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連溫(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王文科主編(1994)。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玉齡譯(1996)。Jean-Luc Chalumeau(1995)原著。藝術解讀
(Interprétation d'Art)。台北:遠流。
王炳文、張金言譯(1995)。赫伯特.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 H.)
(1981)原著。現象學運動(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北
京:商務。
王慶節、陳嘉映譯(1993)。海德格爾(Heidegger, M.)(1927)原著。存
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台北:桂冠。
朱文海(2005)。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意向看其美學表現:從空間知覺
到藝術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新竹。
朱文夔(2004)。從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與完形主義」談運動中的時空經驗。台灣省學校體育,14(3),136。
江智惠、陳怡如合譯(1998)。Paul Brand&Philip Yancey(1993)原
著。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Pain:The Gift Nobody Wants)。台北:
智庫。
吳懷宣(2007)。體現創意:從存有美學觀點探討藝術教育的原創意義。高
雄:復文。
李維倫譯(2004)。羅伯.索科羅斯基(Sokolowski, R.)(2000)原著。
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心靈工坊。
李肇富(2003)。父母教養身心障礙子女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以聽覺障礙
兒童父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
所,嘉義。
林忠磽(2007)。中國風內衣本質的探討與設計 ~以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北。
林美宏主編(1998)。生活美勞DIY-木玩篇。台北:三采文化。
林寶貴(2008)。聽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姜志輝譯(2001)。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45)
原著。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北京:商務
印書館。
姜美如(2004)。現象學方法在設計程序中創新思維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彰化。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洪漢鼎譯(1999)。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1960)原著。真理與
方法(Truth and Method)。台北:時報文化。
倪梁康(2000)。面對實事本身。北京:東方。
倪梁康譯(1986)。胡塞爾(Husserl)(1907)原著。現象學的觀念。上
海:譯文。
夏婉雲(2006)。台灣童詩時空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夏敏(2005)。聽障學生美術個性化教學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
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南昌。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24。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90-115。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99。張惠雯(1999)。在生活科技教育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6,74-81。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啟聰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聽覺障礙類課程綱要。台北:
作者。
郭武雄(1990)。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收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
研習會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專集(頁52-86)。台中:編
者。
陳在紳(2009)。以Merleau-Ponty身體現象學反思現象學觀點課程理論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研究所,台北。
陳尚霖(1993)。聽覺障礙兒童畫人測驗之修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郁璽(2007)。聽覺障礙學童心智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彰化。
陳曉屏(2003)。可用電極數目及位置對於人工耳蝸兒童中文聲調辨識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殊教育研究
所,台北。
傅偉勳(2004)。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彭子睿(2002)。從一般知覺到審美知覺—一個現象學的進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新竹。
曾霄容(1971)。時空論。台北:青文。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黃怡璋(2000)。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柏翰(2002)。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新竹。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劉冠漢(2008)。真實/潛在身體-以捷運忠孝復興站與商務旅館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
劉國英(2003)。視見之瘋狂–梅洛龐蒂哲學中畫家作為現象學家。收於中國
美術學院主編。視覺的思想:現象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
37)。北京:編者。
劉畹芳(2002)。「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嘉義。
蔣年豐(1988)。體現與物化:從梅洛龐蒂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中國文化會刊,105,52-73。
蔡錦珠(2002)。PDS基因造成非症候群聽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台中。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
關永中(1997)。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
龔卓軍編(1997)。臺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台北:梅洛龐蒂讀書
會。
英文部分
Bell, C. (1914). Art. London: Chatto&Windus.
Creswell, J. W. (199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Crowther, P. (1993). Art and embodiment:From aesthetics
to self-conscious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ornan, D., Hickson, L., Murdoch, B., & Houston, T. (2007). Outcomes of an auditory-verbal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a
matched group of children with normal hearing. The Volta
Review, 107(1), 37-54.
Hogan, S., Stokes, J., & White, C. (2008). An evaluation
of auditory verbal therapy using the rate of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n outcome measure. 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10(3), 143-167.
Lam, K. (2007). Media, memory, and moral transcendence:
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USA.
Merleau-Ponty, M. (1962). The phenomonology of
perception. (C. Smith Trans.). London: Routledge.
Merleau-Ponty, M., Edie, J. M. (1964a).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 And other essays o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of art, history, and politics.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 (1964b). Sense and non -Sense. (H. L.
Dreyfus & P. A. Dreyfus Trans.).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 (1964c). Signs. (R. C. McCleary
Trans.).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 (1983).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A.
L. Fisher Trans.). Pittsburgh, PA: Duguesne University
Press.
Myklebust, H. R. (1954). Auditor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manua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Schwab, J. J. (1969).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 1.
Smith, N. H. (1983). Art criticism and reading:
Theoretic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Georgia,
USA.
Takahashi, S. (1995). Aesthetic properties of pictorial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4), 671-683.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lis, G. (1991).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Life -world
perceptions. In E. Short (Ed.), 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 (pp. 173-18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Yoshinaga-Itano, C., Sedey, A.L., Coulter, D. K., & Mehl,
A. L. (1998). Language of early- and later-identified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Pediatrics, 102(5), 1161-
1171.
網路資料
Duku, K. F.(2009). Art for All: Teaching Art to the
Hearing Impaired Child.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0, from
http://www.Learning-Journal.com.
潘元石(2006)。聽覺障礙兒童的美術教育。檢索日期:2010.10.23。取自http://www.caef.com.tw/product_51.aspx
吳若慈(2006)。「身體」與「意識」概念在梅洛龐蒂「肉身主體」所獲得新
的意義視野。檢索日期:2011.01.05。取自
http://www.phenom.nccu.edu.tw/2008414.doc
吳柳儀(2006)。教師創意教學之剖析。檢索日期:2011.07.25。取自http://www0.nttu.edu.tw/secenter/93secenter/test/test0301-
23pdf/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