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1: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瑞宏
研究生(外文):Hong Ruey-Hong
論文名稱:98年大專盃跆拳道公開男子組前二量級比賽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Technical Analysis on the Men's First Two Weight Classes in 2009 Collegiate Taekwondo Cup
指導教授:王宗騰王宗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Zong-T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跆拳道前二量級攻擊形態攻擊動作慣用腳
外文關鍵詞:Taekwondothe fir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attack formattacking actiondominant le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前二量級及不同回合比賽之選手在攻擊形
態、攻擊動作、慣用腳及成功得分率之差異情形。本研究的受試對象為參與98年大專盃跆拳道比賽,公開男子組前二量級的36位選手,34場比賽,研究工具採用觀察法,紀錄並分析前二量級選手的攻擊形態、攻擊動作及成功得分率情形;前二量級選手的攻擊形態、攻擊動作及得分之差異。以敘述統計分析、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前二量級跆拳道比賽仍以主動攻擊的形態、旋踢攻擊動作、後腳攻擊動作及右腳攻擊動作為主,而成功攻擊得分率為以下壓攻擊動作的成功得分率最高13.95%。二、前二量級選手的攻擊形態及成功得分率沒有差異,即以主動攻擊的形態及均衡攻擊動作為主;在各種攻擊動作及慣用腳達顯著差異存在,即以後腳攻擊動作及右腳攻擊動作為主。三、不同回合比賽之選手攻擊形態、攻擊動作、慣用腳及成功得分率均沒有差異。

In the data of this study from 2 May 2009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ld in Taipei College Cup taekwondo competition , public order of the first two men, a total of 36 players, 34 games,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order of the first two form players of the attack ac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scoring situations; different form of the order of players attack, attack moves and score the difference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ANOVA analysi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1.The fir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were still active attacks Taekwondo forms, Roundhouse Kicks, rear foot motion and foot attacks against the main action, 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se pressure points against the successful action against the highest scoring rate 14.95%. 2.The shape and magnitude of the attack player was no difference in success rates, ie, the shape and balance of active attacks against the main action; in a variety of attack moves and the exist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ominant leg of that action and right after the attacks against the foot Action oriented. 3.Different rounds of the form players attack, attack action, the dominant leg, and no difference in success rate scores.
目 次

目次………………………………………………….……………….…i
表次………………………………………………….…………….…...ii
圖次………………………………………………….…………….…..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4
第六節 研究限制………………………………………….……...4
第七節 名詞定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跆拳道起源及台灣發展情況………………………..…..8
第二節 跆拳道運動競賽規則修改之相關文獻…… …..….…..10
第三節 跆拳道各類攻擊技術動作相關文獻…………………..13
第四節 影響跆拳道競賽勝負因素之相關文獻………………..20
第五節 跆拳道比賽分析之相關研究……………………...…...22
第六節 文獻回顧之總結……………………………….…..…...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27
第三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28
第四節 研究工具………………………………………….…….28
第五節 研究過程………………………………………….….....28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32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34
第一節 前二量級選手的攻擊形態、攻擊動作、慣用腳及
成功得分率情形………………..……….…..……….…34
第二節 前二量級選手的攻擊形態、攻擊動作、慣用腳及
得分之差異分析…… …..……………….…….….……36
第三節 不同回合之選手的攻擊形態、攻擊動作、慣用腳及
得分之差異分析………………………………….….…43
第四節 討論……………………………………..………………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53
第二節 建議事項……………………………………………..…54
參考文獻…………………………………………………………..…..55
中文部份………………………………………………………....55
英文部份………………………………………………………....60
附錄
附錄一 ……………..………………………….……………..…61




表 次

表3-1 本研究中觀察者間信度分析摘要表…………………...…30
表4-1 前二量級選手攻擊型態分析…………………………...…34
表4-2 前二量級攻擊動作次數分析……………………….......…35
表4-3 前二量選手的左、右腳攻擊次數分析……………….…..35
表4-4 前二量選手的前、後腳攻擊次數分析…………….…..…36
表4-5 前二量級之成功得分率………………………….….....….36
表4-6 前二量級選手攻擊型態卡方考驗……………….……..…37
表4-7 前二量級攻擊動作之卡方考驗摘要表…………..…...…..38
表4-8 前二量級選手在旋踢動作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38
表4-9 前二量級選手在後踢動作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39
表4-10 前二量級選手在下壓動作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摘要表……………………………………………….....….39
表4-11 前二量級選手在後旋動作之
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40
表4-12 前二量級選手左右腳慣用腳卡方考驗……………….…40
表4-13 前二量級選手的左腳攻擊次數分析………………….…41
表4-14 前二量級選手的右腳攻擊次數分析………………….…41
表4-15 不同量級選手前後腳慣用腳卡方考驗……………….…42
表4-16 不同量級選手的前腳攻擊次數分析………………...…..42
表4-17 前二量級選手的後腳攻擊次數分析…………………….43
表4-18 前二量級選手在得分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43
表4-19 不同回合選手攻擊型態卡方考驗………………….....…44
表4-20 選手在不同回合主動攻擊型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44
表4-21 選手在不同回合被動攻擊型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45
表4-22 不同回合攻擊動作之卡方考驗摘要表……………….…46
表4-23 不同回合選手左右腳慣用腳卡方考驗………………….47
表4-24 不同回合選手前後腳慣用腳卡方考驗……………...…..48
表4-25 選手在不同回合得分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27
圖3-2 比賽拍攝位置圖…………………………………….……31
圖3-3 研究步驟與流程圖…………………………………….…32

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2)。世界跆拳道聯盟-跆拳道競賽規則中英對照版。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7)。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9)。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0)。競賽規則修訂2010年6月23日,
取自: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官方網站http://www.taekwondo.org.tw/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燕妮、蔡明志、邱共鉦(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態與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蠅量級金牌選手KWONEK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6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5-402。
宋玉麒(2005)。2005東亞運跆拳道比賽三強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佳融(2001)。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欣穎(2003)。跆拳道常見的運動傷害與處理。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取自:http://www.tats.org.tw/
周桂名(199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周桂名(2001)。跆拳道競技中裁判判分差異性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55-64。
周桂名、鍾宜真(2007)。2006年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分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75-185。
周桂名、邱盟仁(2009)。運動教練科學,15,11-22。
岳維傳(2005)。跆拳道200問。台北:新潮社。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邱共鉦、陳淑貞、孟範武、相子元(2005)。2004年荷蘭公開賽男子組54-58公斤級金牌選手腳部得分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四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83-495。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2004)。跆拳道運動直擺式旋踢與轉腰式旋踢動作技術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89-97。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89-198。
柯玉貞(2001)。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洪佳君(2002)。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級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縣。
洪商來(1996)。韓國優秀跆拳道運動員某些生理、生化特點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洪商來(1997)。最新跆拳道。高雄縣:世峰出版社。
洪彰岑(1997)。跆拳道後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高誼(2005)。跆拳道教學。台北:諾亞文化出版社。
張榮三、相子元(1997)。跆拳道旋踢動作膝關節角度對攻擊力量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3,177-188。
張榮三、蔡明志、湯惠婷(2004)。2002年跆拳道新競賽規則實施後比賽與訓練趨勢分析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05-112。
許夆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芷菱(2007)。2006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游國豪(2006)。跆拳道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系,台北。
湯惠雯(2001)。跆拳道五種不同類型旋踢攻擊動作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黃正誠(2007)。跆拳道簡介。2010年2月10日,
取自:http://www.npic.edu.tw/~tkd/index-5.htm
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秀蘭(2004)。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得分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黃慶豐(2006)。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葉霽翔(1999)。跆拳道運動在台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宏偉、關鐵雲(2001)。跆拳道。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昭晴、相子元(1997)。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11(1),89-95。
劉衛軍(2004)。跆拳道訓練營-基礎篇。台北:靈活文化出版社。
蔡明志(1998)。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明志(2007)。從杜哈亞運成績展望北京奧運跆拳道奪金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6(1),36-42。
蔡明志、江界山、陳鴻雁(1998)。女子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大專體育,37,75-82。
蔡明志、邱共鉦(2004)。跆拳道協會經營策略與奧運奪金團隊成功運作模式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4),21-27。
蔡明志、張雅棻(2004)。2003年德國男子第16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蠅量級金牌選手比賽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自然與人文教育科學全人教育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
蔡明志、陳靜玲、陳麒文(2002)。2000年雪梨奧運我國男子跆拳道銅牌黃志雄選手比賽攻擊型態之分析。2002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蔡葉榮(1999)。跆拳道下壓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葉榮、黃長福(1998)。跆拳道屈伸式與直擺式下壓踢法之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25,81-90。
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21(1),頁92-99。
羅月英(2000)。跆拳道旋踢攻擊模式之運動學分析探討。2000年運動生物力學應用與展望研討會,40-41。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文獻
Kang, G. H., Kim, T. K., & Lee, S. H. (2000). A kinematics analysis of front dolyeochagi in Taekwondo. Korea Sport Research, 11(3), 247-258.
Kuk, H. C., Kyung, M. L., & Sang, H. K. (1994). Taekwondo KYORUGI olympic style sparring. Wethersfield, CT: Turtle Press Hartford.
Lee, Jin-Jae. (2002). Differential Scoring System, Games became more fun. November 20, 2009,web from:http://www.mookas.us/media_sub.asp?whatMusul=taekwon
Sung, R. J. (1987).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Taekwondo kicks. Journal of taekwondo, 61, 106-115.
Zemper, E. D. & Pieter, W. (1989). Injury rates during the 1988 US Olympic Team Trials for taekwondo.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3(3), 161-16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
2. 周桂名(2001)。跆拳道競技中裁判判分差異性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55-64。
3. 周桂名、鍾宜真(2007)。2006年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分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75-185。
4.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89-198。
5. 張榮三、相子元(1997)。跆拳道旋踢動作膝關節角度對攻擊力量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3,177-188。
6. 湯惠雯(2001)。跆拳道五種不同類型旋踢攻擊動作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7. 黃慶豐(2006)。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8. 劉昭晴、相子元(1997)。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11(1),89-95。
9. 蔡明志(2007)。從杜哈亞運成績展望北京奧運跆拳道奪金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6(1),36-42。
10. 蔡明志、邱共鉦(2004)。跆拳道協會經營策略與奧運奪金團隊成功運作模式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4),21-27。
11. 蔡葉榮、黃長福(1998)。跆拳道屈伸式與直擺式下壓踢法之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25,81-90。
12. 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21(1),頁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