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6: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又華
研究生(外文):yu-hua-chen
論文名稱:臺北市一所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
指導教授:葉興華葉興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課程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發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歸納公園國小在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發展的歷程,分析其中的問題與因應之道,探討該校評鑑的結果與利用,以期待對未來評鑑走向有所助益,並在學校團隊進行課程評鑑時,適時提供修正意見,做為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永續發展之參考。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研究者主要以個案研究之方式採文獻探討、文件分析及訪談等方法蒐集資料,加以進行歸納分析,並提出結論與相關建議。

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劃的發展
一、公園國小自92學年度下學期明確制定課程評鑑實施辦法,迄今評鑑目的除了增加說明或文字稍做調整外,其餘變化不大。
二、公園國小自91學年度起,依據課程發展委員組織設置要點成立課程評鑑組織,隨後陸續增設「課程研發小組」、「課程先發小組」、「專業學習社群」,以符應校內課程評鑑發展之需要。
三、公園國小兼重內、外部人員評鑑,各自分工明確。
四、公園國小自91學年度設計五點量表與質性描述兼具的評鑑表格,之後陸續依需求增設或修訂相關表格,並建置Wiki課程網,以蒐集該校課程評鑑相關資料。
貳、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歷程
一、公園國小課程評鑑的準備階段:該校自九年一貫課程推行之初邀請教授指導課程發展,營造了評鑑的環境與氛圍,並為了達到學校課程願景,評鑑之需求油然而生。
二、公園國小課程評鑑的計畫階段--該校將課程評鑑納入課程發展的環節,一併進行規劃,並增訂課程評鑑實施辦法、課程評鑑實施工作期程表,以期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執行的更明確。
三、公園國小課程評鑑的實施階段--該校學期初,由課程發展委員進行課程計畫審查;學期中,利用學年、領域會議進行形成性評鑑;學期末,教師填寫自評表、互評表和成果發表,以進行總結性評鑑。
四、公園國小為助於課程評鑑的實施採二項配套措施,其一為規劃時間讓教師討論、彙整評鑑資料;其二為依據評鑑需求陸續設置相關組織。
五、公園國小課程評鑑的回饋利用階段--該校依據各評鑑結果,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計劃與架構的修正,另建置課程網,以助於傳布評鑑結果。
六、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中,在敎師個人、行政運作兩方面都遭遇了一些問題。
七、公園國小實施課程計畫評鑑、制定課程評鑑實施辦法、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課程評鑑、成立課程研發(先發)小組、建立教學資源庫或課程網、修正評鑑表格,以因應課程評鑑所產生的問題,發揮評鑑的實質功效。
參、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於研究期間的結果與利用
一、業務組長以質量並呈的方式製作表格,彙整各項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內部評鑑結果,並將其上網公告並列入課程發展委員會議之討論議題;另調閱學生學習手冊、彙編特色課程專輯、建置網路分享平臺。
二、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外部評鑑結果,業務組長以逐字稿呈現專家意見,附在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中當附件,另做摘要等方式有效呈現以公告周知。
三、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結果,除了進行教師教學經驗、資源的分享外,尚發現課程計畫與學校願景之連結性、課程架構、課程設計、學習單清晰度、高年級課程統整以及教學時間不足等問題,並建議業務單位能提供古城模型、建置相關網頁。
四、公園國小應用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結果,隨時進行課程內容主軸的調整,並舉辦「課程下午茶」、編訂「特色課程學生學習手冊」、增加課程主題之副標、邀請英語領域加入、設置學校課程網以及整修校史室、建造古城模型,以精進課程。
五、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參與人員之心態,大致可分為自許為課程評鑑的領航者、致力於課程評鑑的實踐者、冷眼看待課程評鑑的旁觀者三種。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學校行政可藉由舉辦「內外部評鑑的對話」,以落實評鑑的總結性功能。
二、重視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每一項結果,並應加以檢討、提出報告與追蹤,使評鑑結果能獲得有效的利用。
三、學校推動課程評鑑時,需要長時間投入心力與累積經驗,逐步推動。
四、學校應提供評鑑相關研習,協助教師了解評鑑之目的、功能,而教師也應自主增能,主動釐清對評鑑之疑慮。
五、課程評鑑工作的進行需擁有評鑑相關知能作為後盾,故學校應多加培養課程評鑑之領導人,以協助學校或教師團隊評鑑工作之推行。
六、學校業務單位可以透過行動研究,持續進行學校課程發展的評鑑,協助教育實務工作者進行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
七、學校應多關注教師的負荷,整合或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適度調整課程方案內容的要求、隨時調整評鑑模式。
八、教師勇於面對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的缺點,課程評鑑方有意義。

關鍵詞:課程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發展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analyze its problem and solution as well as to discuss on the resul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is is to positively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valuation and to timely provide the suggestion for revision, which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study purpose, the researcher mainly conducted case study, collecting data via literature review, document analyze and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plan at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a.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established the modul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2003 spring semester. In addition to adding on text description or slight revision, none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been made.
b.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ittee,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set up The Committee of 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llowed b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roup”, “Curriculum Pioneer Group”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Society” to cope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
c.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focuses on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sonal evaluation and share clear labor division.
d.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ed an evaluation form which contained Likert Scale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in the school year of 2002, making extra forms and revision when needed as well as building up WiKi curriculum webpage in order to collect its data for curriculum evaluation.
B.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development of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a. At preparing phase: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implementing nine-year curriculum guideline, professors have been invited to guid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tting up the environment for evaluation and bringing up the necessity for evaluation to achieve the vision for school curriculum.
b. At planning phase: Included its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ong with further planning and subjoined The Modul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schedule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hopes of a clear implement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c. At practicing phase: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mest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members examined the curriculum plan; conduct formative evaluation within yearly school meeting and during a semester; the teachers filled in a self-evaluation form and peer-evaluation form to come up with a concluding evaluation at the end of a semester.
d. In order to assist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adopted two complementary measures ; 1. Set up a time for teachers to discuss, to integrate the data of evaluation. 2. Set up related groups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evaluation.
e. At the application of feedback phase: Th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uld be revised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evaluation. The setup of the curriculum webpage to distribute the evaluation result.
f. During 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development at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encountered problem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teacher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g.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carried out curriculum evaluation, drew up The Modul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conduct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via action research, founded curriculum pioneer group, built up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and curriculum webpage, revised the forms for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 generated by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display the actual efficiency of evaluation.
C. The result and applic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t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during research period
a. The way to present the intern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t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is to have the team leader collecting all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in a list, bulletining it online and make it a topic to discus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roup along with review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handbook, editing “Entering Taipei City” compilation and building up network sharing platform.
b.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external at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am leader present the opinion of professionals within transcript and enclosed it in the overal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ade the summary known to others online.
c. Except for sharing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ource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also propos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plan and school vision, curriculum framework, curriculum design, clearance of student worksheet, high-grad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teaching hours, expecting the business units could provide the old town model, build up relevant webpage.
d. Go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spontaneously revised its curriculum spindle and host “Curriculum Afternoon Tea”, compiled “feature course student learning handbook”, added on the subtitle to curriculum themes, invited English teachers, built up curriculum webpage and reconstructed school history gallery, erected old town model to improv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aluation.
e. The mindset of participant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can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kinds; self-proclaimed lead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committing practition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cold-shouldered bystander towar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a. School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y make sure the summarize function of evaluation by host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b. Focus on each resul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s well as to review and come up with a report and keep tracing, therefore to efficiently applicat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c. Sett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to action takes long-term energy and experience gradually.
d. School should provide related course about evaluation, helping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Teachers should be self-empowered also to eliminate their doubts on it.
e. School should cultivate the lead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the lead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relevant knowledge as their strong support to lead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ers.
f. School may proceed wit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y action research, assisting the educators in conduct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 Keep an eye on teacher’s burden, eliminate extra work, properly adjust the request of curriculum plan contents and spontaneously adjust the pattern of evaluation.
h. Curriculum evaluation can be significant if only the teachers bravely face the drawback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 9
第二節 課程評鑑的理念 26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理念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2
第三節 研究場域 56
第四節 研究的實施 6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的建立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劃的發展 71
第二節 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歷程的發展 89
第三節 公園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結果與利用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1
附錄一 臺北市公園國小教師訪談大綱 165
附錄二 臺北市公園國小課程評鑑實施辦法 166
附錄三 臺北市公園國小課程評鑑表 167
附錄四 臺北市公園國小94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師自評表 172
附錄五 臺北市公園國小97學年度課程發表與評鑑方式 174
附錄六 臺北市公園國小98學年度學年自評彙整表 175
附錄七 臺北市公園國小【關懷臺北城】主題活動架構圖 176
附錄八 臺北市公園國小「穿越時空E古城,涵養人文展大器」 17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2(1),31-48。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與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吳清山、林天祐(民 90)。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吳清山、高新建、黃幸美、葉興華、張素偵(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國立
教育資料館委託專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教系執行。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a)。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究方法,93­134。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對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啟示。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181-208,臺北。
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9(4),83-96。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高雄。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18­3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臺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1-12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性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盧美貴(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167­189。臺北:高等。
陳美如、郭昭佑(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教育研究月刊,88,83-89。
陳美如、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9-2413-H-081-003。
陳美如(2002)。當教師遇見課程評鑑:轉變與成長。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7-38。
陳美如、郭昭佑(2003)。課程評鑑者角色之研究—併論內外部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徑。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129~148。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
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18-44。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嘉育、黃政傑(2000)。以課程評鑑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135-165。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57。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229-241。
游家政(2005)。後現代課程理論的探究取向和特性。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十):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5-14。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心理。
彭森明(2002)。美國師資培育措施的啟示與借鑑。載於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3-144。臺北:學富。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五南。
黃光雄(2003)。談學校課程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12,15-21。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落實與展望。國民教育,40(1),4-30。
黃政傑(2003)。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6(3),2-20。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
黃嘉雄(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172-173。臺北:教育部。
黃嘉雄(2004)。課程評鑑概念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09-223。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惠雪(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的建構。教育評鑑。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興華(2001)。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構與檢核來進行校本課程評鑑。現代教育論壇,43-49。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興華(2002)。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立與檢核來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30-34。
葉興華(2003)。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施。載於學校行政手冊-國小篇(頁161-167),臺北。
葉興華(2005)。學校課程評鑑發展與實施經驗—臺北市立師院實小為例。國教新知,52(2),26-36。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決定。九年一貫課程理論。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以研究發展為根據的課程改革。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4-58。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定。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五南。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5。
霍力岩(2000)。學前教育評價。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34-39
Marsh,C.,Day,C.,Hannay,L.,& McCutcheon,G.(1990).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The Falmer Press.
Nevo, D.(1983)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esearch, 53 (1) .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Pergam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2(1),31-48。
2.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對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啟示。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181-208,臺北。
3.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4.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高雄。
5.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18­3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6.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臺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1-128。
7.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8. 陳美如、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9-2413-H-081-003。
9. 陳美如(2002)。當教師遇見課程評鑑:轉變與成長。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7-38。
10. 陳美如、郭昭佑(2003)。課程評鑑者角色之研究—併論內外部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徑。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129~148。
11.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
12. 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
14. 張嘉育、黃政傑(2000)。以課程評鑑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135-165。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15.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