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圖書。
王瑞裕(2003)。《馬格利特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台北索卡藝術中心(2009)。《日本當代藝術 -空色ノ華-山本麻友香個展,展覽
時間:2009/11/07 – 2009/12/06》。http://www.soka-art.com(2009/11/27瀏覽)
李明明(1993)。《古典與象徵的界限》。台北:東大圖書。
李明明(1989)。《馬格利特式幽默的剖析》。台北:藝術家。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期:別當直升機父母》。頁 106-120。台北市:天下雜誌。
何政廣(1996)。《世界名畫家全集:魏斯》。台北:藝術家。
何政廣(1999)。《世界名畫家全集:卡沙特》。台北:藝術家。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 譯(2006)。《傅科考》。費德希克‧格霍著。台北:
麥田。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邱維珍 譯(1999)。《兒童發展導論》。John Oates著。台北市:五南圖書。
朱光潛(1988)。《談美》。台北:漢藝色研文化。
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 譯(2003)。《發展心理學》。David R.Shaffer 著
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垠慧(2006)。〈拆解美麗的假面:柳美和1993-2005影像創作〉。《典藏今藝術162期》。頁144。台北市:典藏藝術。周新富(199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凌 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Jean Baudrillard著。台北:時報文化。
胡曉梅(2009)。《矯正孩子的壞習慣》。台北:驛站文化。
胡永芬(2001)。《現實的超現實馬格利特》。台北:格林國際圖書。
徐亦甫(2008)。《從傅科「規訓」概念看台灣刑罰施行》。台北市建國中學社會資
優班專題。未出版。網路:http://gis.tcgs.tc.edu.tw
徐婉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台北市:文建會。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圖書。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
高慶元(2008)。《水性媒材中:視覺肌理厚實感之探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翁桓盛(2006)。《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郭靜晃、吳幸玲 譯(1994)。《發展心理學》。Philp、Barbara Newan著。台北: 揚
智文化。
郭緯玲(1998)。《傅科與教育》。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三民。
梁錦鋆 譯(2006)。《藝術的意義》。Herbert Read著。台北:遠流藝術。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莫倫(2009)。《別讓愛遲到》。新北市:稻田。
陳素幸 譯(2009)。《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Annette Kast-Zahn著。台北:天下
文化。
陳品秀 譯。(2009)。《觀看的實踐》。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著。台北:
城邦文化事業。
陳秋瑾(1999)。《水彩材料與表現》。台北:華泰文化。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小凌(2009)。《民生@報》。網路:http://n.yam.com/msnews/ mkarticle.php?article
=20091021009268(2010/3/1瀏覽)
項幼榕 譯(1999)。《馬格利特》。Suzi Gablik著。台北市:遠流。
游崴(2006)。〈以他人的身體前進: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裝扮與擬仿〉。《典藏
今藝術167期》。頁136-141。台北市:典藏雜誌。
張慧芝 譯(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Diane E.Papali,Sally Wendkos,
Ruth Duskin Feldman著,台北市:桂冠。
張光琪(2003)。《魔幻超現實大師:馬格利特》。台北:藝術家。
張庭榮(2008)。《諧擬式扮裝與後現代藝術的挪用手法》。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
黃正鵠(1991)。《精神分析基本理論》。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市:偉華。
黃麗娟 譯(1996)。《藝術開講》。羅伯特.艾得金 著。台北:藝術家。
楊凱麟 譯(2000)。《德勒茲論傅科》。德勒茲 著。台北:城邦。
楊大春(1995)。《傅科》。台北:生智。
董媛卿(2008)。《何必和孩子大小聲》。台北:新苗文化。
劉北成、楊遠嬰 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Jean Baudrillard著。
台北:桂冠。
劉依綺 譯(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Cynthia Freeland著。台北:左岸
文化。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家。
劉燁(2006)。《馬斯洛的智慧》。台北:正展。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鄭玉英(1994)。《愛與管束》。台北:信誼。
蔡采秀 譯(1998)。《傅科》。Barry Smart著。台北:巨流。
錢俊 譯(1992)。《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德雷弗斯、拉比諾 著。台
北:桂冠圖書。
謝佳容、楊承芳、周雨樺、郭淑芬、徐育愷 譯(2007)。《嬰幼兒發展》。F. Philip
Rice著。台北:五南圖書。
蕭麗玲(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親子衝突情境、來源與反應之研
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顧正懿(2008)。《我和我的影子遊戲:郭維國《暴喜圖》系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
nina(2007)。《美學網十全十美》。網路:http://bestlife.tw/bestlife.php?iid=8&gid=30。 (2010/10/26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