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月刊,92,78-95。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專刊。臺北市:天下雜誌。
方志華(2004)。從關懷倫理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的教學實踐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39-161。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79-87。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Melvin L. DeFleur / Everette E. Dennis 著。大眾傳播概論,臺北市:雙葉書廊。
古宛芸(2003)。欣賞教學法在彈性課程中之運用-以欣賞影片「天使的約定」為例。國教天地,154,56-62。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江國樑(2000)。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余昭(197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吳清山(2008)。教育關懷情,扭轉大未來。以品格迎向未來,54。臺北市:千代文教。
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銘惠(2007)。負責、尊重、關懷的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志忠、楊洲松(2003)。E世代應具備的電影素養。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測驗出版社。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51-170。臺北市:寰宇。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林新發、王秀玲(2004)。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171-193頁)。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邵瑞珍、皮連生(199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是:五南。
侯成彥(2009)。品格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以臺南市大港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財團法人培基教基金會(2001)。邁向真成功:全家如何一起培養品格。 臺北市:培基。
商業週刊 優勢系列11期 品格教育六大支柱。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John W. Creswell著;研究設計。臺北市:學富
張春榮、顏荷郁(2005)。電影智慧語。臺北市:爾雅。
張春興(1983)。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雅惠(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鳳燕等譯(2002)。Robert M. Liebent & Lynn Langenbach Liebert著;。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8年7月29日台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修訂;民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許秀薇 (2007)。臺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
郭靜晃(1994)。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建榮主編(2008)。「繪聲匯影會品德」電影創意魔法書。臺北市:東暉國際多媒體。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 47。
陳琴心(2008)。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陳麗卿 (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寶國(2004)。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92,151-156。單國璽(2008)。把「品格」找回來。以品格迎向未來,92。臺北市:千代文教。
黃信諺(2005)。被忽略的品格教育。師說,184,27-29。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 - 34。
黃瑞如(2008)。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德祥 (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99-166。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世瑩(2007)。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旗標。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
詹棟樑(1996)。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廖珮汝(2009)。國小中年級資訊融入品格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劉曙光等譯(2001)。Samuel Smiles著;品格的力量。臺北市:立緒文化。
歐陽教(1986)。從哲學觀點談校園倫理教育的實施。校園倫理學術研討會紀錄。評論及自由討論,43-50。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蔡秀蓉(2009)。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蔡佩芬(2008)。案例教學法應用於品格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 。國教天地,159,30-42。籃慧蓮(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學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1、21-24。貳、西文部分
Berger, E. (1996)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2(2),3-4.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 2003 ) . CEP ' s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 Retrieved September 24 , 2010 ,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elevenprinciples
Dusek, J. B.(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New York:Cambridge Press.
Eisenberg, N. (2000). Emotion, regulation,and moral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Retrieved August 3, 2005, from
http://www.findarticles.com/cf_0/m0961/2000_Annual/61855640/
Gibbs,L., & Earley,E(1994).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Phi 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iv.asp
Lickona,T.(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6-11.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es.
Josephson Institrte. ( 1993 ) . CHARACTER COUNTS!. Retrieved September 24 , 2010 , 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org/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 78, 429-439.
Ormon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4 Ends). New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