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登方(2001)。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王景南、顏士凱(2007)。足球運動教練專業素養具備程度之研究。淡江體育,10期,94-105頁。王惠姿(譯)(2006)。0-8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臺北市:華騰。(R. Pica, 2004)。
江旺益(2004)。臺北縣、市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期,102-106頁。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
吳燕妮(2007)。跆拳道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吳璧如(2005)。教師效能感的縱貫性研究:以幼教職前教師為例。教師與心理研究,28卷3期,383-408頁。呂坤岳(2010)。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杜光玉、鍾國銘(2008)。幼兒體能師資專業化之探討。大專體育,97期,58-63頁。
李小龍、周榮暉(2004)。幼兒體能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26期,161-169頁。李安明(2004)。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E92-2413-H-134-00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系,新竹市。李淑惠、謝謨郁(2006)。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運動科學,5期,103-119頁。李新鄉、黃振恭(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期,1-30頁。
李健浩(1995)。我國啟智教育高職階段職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沈連魁(2004)。幼兒體能課程教學能力的培養。學校體育雙月刊,14卷1期,36-48頁。
沈連魁(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縣。沈詩閔(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林文郎(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1999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45-58頁。
林吉城(2008)。雲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衞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巿。
林志誠(2008)。臺北縣、市幼稚園園長對幼兒體能指導員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林志誠、羅旭壯(2008)。幼兒體能指導員專業能力滿意度量表編制之研究。幼兒體能年刊,3期,56-64頁。
林怜利(2002)。幼兒遊戲教學之剖析。大專體育,63期,30-38頁。林風南(1988)。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邱金松(1987)。兒童有學習體育的權利。國教之友,39卷3期,14-15頁。
施又誠(2004)。中日小學體育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與大阪市為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巿。柯政良(2003)。臺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認知與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洪潔萍、李麗晶(2011)。幼兒身體活動遊戲課程在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114期,26-32頁。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卷2期,27-37頁。
張世欣(2010)。國中體育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頁62。臺北市:東華。
張淑慧(2007)。影響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效能因素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張嘉珮(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張鳳菊、黃永寬 (2009)。幼兒體能課程規劃因素與教學流程。2009年國際體育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1-8頁。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推動幼稚園幼兒體能方案。2010年9月23日,資料引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 EDU_WEB/EDU_ MGT/ PHYSICAL/EDU7663001/sport/930204.doc
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許家豪(2010)。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B級證照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陳信全(2002)。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陳雪芳(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中市。陳律盛、侯銀華、王建畯(2006)。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5期,31-44頁。陳錦瑤(2001)。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訓練之研究:以台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教學表現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學報,21期,155-171頁。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教學氣氛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卷1期,11-24頁。曾沈連魁(2010)。幼兒體能教師參與教學研討團體對其有效教學表現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期,244-258頁。黃士怡(2011)。臺灣幼兒運動遊戲實施現況及推動策略。2011年第七屆亞洲幼兒體育研討會,70-74頁。
黃永寬(1999)。幼兒體能教學。大專體育,42期,38-45頁。
黃永寬(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體能教學之觀察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黃永寬(2007)。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慨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期,137-149頁。
黃永寬、黃永旺(2003)。幼兒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省思及推廣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2卷2期,48-52頁。黃愫芬(2010)。家庭環境因素對幼兒運動能力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卷3期,24-33頁。
黃儒傑(2002)。國小出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與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黃儒傑(2003)。國小出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卷1期,171-197頁。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臺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卷1期,85-106頁。黃儒傑(2010)。新手與資深幼稚園教師教學效能信念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卷2期,1-36頁。
馮益宏(2008)。學校創新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巿。
楊靜怡(2009)。學前教育機構園所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熊文宗(1996)。幼兒體育遊戲指導法。臺北市:五洲。
劉秀慧 (2006)。健康俱樂部私人教練之專業能力探討。大專體育,86期,122-126頁。劉佳鎮、陳正專、許又文(2009)。臺北縣國小教師對健體領域意涵認知與專業能力相關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卷2期,77-90頁。
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劉從國、陳冠旭(2001)。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期,97-105頁。
劉照金(1997)。我國運動教練指導人員證照制度之架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6卷4期,22-28頁。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蔡俊賢(2009)。同儕教學在體育課教學的運用。大專體育,105期,33-38頁。蕭秋棋(2009)。國中體育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體育學報,42卷2期,49-66頁。
賴淑娟(2010)。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鍾啟泉(2007)。〝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28卷6期,31-35頁。
簡正郎(2008)。屏東縣國小體育教師有效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系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藍雪華(2008)。競技體操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二、英文部分
Bouzher, A. (1988). Good beginn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9 (7), 42.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Graham, G., Holt, S. A., Hale, S. A., & Parker, M. (1987). Children Moving: A teacher’ s Guide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2 nd ed.). Palo Alto, CA: Mayfield.
Hanze, M., & Berger, R. (2007).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al effects,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 Experimental Study Compa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12th Grade Physics Class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7, 29-41.
Hickson, C. N. (2005). Teacher development: Enhanci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Dissertation AATNR08250. http://www.edu.tw/ED U 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sport/930204.doc
Postareff, Lindbom-Ylanne, & Nevgi (2007). The Effect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 557-571.
Lawler, P. (2003). Teacher as adult learners: A new perspective.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98,15-24.
Richard, B. (2006).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 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6 (8), 397-402.
Rowan, B., Chang, F. S., & Miller, R. J. (1997). Using research on employees’ performanc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0, 256-284.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Palo Alto, CA: Mayfield.
Vasiliadou, O. (2006).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quiries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