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2(1),31-48。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與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吳清山、林天祐(民 90)。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吳清山、高新建、黃幸美、葉興華、張素偵(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國立
教育資料館委託專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教系執行。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a)。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究方法,93134。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對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啟示。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181-208,臺北。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9(4),83-96。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高雄。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183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臺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1-128。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性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陳伯璋、盧美貴(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167189。臺北:高等。
陳美如、郭昭佑(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教育研究月刊,88,83-89。
陳美如、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9-2413-H-081-003。陳美如(2002)。當教師遇見課程評鑑:轉變與成長。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7-38。陳美如、郭昭佑(2003)。課程評鑑者角色之研究—併論內外部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徑。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129~148。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明輝(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18-44。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嘉育、黃政傑(2000)。以課程評鑑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135-165。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57。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229-241。
游家政(2005)。後現代課程理論的探究取向和特性。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十):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5-14。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心理。
彭森明(2002)。美國師資培育措施的啟示與借鑑。載於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3-144。臺北:學富。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五南。
黃光雄(2003)。談學校課程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12,15-21。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落實與展望。國民教育,40(1),4-30。黃政傑(2003)。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6(3),2-20。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
黃嘉雄(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172-173。臺北:教育部。
黃嘉雄(2004)。課程評鑑概念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09-223。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惠雪(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的建構。教育評鑑。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興華(2001)。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構與檢核來進行校本課程評鑑。現代教育論壇,43-49。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葉興華(2002)。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立與檢核來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30-34。
葉興華(2003)。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施。載於學校行政手冊-國小篇(頁161-167),臺北。
葉興華(2005)。學校課程評鑑發展與實施經驗—臺北市立師院實小為例。國教新知,52(2),26-36。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決定。九年一貫課程理論。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以研究發展為根據的課程改革。臺北:五南。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4-58。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定。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五南。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5。
霍力岩(2000)。學前教育評價。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34-39
Marsh,C.,Day,C.,Hannay,L.,& McCutcheon,G.(1990).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The Falmer Press.
Nevo, D.(1983)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esearch, 53 (1) .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