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9: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盈毅
研究生(外文):Yi Ying Wu
論文名稱: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與阻礙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Volleyball Coach’s Training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王宗騰王宗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ong Temg Wna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組訓動機阻礙因素
外文關鍵詞:Training motivationConstrai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以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上之差異。採取問卷調查法,以99位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為研究對象,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LSD事後比較法來進行資料分析與統計考驗,獲致結果如下:
一、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因素,各因素中以「人際關係」最為重視,其次為「自我實現」、「責任感」,最後為「成就感」、「工作需求」。
二、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阻礙因素,各因素中以「經費因素」、「學生家長因素」最為重視,其次為、「場地設備器材」,最後為「行政因素」。
三、在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動機差異情形時,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排球教練在「自我實現」、「責任感」、「人際關係」、「成就感」、「工作需求」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的教練在「工作需求」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的教練在「自我實現」、「責任感」、「人際關係」、「成就感」、「工作需求」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同職務的教練在「工作需求」、「成就感」構面上達顯著差異。
四、在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阻礙差異情形時,發現不同性的國小排球教練在「行政因素」、「經費因素」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的教練在「經費因素」、「學生家長因素」構面上達顯著差異。不同科系和不同職務的教練在「行政因素」、「經費因素」、「學生家長因素」、「場地設備器材」構面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的教練在「行政因素」「學生家長因素」、「場地設備器材」構面上達顯著差異。
五、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間達弱相關。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focusing on 99 coaches from volleyball teams of primary schools,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raining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tudied coach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with variable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and examined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LSD post hoc, etc, the ersults were as follow:
1. Among the motivations leading the coaches to participate the group train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as given the top superiority, followed by self-achievement, responsibilities. The least superior factors wer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working requirements.
2. Among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oaches from being involved in the group training, the “student’s parents” ranked first, followed by “on-site facilities and apparatu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factor ranked last.
3. In comparing differences of motivations between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nc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coaches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the coaches of different genders with respects of self-fulfillment, responsi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working requirements; the coaches at different academic levels in working requirements ; the coaches of different ages in the facets of self-fulfillment, responsi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working requirements; and the coaches assuming various titles in sense of achievement.
4. In comparing differences of constraints, the researcher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llowing coach groups: the coaches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the administrative and financial facets; the coaches with various academic levels in the facets of finance and student’s parents; the coache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titles in the facets of administration, finance, student’s parents and on-site facilities and apparatus; and the coaches of different ages in the facets of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parents and on-site facilities and apparatus.
5. In general, there was between weak and strong the motivations leading the respon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group training and constraints.

目次 vi
表次 i
圖次 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4
第六節 研究限制5
第七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參與動機之理論7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阻礙因素之理論15
第四節 組訓運動代表隊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17
第五節 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21
第六節 總結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節 研究程序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3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特性之分析45
第二節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之現況分析49
第三節 參與組訓阻礙各因素之分析56
第四節 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分析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56
中文部分 56
英文部分 56

表 次

表2-1 國內有關參與動機之研究摘要表 13
表3-1 參與組訓動機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32
表3-2 參與組訓動機之因素構面整理表 34
表3-3 參與組訓動機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36
表3-4 阻礙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39
表3-5 阻礙因素之因素構面整理表 40
表3-6 阻礙因素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42
表4-1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性別之描述統計結果 45
表4-2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教練年齡之描述統計結果 46
表4-3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學歷之描述統計結果 47
表4-4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婚姻狀況之描述統計結果 47
表4-5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科系畢業之描述統計結果 48
表4-6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擔任職別之描述統計結果 48
表4-7 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指導項目之描述統計結果 49
表4-8 參與組訓動機因素之平均數列表 50
表4-9 參與組訓動機各因素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4-10 參與組訓動機各因素之LSD事後比較法摘要表 51
表4-11 不同性別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表 52
表4-12 不同學歷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表 53
表4-13 不同科系畢業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表 54
表4-14 不同年齡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摘要表 55
表4-15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表 56
表4-16 不同指導項目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動機之差異表 56
表4-17 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平均數列表 56
表4-18 參與組訓阻礙各因素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4-19 不同性別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表 56
表4-20 不同學歷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表 56
表4-21 不同科系畢業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表 56
表4-22 不同教練年齡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摘要表 56
表4-23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表 56
表4-24 不同指導項目之國小排球運動校隊教練在參與組訓阻礙因素之差異表 56
表4-25 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分析表 56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27
圖3-2 研究程序圖 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進添(2006)。國民小學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及組訓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牟鍾福(1988)。體育場潛在志工市場區隔與其考量因素之研究。載於鄭志富編: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一),193-214。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域數位科技。
李俊杰、林東興(1998)。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之探討。台灣體育,95,33-38。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秀英(2004)。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祥和計畫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盛基(2003)。桃園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順萍(1999)。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國教月刊40(8),39-42。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施纚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范文曦(2001)。台北巿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之參與動機與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涂志賢(2000)。運動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動代表隊團隊文化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翁志成(1992)。我國大專學生運動代表隊的現況與展望。大專體育, 3(2),35~40 。
張大昌(2003)。學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文真(1994)。桃園市婦女生活的型態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及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勝輝(2004)。臺北縣立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3)。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梁澤芳(2005)。慢速壘球運動員慢壘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
許振明(1997)。大專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森(1997)。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 18(3),106-109。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22-27。
陳炳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彭俊鵬(2005)。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現況與組訓考量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茂山(2004)。落實學校體育-培養健康活力青少年。學校體育雙 月刊,85,30-41。
曾瑞成(2004)。學校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經營策略。學校體育,14(6),42-48。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黃志成(1998)。心理學。臺北:啟英文化。
黃銘順(2005)。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發展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葉憲清(1984)。校內外運動競賽之實施與改進。國民體育季刊,3,38-50。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劉兆明(1993)。發展工作動機理論的初步實徵研究。應用心理學報,2,1-24。
劉安彥(2001)評介「動機系統理論」與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 8,45-49。
潘義祥(1998)。國小教師體育教學目標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
蔡啟源(1995)。臺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臺北:雙葉書廊。
鄭貴中(1997)。桃竹苗地區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戴仁山(2000)。臺北縣國小教師體育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巨流。
簡曜輝(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臺灣省學校體育,8,1-2。
嚴銘賜(2003)。國小體育教師民俗體育任教意願及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蘇秦玉(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16,217-211。
顧兆台(1992)。淺談運動代表隊組訓的幾個問題。大專體育,3(2),6-7。

英文部分
Berry, D. (1971). A multi-phasic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22(1): 48-56.
Bird, A. M. (1977). Development of model for predicting teamperformance. Research Quarterly, 48, 24-32.
Broyles, J. F., and Hay, R. D. (1979). Administration of athletic programs:A manageri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Crawford, A. W. and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Ebel, R. L.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ord, D.H.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agency beliefs. Newbury Park, CA: Sage.
Gould, D., Feltz, D. and Weiss, M. (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and Taylor, G.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 69-80.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and Taylor, G.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 69-80.
Hoffman,M. L. (1981). Is altruism part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1),121-137.
Kidder, L. H. (1981).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Pintrich, P.R. and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 J.: Prentice-Hall Inc.
Riordan, B. J. (1987).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internal work motivation,principal leadership style and cognitive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Rubenson K. (1991). Participation in recurrent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1 (12), 23-31
The new ecncyclopaedia Britannica(n.d.).(2002) Retrieved January 1 from:http://search.eb.com/bol/search?type=topic&quer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2. 林順萍(1999)。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國教月刊40(8),39-42。
3.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4.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5.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
6.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 18(3),106-109。
7.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22-27。
8. 曾茂山(2004)。落實學校體育-培養健康活力青少年。學校體育雙 月刊,85,30-41。
9. 曾瑞成(2004)。學校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經營策略。學校體育,14(6),42-48。
10. 葉憲清(1984)。校內外運動競賽之實施與改進。國民體育季刊,3,38-50。
11. 劉兆明(1993)。發展工作動機理論的初步實徵研究。應用心理學報,2,1-24。
12. 劉安彥(2001)評介「動機系統理論」與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 8,45-49。
13.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14. 蘇秦玉(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16,21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