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尹玫君,我國大學圖書館建築與設備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國86年。2.王克先,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民國82年。
3.王保進,1996,「統計套裝程式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松崗出版。
4.王宗斌,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民國88年。
5.王宗媛,醫院志工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嘉義基督教醫院志工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90年。6.王政彥,當前歐盟推展e學習的工作重點及其對我國資訊終身教育的啟示,成人教育,74,2-13,民國92年。7.王振源,兩岸軟體開發人員創造力影響因素比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民國90年。
8.王文彥,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9.王舒可,企業實施網路化訓練之關鍵成功因素,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0.王文雯,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11.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
12.王明傑,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91年。
13.王明傑、陳玉玲 譯,Robert E. Slavin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6th ed.),臺北市:學富,民國91年。
14.伍振鷟,德育原理,臺北: 五南圖書,民國86年。
15.江玥蘋,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16.朱章銘,企業採用遠距教育訓練的影響因素與現況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17.朱敬先,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中生動機信念與創新支持對創新行為和創意表現之影響,民國90年。
18.杜紹萍,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9.邱宏益,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20.李明杉,國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民國87年。21.李飛龍,2000-2006年台灣地區有關數位學習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民國96年。22.李業成,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89年。
23.李德竹,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民國89年。
24.李麗香,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民國93年。
25.李宗倫,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民國92年。
26.李詠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民國87年。
27.李詠吟等合著,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民國90年。
28.李基常,高級職業學校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民國89年。29.余采芳,在線上學習情境中-個人因素與學習動機對學習績效及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長榮大學,民國93年。
30.余民寧,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民國87年。
31.余嬪,學校休閒教育與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建構,青少年休閒生活教育研討會,民國88年。
32.吳婉如,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33.吳明待,網路學習環境的使用者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民國91年。
34.吳家興,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各階段關鍵因素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35.吳碧如,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36.吳俊陽,高中職學生數位落差與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國97年。
37.吳美美,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自學式網路資源知識庫,教學科技與媒體41,P32-P42,民國97年。38.吳欣蓉,2010數位學習科技趨勢分析,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民國99年。
39.吳明隆,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臺北: 松崗,民國88年。
40.吳瑞泰,人力資源管理,管的有理 企業核心競爭力升、升、升!,R.A.D.A.R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人資專欄/人資次文章,引自http://www.gss.com.tw/hr/hr_theme.htm,民國92年。
41.何英奇,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教學,臺北: 心理出版社,民國90年。
42.何文斌,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民國89年。
43.巫靜宜,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P21-P22,民國88年。
44.岳修平,數位學習的教學型式與學習平臺,民國93年。From 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30810/prof/prof_1.asp
45.沈俊毅,電信員工對數位學習接受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96年。
46.林美智,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民國89年。
47.林義男,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與學習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民國74年。48.林清財,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民國75年。
49.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遠流,民國78年。
50.林奕如,訓練成效之評估及影響訓練成效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民國89年。
51.林麗惠,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52.林寶山,教學論: 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
53.林榮斌,影響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國90 年。
54.林盈伶,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P27-P31,民國95年。
55.林菁,我國立法委員單一選舉區劃分之研究 -臺北市個案分析,銘傳大學,民國95年。
56.林奇賢,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第 58 期,民國87年。57.林奇賢,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第 67 期,民國87年。58.林國平、盧冠兆,『博物館自導式數位學習系統成功模式之研究:以故宮e學園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1(4),P91-P114,民國96年。59.周希烱,學習動機、人格特質與學習滿意間關係之研究---以私立大學商管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為例,淡江大學,民國91年。60.洪榮昭,E-learning 的發展與運用,2005年2月,臺灣教育,P2-P10,民國94年。61.易正明、陳淑卿,應用SPSS於統計學。台中:瑞合堂,民國96年。
62.郭汶川,員警人員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研究,中央員警大學碩士論文,民國78年。63.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民國86年。
64.郭麗玲,民國82-87 年特殊敎育圖書論文摘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敎育中心,民國88年。
65.郭翼謙,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關係品質、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8年。
66.胡金枝,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7.施富川,網路教學同步教室的教學模式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民國93年。
68.馬健能,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2年。69.馬芳婷,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70.高廣孚,教學原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7年。
71.康家馨,「心智圖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計畫書,P34-P35,民國99年。72.陳李綢,學術經驗與認知策略訓練對大學生後設認知與智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民國80年。73.陳佳賢,『遠距訓練在企業運用可行性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論文,民國90年。
74.陳容芯,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民國89年。
75.陳年興,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及經營。圖書館與資訊科學,29(1),P05-P14,民國92年。76.陳年興、楊錦潭,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博碩出版,民國95年。
77.陳碩琳,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78.陳淑玲,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內外在動機、學習任務價值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5年。79.陳緯,數位學習環境增加社會臨場感對於自我調整能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管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8年。80.陳楠,以個人背景探討員工之樂觀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81.陳錚中,員工知識交流行為與內外在動機間關係之研究:自我決定理論觀點,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8年。82.陳育民,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83.陳永發,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民國84年。
84.陳盈儒,台灣地區電子產業導入行動化決策因素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所,民國92年。
85.陳威助,台灣地區資訊教育與數位落差問題探討。資訊社會研究,13,P193-P228,民國96年。86.陳靖治,台灣省辦理高級補校辦理第二專長教育自評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民國87年。
87.陳國恩,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教所碩士論文,1997。
88.程之碩,從體驗經濟之觀點探討線上氛圍與互動性設計對體驗元素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一以線上學習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89.程炳林,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90.徐銘宏,創造力環境特質與學習型策略關係之質化比較研究-實質選擇權觀點及其應用,國立中央大學,民國88年。
91.游寶達、劉明宗,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民國91年。92.徐自強,企業組織競爭力評量,品質月刊2007.7, pp.9-15,民國96年。93.許良仲,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94.教育部,教育部數位學習白皮書(2012-2016),民國100年。
95.張靜嚳,建構與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民國85年。
96.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北市:東華,民國78年。
97.張春興,有關Q-超誠實子模的研究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89年。
98.張蕊苓,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P33-P60,民國88年。99.張永福,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7年。100.張芝萱,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民國84年。101.張臺隆,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民國93年。
102.曹世亮,『電子學習(E-Learning)發展現況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4(5),P32-P39頁,民國90年。
103.曹健仲、張世聰、陳文成,中原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5,P322-P333,民國96年。104.莊家銘,大學生於數位學習情境中個人因素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以玄奘大學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7年。105.黃玉湘,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國90年。106.黃金山,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107.黃貝玲,從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9,12-23,民國90年。108.黃芳川,數位學習網之構建與經營,主計月刊623期,民國96年。
109.黃秀鳳,企業導入E-Learning的成功關鍵因素之探討以科技框架模式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110.黃明玉,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11.黃曉婷,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民國88年。
112.黃世雄,GOPHER上電子參考書之整合,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民國85年。
113.塗孟琦,大學校院舞蹈系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民國97年。114.楊淑芳,企業導入E-Learning進行教育訓練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15.馮丹白,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民國91年。
116.溫嘉榮,電腦輔助教學教材軟體編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國71年。
117.溫世頌,教育心理學,三民出版,民國96年。
118.許繼德,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民國91年。
119.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P62-P77,民國97年。120.許富淑,大專學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民國99年。
121.曾小玲,企業推動E-Learning模式之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22.經濟部工業局,國內外數位學習產業現狀與產值調查分析報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民國99年。
123.鄒景平,『線上訓練企業培訓新趨勢』,中衛簡訓,第135期,P23-P26,民國97年。
124.鄒景平 (2003),eLearning 心法第126 講:讓blog為我們加值,取自http://elearning.uline.net/guestbook/dir_show.asp?file=950&mana=0&page=1&area=1
125.嵇佩珍,企業導入電子化學習階段模式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26.鄭鈺如,消費者選擇數位學習之價值認知結構,國立成功大學,民國95年。
127.鄭田,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民國83年。
128.鄭玉杏,運用合作學習於高職學生專題製作課程之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6年。129.趙惠文,團隊建立訓練成效餐評估,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民國91年。130.劉又瑄,大學會計系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國96年。
131.劉明宗,台灣地區行動網際網路服務之可用性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民國91年。
132.劉展穀,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系統問題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民國99年。
133.廖志昇,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民國92年。134.廖培瑜,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民國90年。
135.廖肇弘,「建置有效的線上學習系統」,管理雜誌,第321期,P112-P115,民國90年。136.劉淑娟,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民國87年。137.齊思賢 譯,Lester C. Thurow著,知識經濟時代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臺北:時報出版,民國89年。
138.蔣姿儀,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139.蔡明砡,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長青學苑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80年。
140.蔡瑞敏,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141.蕭安成,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42.鍾幼玩,通例課程方案對智慧障礙學生職業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143.賴苑玲,如何將Big Six 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季刊,48,P25-P38,民國90年。144.藍月蓮,一個數位教學架構的模式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45.魏麗敏,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台北:五南,民國85年。146.顏春煌,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臺北市︰金禾資訊,民國95年。
147.謝佩璘,建構知識的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民國90年。
148.謝惠卿,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民國91年。
149.韓春屏,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民國89年。
150.欒斌、陳苡任、羅凱楊,電子商務,滄海出版,民國96年。
英文部分
1.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Amabile, T. M. (1989).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cales: 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 231-253.
3.Amabile, T.M., Hill, K.G., Hennessey, B.A., and Tighe, E.M. (1994). The work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4.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 Westview.
5.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6.Amabile, T. M. (2003). Motivation in Software Communities: Work Environment Supports.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05, from http://opensource.mit.edu/papers/preso-amabile.pdf
7.Applegate, L. M. (1999). Coporate information systems mangement. Boston: Irwin.
8.Betz,E. L., Klingensmith, J. E. & Mene, J. W.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ldance, 3, 110-118.
9.Binner, P. M. ; Dean , R. S. & Millinger, A. E.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4, 232-238.
10.Brief, Arthur P. & Aldag, Ramon J. (1977). “The Intrinsic Extrinsic Dichotomy ---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pp.496-500.
11.Brinkerhoff, R. O.(1988). Achieving results from trai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12.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2003).“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 1 41-50.
13.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4(3), 41-43.
14.Casey, J. (1997). Early literacy: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 Englewood, CO:Libraries Unlimited.
15.Chute, Al. G., Thompson, M. M., & Hancock, B. W. (1999). The McGraw-Hill handbook of distance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
16.Close, R. C., Humphreys, J. R & Ruttenbum, B. W. (2000). “e-Learning & knowledge technology”,New York:SunTrust Equitable Securities.
17.Conti, Regina & Amabile, Teresa M.(1995),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reative activity: Effects of creative task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al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kketin, 21:1107-
18.Cooper, J. D. (1993). Literacy:Helping children construct meaning.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19.Deci, E. L. and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Plenum Press, New York.
20.Deci, E.L. and Ryan, R.M. (2000). 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21.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22.Domer, D. E.,Carswell, J. W., & Sprec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 texture and Urban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2600).
23.Eisenberg,M.B.& Berkowitz,R.E. (1990). Infoemation problem-solving: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
24.Hendary, A. M. (1983). Measuring adult student satisfaction a model. Canadian Vocational Journal, 19(1), 47-50.
25.Hill, W. C. (1981).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dvanced studies: A research to date summa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505).
26.Jarvenpaa, S. L., Tractinsky, N., & Vitale, M. (2000).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1), 45-71.
27.Josephina, S. (1959). A study of attitude in the elementary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 56-60.
28.Judeu, V.M.,& Valeanu,E.M. (2008). E-Learning using the basic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in the organizational Growth. Proceedings of ICCCC 2008,3,349-352.
29.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384-434.
30.Kirk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3(11): 3-9.
31.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ing, implementation, andcontrol(9th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
32.Lepper, M. R., Greene, D., and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and extrinsic rewards: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 129-137.
33.Malin, J. T., Bray, J. H., Dougherty, T. w. & Skinner, W. K. (1980).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adult men and women attendincolleg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3(2), 115-130.
34.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 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 563.
35.Masie, E. (2000). The road to an E-Learning strategy planning for future of Learning. Retrieved November 4,2005,from http://trends.masie.com/archives/2000/07/index.html.
36.Martin, C. L. (1988),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37.McClure, J.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5.
38.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In M. R. Jones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11-142.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39.Morstain, B. R., & Smart, J. C. (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24(2).
40.Piccoli, G., Ahmad, R., and Ives, B. (2001). "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 pp. 401-426.
41.Pintrich, P. R. (1987).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 Washington,DC.
42.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m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p33–p40.
43.Pintrich, P. R. & Schunk, D. (2001).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n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44.Ryan, S. (2001). Is online learning right for you?,American Agent & Broker, 73(6), p54-58.
45.Ruttenbar, B. W. & Spickler, G. C. (2000). E-Learning – The Engin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Morgan Keegan & Co.,eLearning Industry Report.
46.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McGraw-Hill Press.
47.Simpson, J. A. & Weiner E.S.C. Edward,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 Oxford, P.1026.
48.Skaalvik, E.M. (1990). Gender differences in general academic Self-esteem an dinsuccess expectations on defined academic probl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3),593-598.
49.Sternberg, R.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0.Teo, T. S. H.; Ang, J. S. K.,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the alignment of IS plans with business pl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9, 19,(2), 173-185.
51.Thong, J. Y. L., Yap, C.-S., & Raman, K. S. (1996). Top management support, external expert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7(2), 248-267.
52.Tittle, C. K. & Denker, E. R. (1977). Re-entry women: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educational process, career choice and interest measure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
53.Tough, A. (1978). The major learning efforts : Recent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54.Tough, A. (1982). 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33251 ).
55.Urdan, T. A. and C.C. Weggen (2000). Corporate 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 + Co.
56.Visser, L., Plomp, T., Amirault, R. J., & Kuiper, W., (2002). “Motivating Students at Adistance: The Case of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Educatioan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50(2), pp.94-110.
57.Vroom, V. H. (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elleyand Son.
58.Wigifield, A. (1984). Relationship between ability perceptions,other achievement-related beliefs,and school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LA.
網站部分
1.ASTD.(2003).Retrieved November 5,2005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
2.Cisco E-Learning,http://www.cisco.com/warp/public/10/wwtraining/eLearning/educate/
3.中央大學陳國棟:我國數位學習發展願景與策略,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6A611424-7294-47CA-986D-A3AB9CFD79DC.htm
4.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846
5.國立中山大學,http://cu.nsysu.edu.tw/
6.Kevin Kruse (2005). "E-Learning Guru.com", Retrieved November 5, from http://www.E-Learningguru.com/gloss.htm#E.
7.美國鳳凰城大學(2010)
http://www.phoenix.edu/partners/careerbuilder/articles/2011/01/the-effects-of-technology-Based-education-on-success-in-the-workplace.html
8.TheMasieCenter的ElliottMasie,http://Learningwiki.editme.com/
9.YLMF OS風林木雨系統,http://www.Ylm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