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2)。世界跆拳道聯盟-跆拳道競賽規則中英對照版。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7)。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9)。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0)。競賽規則修訂2010年6月23日,
取自: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官方網站http://www.taekwondo.org.tw/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燕妮、蔡明志、邱共鉦(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態與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蠅量級金牌選手KWONEK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6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5-402。
宋玉麒(2005)。2005東亞運跆拳道比賽三強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李佳融(2001)。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欣穎(2003)。跆拳道常見的運動傷害與處理。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取自:http://www.tats.org.tw/
周桂名(199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周桂名(2001)。跆拳道競技中裁判判分差異性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55-64。周桂名、鍾宜真(2007)。2006年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分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75-185。周桂名、邱盟仁(2009)。運動教練科學,15,11-22。
岳維傳(2005)。跆拳道200問。台北:新潮社。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邱共鉦、陳淑貞、孟範武、相子元(2005)。2004年荷蘭公開賽男子組54-58公斤級金牌選手腳部得分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四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83-495。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2004)。跆拳道運動直擺式旋踢與轉腰式旋踢動作技術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89-97。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89-198。柯玉貞(2001)。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台北市。洪佳君(2002)。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級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縣。洪商來(1996)。韓國優秀跆拳道運動員某些生理、生化特點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洪商來(1997)。最新跆拳道。高雄縣:世峰出版社。
洪彰岑(1997)。跆拳道後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高誼(2005)。跆拳道教學。台北:諾亞文化出版社。
張榮三、相子元(1997)。跆拳道旋踢動作膝關節角度對攻擊力量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3,177-188。張榮三、蔡明志、湯惠婷(2004)。2002年跆拳道新競賽規則實施後比賽與訓練趨勢分析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05-112。
許夆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許芷菱(2007)。2006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游國豪(2006)。跆拳道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系,台北。湯惠雯(2001)。跆拳道五種不同類型旋踢攻擊動作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黃正誠(2007)。跆拳道簡介。2010年2月10日,
取自:http://www.npic.edu.tw/~tkd/index-5.htm
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黃秀蘭(2004)。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得分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黃慶豐(2006)。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葉霽翔(1999)。跆拳道運動在台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宏偉、關鐵雲(2001)。跆拳道。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昭晴、相子元(1997)。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11(1),89-95。劉衛軍(2004)。跆拳道訓練營-基礎篇。台北:靈活文化出版社。
蔡明志(1998)。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蔡明志(2007)。從杜哈亞運成績展望北京奧運跆拳道奪金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6(1),36-42。蔡明志、江界山、陳鴻雁(1998)。女子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大專體育,37,75-82。
蔡明志、邱共鉦(2004)。跆拳道協會經營策略與奧運奪金團隊成功運作模式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4),21-27。蔡明志、張雅棻(2004)。2003年德國男子第16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蠅量級金牌選手比賽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自然與人文教育科學全人教育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
蔡明志、陳靜玲、陳麒文(2002)。2000年雪梨奧運我國男子跆拳道銅牌黃志雄選手比賽攻擊型態之分析。2002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蔡葉榮(1999)。跆拳道下壓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蔡葉榮、黃長福(1998)。跆拳道屈伸式與直擺式下壓踢法之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25,81-90。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21(1),頁92-99。羅月英(2000)。跆拳道旋踢攻擊模式之運動學分析探討。2000年運動生物力學應用與展望研討會,40-41。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文獻
Kang, G. H., Kim, T. K., & Lee, S. H. (2000). A kinematics analysis of front dolyeochagi in Taekwondo. Korea Sport Research, 11(3), 247-258.
Kuk, H. C., Kyung, M. L., & Sang, H. K. (1994). Taekwondo KYORUGI olympic style sparring. Wethersfield, CT: Turtle Press Hartford.
Lee, Jin-Jae. (2002). Differential Scoring System, Games became more fun. November 20, 2009,web from:http://www.mookas.us/media_sub.asp?whatMusul=taekwon
Sung, R. J. (1987).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Taekwondo kicks. Journal of taekwondo, 61, 106-115.
Zemper, E. D. & Pieter, W. (1989). Injury rates during the 1988 US Olympic Team Trials for taekwondo.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3(3), 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