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奧林匹克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仇軍、李捷(1997),現代奧林匹克與奧林匹克文化思潮.體育科學,17卷,第6期,34-26。
中華奧會編輯部(1999),第七屆世界全民運動大會巴塞隆納宣言.奧林匹克季刊,第46期,60-61。
中華奧會編輯部(2000a),防範選手違規使用禁藥中華奧會實施藥檢.奧林匹克季刊,第48期,19。
中華奧會編輯部 (2000b),美奧會運動禁藥負責人連袂抵台發表專題
演說.奧林匹克季刊,第46期,22-23。
中國體育報(1994),中澳聯合簽署聯合反興奮劑備忘錄,中國體育報,10月26日,1版。
王壯凌 (1993),奧林匹克文化之都將開放,體育文化月刊,第12、
13期,67。
王俊强(1999),建立國內運動禁藥檢測新機制之探討.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62-69。
王建台(民83),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體育學報,第17輯,25-36。
王慶熙(1999),奧林匹克活動與電視轉播權利金.奧林匹克季刊,第47期,25-29。
尹福會(1995),體育政治家薩馬蘭奇.中國體育報,10月7日,1版。
民生報(民86),薩馬蘭奇三度連任IOC主席.民生報,9月6日,2版。
艾粵(1992),五環的貴族向國際奧會開火.新疆體育,第5期,21-22。
田慧(1998),東德飛魚服藥內幕.新體育,第591期,48-49。
石磊(1988),美國大眾體育概況.國外體育動態,第13期,101-104。
任海主編 (2000a)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任海 (2000b),奧運電視版權.載於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34。
吳永祿(1997),「鍍金」的亞特蘭大百年奧運.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36-40。
吳節(1998),國際體壇向興奮劑開戰進退兩難.新體育,第591期,46-47。
屈潔(1996),論奧林匹克運動與國際政治.體育文史,第3期,43-45。
杜利軍 (1993),職業體育與現代奧運會.中國體育科學,第29卷,第2期,42-48。
呂碧琴(民83),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台北奧會,211-232。
汪傳信(1999),婦女.體育.奧運會.體育文化,第79期,14-15。
李大輝(1996),奧運史上的南非問題.體育文史,第1期,39-40。
李仁德(1993),I.O.C展現歷史與文化的場所新奧林匹克博物館落成.奧林匹克季刊,第22期,64-66。
李玉芳 (1997),記婦女與運動研討會暨秘書長與OS主任年會.奧林匹克季刊,第38期,42-43。
李金珠(1993),奧林匹克運動職業化發展的思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27期,18-22。
李金海 (1997),體育職業化興起.體育與科學,第108期,48-51。
李真 (1990),當代奧林匹克經營與經濟發展關係.四川體育科學,第2期,31-35。
李淑珍(民84),德國「全民運動」的設計與推展.台灣體育,第79期,2-5。李懷平 (1997),薩馬蘭奇與奧運會.體育參考,9月9日,4版。
宋玉梅 (1999),人權與奧林匹克主義(原著薩馬蘭奇).體育文史,
總98期,20。
辛達謨(民83),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史人彼爾.德.古柏坦.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卓俊伶(1995),歐洲的婦女競技運動.載於第一屆東北亞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17。
易劍東、韓淑艷(1998),論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新拐點.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34期,11-16。
易劍東等(2000),浪漫的理想與嚴峻的現實.體育文史,總106期,
53-54。
林平洋(民79),如何運用社會資源推動社區全民運動.台灣體育,第49期,6-8。林正樹譯(民81),國家奧會與市場行銷(Adrien Vanden Ed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16期,64-66頁。
林增祥(民91),藥不得空前檢測,中國時報,2月3日,29版。
房宜軍、解毅飛、管岱寧(1996),對發達國家大眾體育迅猛發展的社會學思考.泰安師專學報,第6期,34-36。
周正(1988),他第一個使用興奮劑.體育文史,第2期,17。
周源(1993),奧林匹博物館:凝固的輝煌.五環,第5期,7-9。
周有恒(2001),薩馬蘭奇:一個時代的終結.體育博覽,第239期,22。
徐文慶(民82):我國奧會發展史之研究與分析.台北:高立出版社。
姚元潮(1996),亞特蘭大百年奧運商業化的探討.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30-35。
姚元潮譯(1999),奧林匹克憲章.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袁作生、孫葆潔(1997),論奧林匹克運動性別平等化趨勢.中國學校體育,第93期,72。
原振文譯(1994),婦女在世界體壇的地位(Darlene Kluka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5期,16-19。
韋 樞 (2001),奧運搖錢樹薩皇功過難斷.奧林匹克會訊,第3期,6版。
孫葆麗 (1994),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競技職業化的比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17卷,第3 期,1-7。
孫葆潔(1998),婦女與亞特蘭大奧運會.體育文史,第1期,48-49。
高詮盛 (1998),東德娘子軍讓各國群起效尤.大成報,7月1日,4版。
晨辰(1998),前東德萬名運動員涉嫌服用禁藥.國外體育動態,第3期,24。
曹景偉(1999),薩馬蘭奇改革傳統奧運模式的歷史性及其哲學思辨.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3期,1-7,18。
許立宏(民83),奧林匹克與業餘精神.載於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台北奧會,181-195。
許瓊玲(1994),IOC風雨一百年.五環,第3期,15-18。
許龍池 (1997),中共足球聯賽制度職業化之探討.體育學報,第22輯,129-140。陳志祥(1999),職棒變異形,群醫也束手.體育與運動,第110期,82-90。陳金盈、原振文譯(民88),奧林匹克運動分析(Nikolay Gueorguiev原著) .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金盈(民89),新世紀體育運動發展-體育產業化分析.台灣體育,第104期,12-16。陳承功 (民80),大陸選手靠禁藥進軍奧運.時報周刊,第716期,59-61。
陳承功(民86),擊退南韓台灣男籃贏得漂亮.台灣時報,5月20日,5版。
陳承功(民90),歷屆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華排球,第94期,18。
陳承功 (筆名陳文)(2000),國際體壇禁藥奇聞.TVBS周刊,第158期,94-97。
陳琳(1997a),日本的群眾體育.中國體育科學,33卷,第8期,22-24。
陳琳(1997b),21世紀日本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國外體育動態,第50期,第409頁-413。
陳國強(1997),奧運會上的政治抵制.中國學校體育,第5期,74。
陳鴻譯 (1992),運動與企業(Michael R. Pay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0期,64-65。
陳鴻雁(民87),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1期,11-16。程志理、黃金鵬、果强(1998),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危機及消除之途
徑之探討.體育與科學,第113期,53-68。
程雲峰、李金珠(1993),奧林匹克職業化發展的思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27期,18-23。
程紹同(民83),奧林匹克與商業化.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245-259。
程紹同 (民87),現代運動教練贊助理念之建立.載於1998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大專體總,75-90。
董杰(2001),現代奧運會收入來源的研究.體育與科學,第133期,19-22。
董進霞(1995),婦女體育-世界關注的熱點.體育與科學,第56期,1-2。
黃文祥(1997),奧林匹克運動職業化淺析.奧林匹克季刊,第37期,16-20。
黃逸華(民83),奧林匹克博物館.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
輯,台北:中華奧會,47-57。
黃瓊儀 (2000a),第八屆全民運動世界大會宣言.奧林匹克季刊,第49期,86-87。
黃瓊儀(2000b),第二屆國際奧會婦女與世界運動大會決議,未發表。
復園譯 (1995),國際奧會與媒體(Wolf Lyberg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9期,37-40。
張榮譯(1997),奧林匹克商業化合作方式的發展(Elizabeth Mcmahon原著).體育文史,第6期,44-45。
張榮、米宏偉(1999),奧林匹克運動的職業化及其影響.體育文史,總95期,49-50。
郭生玉(民8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運 (2000),21世紀的奧運是和平超人的時代.體育文化月刊,第92期,29-30。
梁麗娟譯 (1993),薩馬蘭奇與奧林匹克(David Miller原著,)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梁麗娟(2000),何振梁與奧林匹克.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
曾意芳(2001),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台北:天下文化。
葉公鼎(1999),奧林匹克活動與職業化.奧林匹克季刊,第47期,19-24。
葉素汝(民87),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1期,54-60。喻堅(2000),影響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因素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45期,11-13、55。
談清華譯(1996),奧林匹克活動與婦女(Fekrou Kida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14-17。
湯銘新(民85),奧運百週年發展史.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 (民89),我國參加奧運會滄桑史(下篇) .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湯銘新(民90a)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二十七屆雪梨奧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 (民90b),雪梨奧運之我見、我思,載於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二十七屆雪梨奧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74-89。
楊宗文(民89),全民運動之發展問題與推展策略.台灣體育,第105期,14-21。楊忠和(民78),談終身運動概念.台灣體育,體育節專刊,66-67。
新華社(2000),薩馬蘭奇的生平事略.新華社資料庫,內部資料未發表。
詹德基(1999),各國管制運動禁藥之措施.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70-75。
詹德基(民89),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台灣體育,第105期,6-11。
蔡錦雀、許美智、邱金松(1999),民國八十三至八十六年國內執行運動員違規用藥管制之成果與展望.大專體育,第41期,146-150。蔡櫻蘭整理(1993),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商業化(藤元健固講述) .奧林匹克季刊,第23期,36-40。
熊斗寅(1996),奧林匹克活動與政治經濟,載於熊斗寅體育文選,貴
陽:貴州人民出版社,330-337。
趙澄宇等五人 (1998),國際反興奮劑專輯(三) .國外體育動態,第30期,241-248。
編輯部(1995),泛太平洋地區游泳錦標賽未請中國選手薩馬蘭奇批評此事不妥.體育參考,8月30日,二版。
鄭虎(民83),運動與政治.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161-167。
鄭斌 (1998a),國際奧會公布最新版禁藥規章.國外體育動態,第3期17-24。
鄭斌(1998b),奧林匹克反興奮劑鬥爭.國外體育動態,第18期,146-148。
鄭斌 (1998c),IOC興奮劑檢測室97考核結果.國外體育動態,
第18期,146。
鄭斌(1999),世界反興奮劑大會通「洛桑宣言」.反興奮劑動態,第3期,1-3。
鄭清煌(1999),奧運百年老店風雨飄搖.體育與運動,第119期,92-96。
劉吉(1999),我說體育國際奧林匹克的發展趨勢和潛在的危機.體育文史,總97期,4-10
劉岳治譯 (1998),婦女在奧運會中作用的變化 (Anita L. Defratz原著) .體育文史,總89期,46-47。
劉京勝 (1993),薩馬蘭奇-奧林匹克的改革家.體育文化月刊,第9期,4-7。
劉斌(1992),名人與體育.五環,第2期,4-5。
賴金鑫(民83),奧林匹克與違規用藥.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233-244。
豫人譯(1995),國際奧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Don Anthony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2期,29-31。
謝雪峰(1998),奧林匹克運動與教育芻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127期,1-4。
簡曜輝(民78),女性疏於運動,國力減弱一半.奧林匹克季刊,第8期,62-66。
韓毅雄 (1999),國際奧會運動禁藥最新規定.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62-69。蘇雄飛(民75),體育健康休閒活動研究法.台北:幼獅出版社。
顧毓群(民78),談全民體育對促進社會和諧的貢獻.台灣體育,體育節專刊,63-65。
龔維傑譯 (1995),國際奧會與聯合國 (Fekrou Kida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2期,26-28。
龔維傑譯(1996),奧運百年大事紀(下) .奧林匹克季刊,第36期,48-54。
龔維傑譯(1997a),就社會參與運動項目探討奧林匹克商業化問題(Stewart Binns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9期,42-45。
龔維傑譯(1997b),下一世紀的奧林匹克市場行銷(Micheal Pay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7期,21-24。
欒振波、曹興國(1997),談奧林匹克運動對世界開放的影響.遼寧體育科技,第6期,38-40。
Bhuvanendra,T.A.(1999).Human right in the realm of sport. Olympic Review,XXVI,15-21.
DeSensi, J. & Rosenberg.T.(1996).Ethics in sport management.
Morgantowm: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rantez,C.(1999).Education:The Olympic academy today.Olympic Review,XXVI-28,63-64.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1986) .Community economic impact of the 1984 Olympic games in Los Angeles.Los Angeles: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Fujimoto, K.P.(2001).The global almanac on sport for all,Japan:
Sasakawa Sport Foundation.
Humphrey,T.M.&Plummer,M.K.(1995).The economic growth on the
State of Georgia of hosting the 1996 summer Olympic games.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IOC.(1997).The IOC’s first woman vice president.Olympic Review,XXVI-17,29.
ICO.(1999).Olympic solidarity 1999 report,Lausanne:Olypic
Solidarity.
IOC.(2001).The 2001 Olympic day run throughout the world.Olympic
Review,XXVII-41,1-52.
IOC.(2002).The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Olympic educ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olympic.org/uk/organisation/commissions/culture/i
Kidane,Fekrou.(2001).Open letter to a friend about Juan Antonio
Samaranch.Olympic Review,XXVII-39,44-54.
Liungqvist,A.(1988).Anti-Doping Programme:Swedish Example.
Olympic Review,247,235-238.
Mbaye,J.K.(1999).Sport and Human Rights. Olympic Review,XXVI-24, 8-14.
Miquel de Moragas Spa.(1996).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Olympic
games. Olympic Message,Sep.,77-82.
Nogawa,H.,Haga,Y.,Kunimoto,A.&Mishima,K.(2001).Economic
impact of a sport for all event. Asiania Sport For All Association Journal,Vol.2,No1,1-12.
Oswald,D.(1999).A lesson to the moralizers.Olympic Review,XXVI-26,
21-22.
Rugge,J.(2001).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 Olympic Review,XXVII-41,3.
Samaranch,J.A.(1999).Human rights and Olympism. Olympic Review,
XXXV-24, 1.
Stotlar,D.K.(2001).Olympic sponsorship opportunities. Developing Successful Sport Sponsorship Plans. Morgantown: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53-65
Sport Europe, (1996)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and sport. Sport Europe, 31, 39-40.
Varela, A.M. (2001).The journey of a great president. Olympic Review,
XXVII-39, 10-15.
Zweifel, F. (1997).The Olympic museum: the choice of movement.
Olympic Review,XXVI-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