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9: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南陽
研究生(外文):NAN–YANG TSENG
論文名稱:足跡.漂流.鏡像
論文名稱(外文):Trail.Floating.Specular
指導教授:蔡懷國蔡懷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足跡.漂流.鏡像
外文關鍵詞:Trail.Floating.Specula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人生的轉折太多了,偶然的一句話;一本書的啓示;一曲街頭的歌聲:一場聚會或病痛,都可能會改變人的思考或方向。從勝利女神的雕像,我看到藝術所呈現奇特的力量和驚喜。因此我開始改變,愛上了旅行,沿著漂流的旅程,參觀建築、城市風貌和不同的美術館,累積漫長的足跡,很多東西都成為我創作的元素和幫助。

穿梭在旅行的道路上,我的足跡停留在不同的疆界,有藝術、建築、歌劇、美術館、畫廊和大自然景觀。旅行的經驗和視野,給我很多思考的空間,對於繪畫我更樂於接觸與學習。所以透過文字和繪畫,我嘗試說出自己內心的感想。

人生的足跡,常是漂泊不定的,藉著藝術的觀賞和造訪,在這漫長的路程中,我得到許多繪畫的靈感和生命的足跡。第一章包括我的創作源起,創作動機與目的,並將創作的形式及思維,逐條加以說明解釋。第二章是我切身的經歷,異國風光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的寶藏,都提供我繪畫的空間,在漂流牽動的足跡中,將我生活所經歷的,呈現在我創作的鏡像中,是內心真實的描述。

第三章針對光影與鏡像、建築的感受、玻璃帷幕與作品的關係進行連結。第四章作品形式解析,將我的創作題材玻璃帷幕,作一番分析,透過藝術的閱讀和認知,探討攝影和繪畫間的關係,經由數位相機的運作,攝影成為我繪畫創作的底稿,而後我調整修飾,就成了我繪畫的藍本。

Summary

There are too many changes in life, an occasionally talk, an inspiring book, a humming in the street, a meeting or an illness could probably changes your way of thinking. On the statute of goddess of victory, I found out the amazing strength and surprises of art. So I started to change by falling in love with travel, drifting along the journey, visit the architecture, cities and different art galleries, all these experiences cumulating by footprints have become my source of creative elements of painting.
Shuttling around the paths on travel, I stopped by many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art, architecture, opera, museums, galleries and natural landscape.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come from travel make me have further thinking on painting, it also let me be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painting and learning. 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try to express my inner feelings by writing and painting.

Footprints of life have it floating nature, by visiting and appreciating art in this long journey of life, I got many inspirations of painting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creation of my origins,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creation, and the step by step explanation of my creating formation and philosophy of painting. Chapter II is my personal experience, my founding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treasures of exotic scenery all provide me a wider latitude on painting. By the floating footprints, all my life experiences reflect in my creation as a mirror image of my creation as the truly description of my inner though.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of lights and shadows, the mirror images, my though on architectures and the curtain of glass and my paintings. Chapter IV analyzes my paintings on curtain of glass curtain by the elabor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art.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digital cameras, photography became my drafts of paintings, and then I adjusted and modified the drafts to become the blueprints for my paintings.

目錄
摘要 ……………………………………………ⅠSummary……………………………………………Ⅱ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創作源起 ………………………………1
第二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創作方法 ………………………………8
一、創作思維 ………………………………8
二、創作形式 ………………………………15

第二章 創作命題 足跡.漂流.鏡像 …………18
第一節 生活的體驗……………………………18
第二節 豐富的素材……………………………20
第三節 藝術的足跡……………………………23
第四節 與當代藝術家作品比較………………26

第三章 作品的表逹………………………………32
第一節 光影與鏡像……………………………32
第二節 建築的感受……………………………34
第三節 玻璃帷幕………………………………35

第四章 作品形式解析……………………………37
第一節 表現形式………………………………37
第二節 作品解析………………………………38

結語………………………………………………44

參考書目…………………………………………45

作品圖錄…………………………………………47


中文書目

1、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8。
2、Michael Gelb著,劉蘊芳譯 ,《7Brains: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
種天才》,台北,大塊文化,1999。
3、Barrie Sanford Greiff著,周靈芝譯《人生的9個學分》大塊文
化,200。
4、Henry Miller著,陳蒼多譯《生命的穀倉》,台北,心雨出版
社,2001。
5、Arthur C﹒Danto著,鄧伯宸 譯,《美的濫用》,台北,立緒 文
化,2008。
6、何政廣主編,曾長生撰文,《羅斯柯Mark Rothko》,台北,藝術
家出版社,2008。
7、褚士瑩著,《趁著年輕去旅行》,台北,圓神,1997。
8、Oliver Sacks著,趙永芬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台北,天下
文化,1996。
9、史作檉著,《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
公司,2006。
10、Michael Cannell著,蕭美惠譯,《貝聿銘—現代主義泰斗》,
台北,智庫文化,1996。
11、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 譯,《藝術與文化》,台北,遠
流,1993。
12、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
13、Roland Barthes 著,許綺玲 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工
作室,1997。
14、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藝術》,台北,麥田出
版,2005。
15、Sabine Melchior-Bonnet 著,余淑娟 譯,《鏡子》,台北,藍
鯨,2002
16、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 著,陳品秀 譯《觀看的實
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17、王國芳 郭本禹 著,《拉岡》,台北,生智,1999。
18、Evelyn Fox Keller著,唐嘉慧 譯,《玉米田裡的先知》,台
北,天下文化,1995。
19、何政廣 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1998。
20、陳宏基 編輯,《查.克羅斯版畫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
館,1994。
21、Arthur C. Danto 著,林雅琪 鄭惠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
後》,台北,麥田,2007。
22、Pierre Cabanne 著,張心龍 譯,《杜象訪談錄》,台北,雄
獅,1989。
23、Sidney Perkowitz 著,林志懋 譯,《光的故事》,台北,貓頭
鷹,2005。
24、金錫澈 著,陳寧寧、金慶德 譯,《世界建築紀行》,台北,聯
經,2010。
25、Anna Moszynska 著,黃麗娟 譯,《抽象藝術》,台北,遠
流,1999。
26、Diana Crane 著,張心龍 譯,《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
流,1996。
27、黃文叡 著,《現代藝術啓示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2。


英文書目

1、Robert Torday,Richard Rogers,Boston,Birkhause,2006。
2、John Wilmerding,RICHARD ESTES,New York,Rizzoli,2006。
3、John Guare,CHUCK CLOSE,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
1995。
4、Robert Storr,Gerhard Richter,New York,MOMA,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徐蓀銘:《從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融通論禪淨統一的必然性》,《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16-127。
2. 徐蓀銘:《從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融通論禪淨統一的必然性》,《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16-127。
3.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台北:《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50-163
4.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台北:《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50-163
5.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台北:《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50-163
6. 徐蓀銘:《從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融通論禪淨統一的必然性》,《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頁116-127。
7.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頁479-504。
8.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頁479-504。
9.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頁479-504。
10. 楊惠南:〈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2001年7月,頁67-109。
11. 楊惠南:〈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2001年7月,頁67-109。
12. 楊惠南:〈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2001年7月,頁67-109。
13. 廖明活:〈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年,頁31-73。
14. 廖明活:〈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年,頁31-73。
15. 廖明活:〈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年,頁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