbins, S.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Wynne, E. A. (1990).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 C.Moles (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20-23). Alba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olfgang, C. H. (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 Methods and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 (3rd ed.).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