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3: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承功
研究生(外文):Chang-Kung Chen
論文名稱:薩馬蘭奇對現代奧林匹克活動貢獻之研究 (1980-2001)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J.A. Samaranch To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1980-2001)
指導教授:鄭虎鄭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Hu Cheng
口試日期:2002年6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技術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國際奧會奧運會薩馬蘭奇奧林匹克活動
外文關鍵詞: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Olympic GamesJ.A. SamaranchOlympic Mo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薩馬蘭奇自1980年7月13日接掌國際奧會主席時,國際奧會面臨諸多問題與困擾,當時奧運會遭逢存亡之秋,他所面臨的種種危機,正為這位接續成為國際奧會的領導人帶來重大考驗。
本研究乃就薩馬蘭奇1980年7月13日擔任國際奧會主席至2001年7月16日卸任為止,在這21年間,他如何領導國際奧會與奧運會振衰起弊的種種作為,以歷史研究法作為主軸,配以訪談法、文獻研究法,進行相關史料研究、人物訪談,對於相關文獻進行閱讀、整理、分析、考證,再經過綜合整理後,進行論文之撰寫。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如後:
一、解決政治問題之貢獻
國際奧會自1894年成立以來,因政治問題的糾葛不斷,讓奧運會的舉行一直不順利。期間不論是中國問題、南斯拉夫問題,薩馬蘭奇的解決之道是以運動員可以參加奧運會為第一要務,薩馬蘭奇還利用奧運會來作為全球倡導和平的媒介,包括休戰協議和東帝汶參與2000年雪梨奧運會作法都相當成功。
二、反制運動禁藥之貢獻
面對反制運動禁藥,薩馬蘭奇選擇了宣戰而不是避戰,他率領國際奧會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並且與國際運動總會、國家奧會和政府等多重單位進行各種合作,讓打擊使用運動禁藥的戰役走向多元化,並在全球廣設藥檢中心,還成立世界反禁藥機構( WADA )徹底執行禁
止使用運動禁藥。
三、推展全民運動之貢獻
薩馬蘭奇成功的推展全民運動,1983年成立專司全民運動推展的組織-全民運動委員會,國際奧會也協助或出資召開世界全民運動大會,成功的讓國際奧會產生影響力,繼而成為推展全民運動執牛耳之席,徹底執行古柏坦的理想。
四、運動行銷與商業化之貢獻
在薩馬蘭奇主政期間,運動行銷策略讓比賽的轉播權利金水漲船高,同時還成功的發展奧林匹克計畫(TOP),讓國際奧會轉虧為盈,
並且將盈餘分配至各國際運動總會和國家奧會,同時造福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的體育推展,國際奧會因行銷與商業化不僅賺了錢,還贏得良好的形象。
五、職業化之貢獻
薩馬蘭奇認為,奧運會要有盈收,電視願意轉播,可以賣到好的權利金,就要有頂尖的選手參加比賽,為了維持奧運會是頂尖,同時可以帶來財源,讓奧運會和國際奧會可以永續經營,薩馬蘭奇毫不考慮的開放職業選手參與奧運會。
六、藝術文化與教育之貢獻
薩馬蘭奇對於奧林匹克活動藝術文化與教育的貢獻中,最大的成就即是在他任內完成興建奧林匹克博物館,因為有了博物館,包括古代和現代的奧林匹克古蹟、文物、史料等有形或無形資產,終於有了安身之所,他奉行了現代奧林匹克之父古柏坦的期望,即是可以用聲
音、影像、圖片、文字將奧林匹克活動發揚光大,這對推廣奧林匹克活動完成教育的目的有著莫大的幫助。
七、婦女參與之貢獻
與國際奧會成立之初或古柏坦不准婦女參與的情況相較,國際奧會從1894年至1980年為止,沒有女性委員參與的陋規,被薩馬蘭奇所革除,他還立法逐步保障女性在國際奧會中的委員名額,進而影響國家奧會與國際體育組織,都必須對女性參與行政工作的名額做出保障,同時在女性參與奧運會的比賽的項目也在任期內逐年增多。

It was a time of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and also a ‘live or die’ moment for the Olympic Games, when J.A. Antonio Samaranch was elected as IOC President on 13th of July 1980. The tremendous challenges were all there for the new IOC leader.

This study takes Antonio Samaranch as the subject during his tenure as IOC President for twenty-one years (13th July 1980-16th July 2001) and
is written with support from various methodologies and documents. Mainly by chronological study, with several interviews and deep study on a few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the essay was complete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study on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interviews, readings, collection, analysis, verification and consolid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essay are as follows:
1. His contribution to finding solutions to political issu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IOC in 1894, the Olympic Games had never proceeded smoothly owing to unceasing political disputes. In
disregard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 or Yugoslavia, Mr. Samaranch
decided to make athletes’ participation in the Olympic Games the first priority and the Olympic Games a platform for advocacy for world peace. Two successful outcomes had been achieved-the sign-up on
truce agreement and East Tim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2000 Games in Sydney

2. His contribution to anti-doping
In leading an anti-doping control, Mr. Samaranch rather declared war
on it than avoided the issue. Putting IOC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he consolidated efforts from 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s,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together with national governments to make the anti-doping control became very dynamic with two major establishments-doping control cent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WADA
(the World Anti-Doping Agency )

3. His contribution to sport for all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sports to all populations, Mr. Samaranch established a dedicated organization for this purpose-the Sport for All Commission. By assisting or sponsoring the World Sport for All Congress, IOC’s influence on sports for all populations has become wider and larger, and has successfully executed Pierre de Coubertin’ s philosophy.

4. His contribution to sports market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Samaranch’s period of sovereignty, the sports marketing strategy
was so successful as to make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achieve historical breakthrough and to develop and execute TOP (The Olympic Program),which relieved IOC from losses over the years and became
a profitabl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s and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have been able to share bonuses from the positive results;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able to promote sports activities as well. Not only have IOC started to make huge fortunes but to earn a good reputation from the success of this strategy.

5. His contribution to professionalism
In Mr. Samaranch’s point of view, player’s performances in sports games are a crucial factor in making it all happens. That the TV companies are willing to pay the IOC for high broadcasting right is based on market interests. In such consideration, Mr. Samaranch decided to lift the restriction on professional athletes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which then ensured the quality of the games and stable income for both IOC and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to be able to sustain forever.

6.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arts,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mos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for Mr. Samaranch’s contribution
to Olympic arts, culture, and education was the building of the
Olympic Museum. At the museum, many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Olympic works, masterpiec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re stored. These physical and non- physical valuable assets finally have a place to stay! Mr. Samaranch realized the hopes of Pierre de Coubertin, the father of modern Olympic, by promoting Olympic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audio, video, graphics and literature. The approach has
also helped to achieve the Olympic Movement’s objective on Olympic education.

7. His contribution to women’s advancement
In a difference from IOC’s initial stage and Pierre de Coubertin’s prohibition on Women’s involvement from the organization, from
1894 to 1980, Mr. Samaranch not only gradually made women’s involvement in IOC possible but also legalized women’s number of seats of being IOC members. The impacts even took effect to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organizations to set minimum seats for women’s involvement in the Olympic
administration. Over years, items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Olympic Games also increas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綜合論述---------------------------------13
第二節 奧林匹克與政治---------------------------18
第三節 運動禁藥---------------------------------22
第四節 全民運動---------------------------------28
第五節 行銷與商業化-----------------------------32
第六節 職業化-----------------------------------38
第七節 文化藝術與教育---------------------------42
第八節 婦女參與---------------------------------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52
第一節 研究對象---------------------------------52
第二節 研究方法---------------------------------52
第三節 研究架構---------------------------------54
第四節 研究步驟---------------------------------55
第四章 薩馬蘭奇的生平事略----------------------------57
第一節 薩馬蘭奇的生平簡介-----------------------57
第二節 薩馬蘭奇年譜-----------------------------61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67
第一節 薩馬蘭奇對解決政治問題之貢獻-------------67
第二節 薩馬蘭奇對反制運動禁藥之貢獻-------------77
第三節 薩馬蘭奇對推展全民運動之貢獻-------------95
第四節 薩馬蘭奇對運動行銷與商業化之貢獻--------104
第五節 薩馬蘭奇對奧運會職業化之貢獻------------116
第六節 薩馬蘭奇對奧林匹克活動文化藝術與教育之貢獻
----------------------------------------125
第七節 薩馬蘭奇對婦女參與奧林匹克活動之貢獻----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8
第一節 結論------------------------------------148
第二節 建議------------------------------------152
文獻參考----------------------------------------------155
表目錄
表一 現代奧運會參與國家奧會演進表-----------------------73
表二 國際奧會電視轉播權利金收入------------------------107
表三 各期奧林匹克計畫之贊助廠商------------------------109
表四 奧林匹克計畫之演進--------------------------------112
表五 奧運會電視權利金增加與使用分配表------------------113
表六 奧運會女性比賽增加種類之演進----------------------136
表七 歷屆奧運會女子種類發展演進表----------------------137
表八 奧運會女子項目演進表------------------------------138
表九 奧運會女子參加人數演進表--------------------------140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奧林匹克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仇軍、李捷(1997),現代奧林匹克與奧林匹克文化思潮.體育科學,17卷,第6期,34-26。

中華奧會編輯部(1999),第七屆世界全民運動大會巴塞隆納宣言.奧林匹克季刊,第46期,60-61。

中華奧會編輯部(2000a),防範選手違規使用禁藥中華奧會實施藥檢.奧林匹克季刊,第48期,19。

中華奧會編輯部 (2000b),美奧會運動禁藥負責人連袂抵台發表專題
演說.奧林匹克季刊,第46期,22-23。

中國體育報(1994),中澳聯合簽署聯合反興奮劑備忘錄,中國體育報,10月26日,1版。

王壯凌 (1993),奧林匹克文化之都將開放,體育文化月刊,第12、
13期,67。

王俊强(1999),建立國內運動禁藥檢測新機制之探討.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62-69。

王建台(民83),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體育學報,第17輯,25-36。

王慶熙(1999),奧林匹克活動與電視轉播權利金.奧林匹克季刊,第47期,25-29。

尹福會(1995),體育政治家薩馬蘭奇.中國體育報,10月7日,1版。

民生報(民86),薩馬蘭奇三度連任IOC主席.民生報,9月6日,2版。

艾粵(1992),五環的貴族向國際奧會開火.新疆體育,第5期,21-22。

田慧(1998),東德飛魚服藥內幕.新體育,第591期,48-49。

石磊(1988),美國大眾體育概況.國外體育動態,第13期,101-104。

任海主編 (2000a)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任海 (2000b),奧運電視版權.載於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34。

吳永祿(1997),「鍍金」的亞特蘭大百年奧運.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36-40。

吳節(1998),國際體壇向興奮劑開戰進退兩難.新體育,第591期,46-47。

屈潔(1996),論奧林匹克運動與國際政治.體育文史,第3期,43-45。

杜利軍 (1993),職業體育與現代奧運會.中國體育科學,第29卷,第2期,42-48。

呂碧琴(民83),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台北奧會,211-232。

汪傳信(1999),婦女.體育.奧運會.體育文化,第79期,14-15。

李大輝(1996),奧運史上的南非問題.體育文史,第1期,39-40。

李仁德(1993),I.O.C展現歷史與文化的場所新奧林匹克博物館落成.奧林匹克季刊,第22期,64-66。

李玉芳 (1997),記婦女與運動研討會暨秘書長與OS主任年會.奧林匹克季刊,第38期,42-43。

李金珠(1993),奧林匹克運動職業化發展的思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27期,18-22。

李金海 (1997),體育職業化興起.體育與科學,第108期,48-51。

李真 (1990),當代奧林匹克經營與經濟發展關係.四川體育科學,第2期,31-35。

李淑珍(民84),德國「全民運動」的設計與推展.台灣體育,第79期,2-5。

李懷平 (1997),薩馬蘭奇與奧運會.體育參考,9月9日,4版。

宋玉梅 (1999),人權與奧林匹克主義(原著薩馬蘭奇).體育文史,
總98期,20。

辛達謨(民83),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史人彼爾.德.古柏坦.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卓俊伶(1995),歐洲的婦女競技運動.載於第一屆東北亞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17。

易劍東、韓淑艷(1998),論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新拐點.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34期,11-16。

易劍東等(2000),浪漫的理想與嚴峻的現實.體育文史,總106期,
53-54。

林平洋(民79),如何運用社會資源推動社區全民運動.台灣體育,第49期,6-8。

林正樹譯(民81),國家奧會與市場行銷(Adrien Vanden Ed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16期,64-66頁。

林增祥(民91),藥不得空前檢測,中國時報,2月3日,29版。

房宜軍、解毅飛、管岱寧(1996),對發達國家大眾體育迅猛發展的社會學思考.泰安師專學報,第6期,34-36。

周正(1988),他第一個使用興奮劑.體育文史,第2期,17。

周源(1993),奧林匹博物館:凝固的輝煌.五環,第5期,7-9。

周有恒(2001),薩馬蘭奇:一個時代的終結.體育博覽,第239期,22。

徐文慶(民82):我國奧會發展史之研究與分析.台北:高立出版社。

姚元潮(1996),亞特蘭大百年奧運商業化的探討.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30-35。

姚元潮譯(1999),奧林匹克憲章.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袁作生、孫葆潔(1997),論奧林匹克運動性別平等化趨勢.中國學校體育,第93期,72。

原振文譯(1994),婦女在世界體壇的地位(Darlene Kluka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5期,16-19。

韋 樞 (2001),奧運搖錢樹薩皇功過難斷.奧林匹克會訊,第3期,6版。

孫葆麗 (1994),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競技職業化的比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17卷,第3 期,1-7。


孫葆潔(1998),婦女與亞特蘭大奧運會.體育文史,第1期,48-49。

高詮盛 (1998),東德娘子軍讓各國群起效尤.大成報,7月1日,4版。

晨辰(1998),前東德萬名運動員涉嫌服用禁藥.國外體育動態,第3期,24。

曹景偉(1999),薩馬蘭奇改革傳統奧運模式的歷史性及其哲學思辨.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3期,1-7,18。

許立宏(民83),奧林匹克與業餘精神.載於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台北奧會,181-195。

許瓊玲(1994),IOC風雨一百年.五環,第3期,15-18。

許龍池 (1997),中共足球聯賽制度職業化之探討.體育學報,第22輯,129-140。

陳志祥(1999),職棒變異形,群醫也束手.體育與運動,第110期,82-90。

陳金盈、原振文譯(民88),奧林匹克運動分析(Nikolay Gueorguiev原著) .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金盈(民89),新世紀體育運動發展-體育產業化分析.台灣體育,第104期,12-16。

陳承功 (民80),大陸選手靠禁藥進軍奧運.時報周刊,第716期,59-61。

陳承功(民86),擊退南韓台灣男籃贏得漂亮.台灣時報,5月20日,5版。

陳承功(民90),歷屆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華排球,第94期,18。

陳承功 (筆名陳文)(2000),國際體壇禁藥奇聞.TVBS周刊,第158期,94-97。

陳琳(1997a),日本的群眾體育.中國體育科學,33卷,第8期,22-24。

陳琳(1997b),21世紀日本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國外體育動態,第50期,第409頁-413。

陳國強(1997),奧運會上的政治抵制.中國學校體育,第5期,74。

陳鴻譯 (1992),運動與企業(Michael R. Pay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0期,64-65。

陳鴻雁(民87),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1期,11-16。

程志理、黃金鵬、果强(1998),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危機及消除之途
徑之探討.體育與科學,第113期,53-68。

程雲峰、李金珠(1993),奧林匹克職業化發展的思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27期,18-23。

程紹同(民83),奧林匹克與商業化.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245-259。

程紹同 (民87),現代運動教練贊助理念之建立.載於1998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大專體總,75-90。

董杰(2001),現代奧運會收入來源的研究.體育與科學,第133期,19-22。

董進霞(1995),婦女體育-世界關注的熱點.體育與科學,第56期,1-2。

黃文祥(1997),奧林匹克運動職業化淺析.奧林匹克季刊,第37期,16-20。

黃逸華(民83),奧林匹克博物館.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
輯,台北:中華奧會,47-57。

黃瓊儀 (2000a),第八屆全民運動世界大會宣言.奧林匹克季刊,第49期,86-87。

黃瓊儀(2000b),第二屆國際奧會婦女與世界運動大會決議,未發表。

復園譯 (1995),國際奧會與媒體(Wolf Lyberg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29期,37-40。

張榮譯(1997),奧林匹克商業化合作方式的發展(Elizabeth Mcmahon原著).體育文史,第6期,44-45。

張榮、米宏偉(1999),奧林匹克運動的職業化及其影響.體育文史,總95期,49-50。

郭生玉(民8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運 (2000),21世紀的奧運是和平超人的時代.體育文化月刊,第92期,29-30。

梁麗娟譯 (1993),薩馬蘭奇與奧林匹克(David Miller原著,)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梁麗娟(2000),何振梁與奧林匹克.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

曾意芳(2001),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台北:天下文化。

葉公鼎(1999),奧林匹克活動與職業化.奧林匹克季刊,第47期,19-24。

葉素汝(民87),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1期,54-60。

喻堅(2000),影響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因素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45期,11-13、55。

談清華譯(1996),奧林匹克活動與婦女(Fekrou Kida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5期,14-17。

湯銘新(民85),奧運百週年發展史.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 (民89),我國參加奧運會滄桑史(下篇) .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民90a)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二十七屆雪梨奧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 (民90b),雪梨奧運之我見、我思,載於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二十七屆雪梨奧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74-89。

楊宗文(民89),全民運動之發展問題與推展策略.台灣體育,第105期,14-21。

楊忠和(民78),談終身運動概念.台灣體育,體育節專刊,66-67。

新華社(2000),薩馬蘭奇的生平事略.新華社資料庫,內部資料未發表。

詹德基(1999),各國管制運動禁藥之措施.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70-75。

詹德基(民89),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台灣體育,第105期,6-11。

蔡錦雀、許美智、邱金松(1999),民國八十三至八十六年國內執行運動員違規用藥管制之成果與展望.大專體育,第41期,146-150。

蔡櫻蘭整理(1993),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商業化(藤元健固講述) .奧林匹克季刊,第23期,36-40。

熊斗寅(1996),奧林匹克活動與政治經濟,載於熊斗寅體育文選,貴
陽:貴州人民出版社,330-337。

趙澄宇等五人 (1998),國際反興奮劑專輯(三) .國外體育動態,第30期,241-248。

編輯部(1995),泛太平洋地區游泳錦標賽未請中國選手薩馬蘭奇批評此事不妥.體育參考,8月30日,二版。

鄭虎(民83),運動與政治.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161-167。

鄭斌 (1998a),國際奧會公布最新版禁藥規章.國外體育動態,第3期17-24。

鄭斌(1998b),奧林匹克反興奮劑鬥爭.國外體育動態,第18期,146-148。

鄭斌 (1998c),IOC興奮劑檢測室97考核結果.國外體育動態,
第18期,146。

鄭斌(1999),世界反興奮劑大會通「洛桑宣言」.反興奮劑動態,第3期,1-3。

鄭清煌(1999),奧運百年老店風雨飄搖.體育與運動,第119期,92-96。

劉吉(1999),我說體育國際奧林匹克的發展趨勢和潛在的危機.體育文史,總97期,4-10

劉岳治譯 (1998),婦女在奧運會中作用的變化 (Anita L. Defratz原著) .體育文史,總89期,46-47。

劉京勝 (1993),薩馬蘭奇-奧林匹克的改革家.體育文化月刊,第9期,4-7。

劉斌(1992),名人與體育.五環,第2期,4-5。

賴金鑫(民83),奧林匹克與違規用藥.載於國際奧林匹克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233-244。

豫人譯(1995),國際奧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Don Anthony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2期,29-31。

謝雪峰(1998),奧林匹克運動與教育芻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127期,1-4。

簡曜輝(民78),女性疏於運動,國力減弱一半.奧林匹克季刊,第8期,62-66。

韓毅雄 (1999),國際奧會運動禁藥最新規定.奧林匹克季刊,第45期62-69。

蘇雄飛(民75),體育健康休閒活動研究法.台北:幼獅出版社。

顧毓群(民78),談全民體育對促進社會和諧的貢獻.台灣體育,體育節專刊,63-65。

龔維傑譯 (1995),國際奧會與聯合國 (Fekrou Kida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2期,26-28。

龔維傑譯(1996),奧運百年大事紀(下) .奧林匹克季刊,第36期,48-54。

龔維傑譯(1997a),就社會參與運動項目探討奧林匹克商業化問題(Stewart Binns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9期,42-45。

龔維傑譯(1997b),下一世紀的奧林匹克市場行銷(Micheal Payne原著) .奧林匹克季刊,第37期,21-24。
欒振波、曹興國(1997),談奧林匹克運動對世界開放的影響.遼寧體育科技,第6期,38-40。

Bhuvanendra,T.A.(1999).Human right in the realm of sport. Olympic Review,XXVI,15-21.

DeSensi, J. & Rosenberg.T.(1996).Ethics in sport management.
Morgantowm: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rantez,C.(1999).Education:The Olympic academy today.Olympic Review,XXVI-28,63-64.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1986) .Community economic impact of the 1984 Olympic games in Los Angeles.Los Angeles: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Fujimoto, K.P.(2001).The global almanac on sport for all,Japan:
Sasakawa Sport Foundation.

Humphrey,T.M.&Plummer,M.K.(1995).The economic growth on the
State of Georgia of hosting the 1996 summer Olympic games.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IOC.(1997).The IOC’s first woman vice president.Olympic Review,XXVI-17,29.
ICO.(1999).Olympic solidarity 1999 report,Lausanne:Olypic
Solidarity.
IOC.(2001).The 2001 Olympic day run throughout the world.Olympic
Review,XXVII-41,1-52.

IOC.(2002).The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Olympic educ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olympic.org/uk/organisation/commissions/culture/i

Kidane,Fekrou.(2001).Open letter to a friend about Juan Antonio
Samaranch.Olympic Review,XXVII-39,44-54.

Liungqvist,A.(1988).Anti-Doping Programme:Swedish Example.
Olympic Review,247,235-238.

Mbaye,J.K.(1999).Sport and Human Rights. Olympic Review,XXVI-24, 8-14.

Miquel de Moragas Spa.(1996).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Olympic
games. Olympic Message,Sep.,77-82.

Nogawa,H.,Haga,Y.,Kunimoto,A.&Mishima,K.(2001).Economic
impact of a sport for all event. Asiania Sport For All Association Journal,Vol.2,No1,1-12.

Oswald,D.(1999).A lesson to the moralizers.Olympic Review,XXVI-26,
21-22.

Rugge,J.(2001).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 Olympic Review,XXVII-41,3.
Samaranch,J.A.(1999).Human rights and Olympism. Olympic Review,
XXXV-24, 1.

Stotlar,D.K.(2001).Olympic sponsorship opportunities. Developing Successful Sport Sponsorship Plans. Morgantown: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53-65

Sport Europe, (1996)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and sport. Sport Europe, 31, 39-40.

Varela, A.M. (2001).The journey of a great president. Olympic Review,
XXVII-39, 10-15.

Zweifel, F. (1997).The Olympic museum: the choice of movement.
Olympic Review,XXVI-16,63-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