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7: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景妃
研究生(外文):Wu, Chinfei
論文名稱:以繪圖方式探究國小學童的體育概念與學業成績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Drawing
指導教授:周建智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Chou,Chienchin
口試委員:吳政崎教授林啟川教授
口試日期:2011-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運動遊戲體育概念繪圖學業
外文關鍵詞:sportsgamesconceptsdrawingsacadem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的體育概念與學業成績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對象取自臺北市永吉國小的二年級學童,實驗組學童16位與控制組學童15位,合計31位。實驗組施行為期六週,每週二次,每次40分鐘之「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控制組則實施原有體育活動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在教學實驗前、後皆施以體育概念繪圖測驗、並蒐集兩組學童兩次段考(評量)之國語、數學、英文的成績,所得資料採用成對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分析,其顯著水準定為α=.05。研究結果如下:
一、有無接受「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之學童,其體育概念得分皆為後測顯著高於前測, 體育概念皆有提升。
二、接受「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的實驗組學童,其體育概念後測顯著高於控制組。
三、有無接受「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的學童,其體育概念與學業成績並無相關情形。
總之,體育課中介入運動遊戲課程是可行的,體育教師若能用心規劃並施行「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將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體育概念。
關鍵詞:運動、遊戲、體育概念、繪圖、學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of sport games integrated into the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 Quasi-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ccomplish the above purposes. Two classes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participants for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aiwan. 16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sports games integrated into the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 others 15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irect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was six weeks, and two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per week were conducted for forty minutes on a class. All groups were examine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 drawing test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addition, assessments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English result were collected in the middle and the end of semester.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aired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t-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as follows:
1.Whether to accept the sports games into the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the children, their sports concept post-test score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the concept of sports both increased.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children, the concept of spor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ost-tes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th groups on sports-related concep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onclus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ports games intervention is feasible, i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ports games into the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will help to enhance students' sports concept.
Keywords: sports , games, sports concepts, drawings, academic


目 錄
原創聲明書.............................................................................................. ii
學位考試審定書.......................................................................................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謝誌......................................................................................................... vi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i
圖目錄......................................................................................................xi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遊戲課程的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體育概念的相關理論.................................................... 24
第三節 運動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 文獻總結......................................................................... 42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44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教學實驗設計.................................................................. 53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施測.............................................................. 5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5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論..........................................................................
第一節 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對學童「體育概念」之影響...................................................................... 60
第二節 接受「運動遊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之學童在「體育概念」與「學業成績」各變項前、後差異情形
.......................................................................................... 6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75
英文部分........................................................................................... 84
附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87
附錄二 專家效度邀請信函............................................................. 88
附錄三 體育概念繪圖評分表......................................................... 89










表 目 錄

表2-1-1 遊戲的古典理論........................................................... 14
表2-1-2 遊戲的現代理論........................................................... 16
表2-1-3 生長期分類表............................................................... 19
表2-2-1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階段............................................... 28
表2-2-2 布魯納表徵系統三階段............................................... 29
表3-1-1 實驗研究設計............................................................... 48
表3-3-1 研究對象表................................................................... 53
表3-4-1 運動遊戲課程簡案....................................................... 54
表3-5-1 體育概念繪圖測驗....................................................... 57
表 4-1-1 實驗組體育概念前後測之比較摘要表....................... 61
表4-1-2 控制組體育概念前後測之比較摘要表....................... 62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體育概念前測之比較摘要表........... 62
表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體育概念後測之比較摘要表........... 63
表4-2-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體育概念前測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摘要表................................................................... 67
表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體育概念後測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摘要表................................................................... 68
圖 目 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5
圖3-2-1 研究流程圖....................................................................... 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凡(1998)。因材施教。臺北市:遠流。
方進隆(2003)。學校體育的價值與使命。學校體育,76,3。
水心蓓(2003)。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53-272。
王天威(2004)。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明傑、陳玉鈴(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有限公司。
王健次(1980)。幼兒運動遊戲泛論。臺北:YMCA體育部。
王建臺(2006)。樂趣化幼兒體能活動與設計。幼兒運動遊戲,28-35。
王健次(1981)。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臺北市:歐語出版社。
王健次(1982)。幼兒體育遊戲。臺北:健行文化。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古博文、王宗進、陳俐蓉(2009)。樂活運動站的緣起與實施成效。學
校體育,19(1),4-9。
石恆星(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江文瑞(2005)。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探
討」。學校體育,15(5),116-119
江良規(1968)。體育原理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兵大衛(1984)。兒童遊戲教學的課程設計。亞洲體育季刊,7,1984。
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啟通、黃永寬(2009)。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原則與應用實例。
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67-78。
吳婷琴(2009)。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吳裕益(199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麗雲(2005)。遊戲課程對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189-210。
呂勝瑛(1994)。高智商兒童的七十年追蹤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1,5-37。
沈六(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
沈連魁(2002)。創意幼兒體能遊戲架的設計與製作。91年度體育學術
研討會專刊,154-161。
阮志聰(1989)。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277。
周宏室(2003)。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教師行為對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周國金(1989)。幼兒的體育遊戲教學。中華體育季刊,3(2)14-15。
周嘉琪(2004)。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156-161。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2006)。國小學童動作技能表現、運動技能概念與學習動機之關聯。大專體育學刊,8(1),47-58。
林風南(1979)。幼兒智能與運動能力之相關研究。亞洲體育季刊,2(3)
,201-205。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
林晉榮(2004)。從動作發展看幼兒運動遊戲設計。學校體育,14(1),49-58。
林晉榮、黃永寬、姚君妮(200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群性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23-29。
林清和(1975)。智能與基本運動能力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貴福(2000)。體適能評估與分析。國教世紀,192,23-30。
林勤昌(2004)。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萍(2009)。增能學習提升小學體育教學校能與教師幸福感。學校體育雙月刊111(19),2,25-26。
邱金松(1987)。兒童有學習體育的權力。國教之友,39(3),14-15。
邱慶瑞(2003)。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運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蘭(2009)。運動改造大腦(推薦序)。臺北:野人文化出版社。
胡永崇(1993)。動態性評量及其對特殊教育的啟示。初等教育研究,24-57。
孫淑華(2006)。幼兒遊戲對操作性動作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國語日報(2000)。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市:作者。
張秀蓉(1984)。「身體」兒童時期的運動構成一個人一生的身體。國民
體育季刊,13(3),49-57。
張威克(2009)。臺灣本土體育概念演進的系譜。運動文化研究,11,81-128。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臺北:東華書局。
張郁敏(2006)。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張粹文,林宇璇,蔡秀鳳,張新儀,吳浚名及NHIS工作小組(2006)。
臺灣地區幼兒及兒童靜態活動初探-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159。2008年12月14日,取自http:/enews.nhri.org.tw/enewes list new3.php?volume indx=159&enews dt=2006-07-20
張鳳儀(1998)。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芳菊(2008a)。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1,116-124。
許義雄(1992)。樂趣化體育教學。臺灣省體育學校雙月刊,2(1),4-5。
許義雄(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國立編譯館。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臺北市:合記出版社。
許錦春、林素娟(1992)。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大專體育,10,237-246
郭方鈞(2003)。身體活動對兒童學前認知表現的影響之事件關聯電位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志輝(2005)。幼兒期運動指導的基本問題。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28-32。
郭進財(2002)。學校體育的價值觀。教育部學校體育雙月刊,76-79。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洪葉出版社。
郭豐州、黃奕仁(2007)。大專體育教學中的情意系統。大專體育季刊,21(4),53-60。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臺北縣:木馬文化。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166-173。
陳欣茹(2009)。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2001)。適應體育。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Claudine Sherrill.,1997)
陳傳宗(2004)。規律運動與高三女生學業成績的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毓卿(2010)。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運動技能與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嘉弘(2005)。資訊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學習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掌慶維(1998)。合作學習對國小體育教學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2,106-133。
曾沈連魁(2009)。幼兒體能專家教師課程設計方法。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42-90。
黃世勛(1999)。幼兒園體育活動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永寬(1999)。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42,38-45。
黃永寬(2000)。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37-43。
黃永寬(2006)。幼兒運動遊戲教案。幼兒運動遊戲年刊創刊號。
黃光雄(1988)。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奕清、林琮智、高毓秀(2000):國小學童目標取向與中重度體能活動關係-性別、年級及種族之差異探討。體育學報,29,71-80。
黃慧菁(2005)。動作技能學習計畫介入對學齡前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與運動概念認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塗紫吟(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專體育,95,184-190。
楊宗文(1992)。談體育政策決定之理念。中華體育季刊,6(1),46-51。
楊淑雲(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廖燕燕(2006)。讓每個都喜歡上體育課淺談樂趣化體育教學。國教新知,53(1),10-13。
劉從國、陳冠旭(2001)。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97-105。
蔡志鵬(2003)。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與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盈修(1988)。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敏忠(1978)。論幼兒體育。國民體育季刊,6(6),2。
蔡禎雄(1998)。落實休閒運動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3),9-15。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臺北:五南書局。
盧素碧(1992)。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景文書局。
羅凱暘(2005)。體育課也能啟動孩子的創造力。學校體育,15(6),91, 121-125。
羅徵祥、周宏室(2000)。體育情意觀察評量電腦程式之研發。大專體育,49,54-63。
體育大辭典編定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C., & Windeatt, D. (1995). Inter personal skill sand goal sett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of art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aint Xavi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IRI/Skylight, 88.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State study proves physically
fit kids perform better academically.Retrieved April 27, 2006, from
http://www.cde.ca.gov/nr/ne/ yr02/yr02rel37.asp
Chen, A. & Ennis, C.D. (1996). Teaching value-laden curricula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338-354.
Dwyer, T., Sallis, J. F., Blizzard, L., Lazarus, R., & Dean, K. (2001).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3, 225-238.
England Department Of Health.(2004)At least five a week:A report from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London:Department of Health.
Foss, M. L., & Keteyian, S. J. (1998).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Fox’s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th ed., pp. 374-380). Boston: WCB McGraw-Hill.
Gallahue, D. L. (1996). Trans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Bedekamp&T.rosegrant(Eds.),Reaching Potentials: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pp.2).Washington D.C.:NAEYC.
Gallahue, D.L. & Ozmun J.C. (1995).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ce, adults.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allahue,D.L., &Ozmun,J,C.(1998).Understand motor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 Hill.
Gill,D.L.,Gross,J.B.,&Huddleston,S.(1983).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4, 1-14.
Gove & the Merriam -Webster Editorial Staff.(1986)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Springfield, MA:Merriam.
Griffin, L.,Chandler, T., & Sariscsany, M.(1993).What does fun mean
in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Nov/Dec, 63-66.
Hovell,M., Sallis, J., Hofstetter, R., Barrington, E., Hackley, M., Elder, J., Castro, F.,&Klibourne, K(1991).Identification of correlat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atin adults.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16(1), 23-26.
Kelder,Sh.,Perry,C.L.,Kleep,K.I.,&Lytle,C.C.(1994).Longitudin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physical activity,and food choice 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4,1124-1126.
Lieberman,J.N.(1977).Playfulness: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New York:Academic Press.
Lin, M. H., Shih, K. T., Chou, C. C., Wang, C. G., Wang, C. T., Wang, Y.
H., & Chen, C. L.,.(2004). The effect of ARCS teaching model on
physical fitness levels and fitness knowledge of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4 (Supplement), A92.
Luke,M.D.,&Sinclair,G.D.(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olescents’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1(1) ,31-46.
Marsh,H.W.,&Peart,N(1988).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gograms for girls:Effects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on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s.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0 ,390-407.
Mcauley, E, & Rudolph, D. L. (1995) . Physical activity,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 3 , 67-96.
Sharon, R. J (1997).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9, 113-125
Sharpe,Greaney,Lee,&Royce,2000
Simon, J., Dewitte, S., & Lens, W. (2003). “Don’t do it for me. Do it for yourself!” Stressing the personal relevance enhances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5(2), 145-160.
Tonjes,M.J.,&Zintz,M.V.(1992).Teaching reading thinking study skills in content classrooms.W.C.Brown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凱暘(2005)。體育課也能啟動孩子的創造力。學校體育,15(6),91, 121-125。
2. 蔡敏忠(1978)。論幼兒體育。國民體育季刊,6(6),2。
3.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4. 廖燕燕(2006)。讓每個都喜歡上體育課淺談樂趣化體育教學。國教新知,53(1),10-13。
5. 楊宗文(1992)。談體育政策決定之理念。中華體育季刊,6(1),46-51。
6. 塗紫吟(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專體育,95,184-190。
7. 黃奕清、林琮智、高毓秀(2000):國小學童目標取向與中重度體能活動關係-性別、年級及種族之差異探討。體育學報,29,71-80。
8. 黃永寬(2000)。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37-43。
9. 黃永寬(1999)。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42,38-45。
10. 曾沈連魁(2009)。幼兒體能專家教師課程設計方法。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42-90。
11. 掌慶維(1998)。合作學習對國小體育教學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2,106-133。
12.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166-173。
13. 郭豐州、黃奕仁(2007)。大專體育教學中的情意系統。大專體育季刊,21(4),53-60。
14.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洪葉出版社。
15. 郭進財(2002)。學校體育的價值觀。教育部學校體育雙月刊,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