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小澤治夫(2003)。日本之學校社團活動。載於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學校體育推展策略國際研討會(頁105-106)。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王同茂(2003)。新世紀健康快樂學子的希望工程。學校體育,75,2-4。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沛泳(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統一獅實証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行政院(2004)。活力青少年養成中程計畫。台北市:作者。
呂銀益、紀明德(1997)。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
91-93。
何進財(2001)。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臺北市:東吳大學。
余幸秀(2005)。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何進財(2000)。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訓育研究,39(1),1-3。
李旭旻(2005)。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
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桂雲(2007)。碩士在職學生學習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
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
雄市。
李真玲(2005)。公立體育場域民眾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縣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浩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吳佳鴻(2004)。台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
城。
林美玲(2001)。有氧舞蹈參與行為之研究—休閒滿意模式之驗證與
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林貞錡(2009)。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周甘逢(1985)。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行為適應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
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之未來展望。學校體育,75,5-13洪嘉文、詹彩琴(2004)。推展學校運動團隊之有效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8(4),5-13。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北市。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
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徐浦玲(2009)。臺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學業成績及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
型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8年10月10日,取自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教育部(2005)。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體育司(2004)。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臺北市:作者。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陸士毅(2008)。臺北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志弘(2004)。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其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
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長明、廖運榮(2002)。臺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頁349-355)。臺
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勝雄(2004)。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
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鵬輝(1996)。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明淵(2008)。臺北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蒲逸生(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
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
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雙月刊,51,140-147。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張榮勳(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秋沐(2004)。金門縣國小學生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
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廖運榮(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
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鴻龍(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金郎(2004)。淺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家廉(1997)。淺析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大專體育,34,91-96。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錦堂(2008)。臺南縣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錢嘉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韓豐年(1988)。高職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北市大安
高工印刷科學生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月鳳(1988)。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422-436.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ew York: Free.
Alderman, R.A., & Wood, N.L., (1976). An analisys of
incentive motivation in young Canadian athletes, in
Horn T.S.
Combs, A. W. (1963). Moti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self: In
perceiving, behaving,and learning.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earbook.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T. (1994).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 evelopment, 35, 99-102.
Deci, E. L., & Ryan, R. M.(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YORK:
Plennum Press.
Ebel, R.L.(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wing, M. E., & Seefeldt, V. D. (1989). Participation and
attribution patterns in American agency-sponsored and
interscholastic sports:An executive summary. Final
Report.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orth Palm Beach, FL.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Fujita-Starck, P. J., & Thompson, J. A. (1994).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s. AIR 1994 Annual Forum Paper.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Gill, D. L., Gross, J. B., & Huddleston, S.(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1-14.
Gould, D., & Petlichkoff, L.(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
Smoll, R. Magill, M. Ash(Eds.), Children in sport(3rd
ed.,161-17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ould, D., Feltz, D., & Weiss, M.(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Harter﹐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
Development﹐21﹐34-64.
Herzberg, F.(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Ohio: World Book Company.
Hood, A. B., Raihinejad, A. R., & White, D. B.
(1986).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ersonnel ,27 ,107-113.
Hull,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Kaufman, D. J.(1984). Planning strategy, human
resources and employment:An integrated approach.
Management Planning,32(6), 24-29.
Kidder, T. (1981), 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Co
Klint, K. A., & Weiss, M.R.(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youth sports: A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Journal of Sport
Phychology, 9, 55-65.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Marchese, T. J.
(1991). A new conversation ab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terview with Prof.Richard J.Light,Convener
of the Harvard Assessment Seminares. AAHE Bulletin, 42
(9), 3-8.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
(4), 196-20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
Pinder, C. C. (1984). Work motivation: Theor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Porter, L.W. (1961). "A Study of Perceived Need
Satisfaction in Bottom and Middle Management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40, 1-10.
Riahinejad, A. R, & Hood, A. B.(1984).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 ationships in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498-502.
Roberts, G. C., & Duda, J. L. (1981). Motivation in spor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ievd ability. Journal of
Sports Phsycology, 6. 312-324
Sabath, L.(1971).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o1" Gram- positive cocci, 70-75.
Scanlan, T. K., & Simons, J. P.(1992). The construct of
sport enjoyment.In G. C. Roberts(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119-215.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Vroom, V.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
Sons.Weiss, H. M.(1990).Learning theory and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
& L. M. Hough(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nd ed.). 1, 171-221.
Weiss, M. R., & Chaumenton﹐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 S. Horn(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hite, S., & Duda, J. L.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level of sport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to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5, 4-18.
Willis, J. D., & Campbell, L.(1992/1997). Exercise
psychology.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