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文建會編(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建會編(2001)。《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編(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古特 (Grout, Catherine),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裏的藝術創作 。臺北市:遠流。
艾根 (Egan, John, 1952- )著,李永展譯(2005)。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 。臺 北市:五南。
吉姆‧迪爾斯(Jim Diers)著,黃光廷,黃舒楣譯(2009)。社區力量 : 西雅圖 的社區營造實踐。台北市:洪葉文化發行。
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遠流。
李天賞主編(2005)。台灣的社區與組織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Taiwan。臺北市:揚智文化。
法蘭克福-納區密爾斯 (Frankfort-Nachmias, Chava) 著潘明宏, 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Chava 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吳英明等編(2007)。OPEN:高雄人.夢想.城市空間:高雄市社區規劃師全記錄. 96年 The citizen dreams of Kaohsiung future。高雄市:高市人發局。
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臺北市:詹氏。
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臺中市:臺灣社工教育學會發行,松慧出版。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1983)。社區發展在歐美。台北:國立編譯館。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黃大洲(1979)。鄉村建設文集。臺北市:環球。黃定國,彭光輝,彭瑞玟,吳勝洪(2001)。社區規劃師養成及工作手冊。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臺北市: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 : 台灣文化政策初探。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蔡智豪(1998)。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臺北市:中國農村發展規劃學會。
楊蓮福(2002)。圖說臺灣歷史。臺北縣:博揚文化出版。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臺北市:藝術家。
劉阿榮(2007)。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臺北市:揚智文化
賴昭志(2005)。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期刊
王世慶 (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思與言》。第29期。頁7-64。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一期。頁87-141。吳窈芬,吳明隆(2008)。高雄市成人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與公民素養關係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五期。頁73~103。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頁21-55。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第三十期。頁131-148。范淑敏、周志龍(2008)。台灣的地方發展策略:治理與網絡化。都市與計劃。第35卷第2期。頁99-122。林萬億(2007)。論徐震教授對台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7期。頁1-32。洪秋芬 (1991)。〈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第29期。頁115-153。洪秋芬(1992)。〈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1 期。頁39-475。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22-31。徐震(1977)。〈社區一詞的用法即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6期。頁7-14。陳啟清(2003)。公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結構意義-以公民、國家、國家與公民的三個面向討論。實踐通識論叢。第一期。頁154~183。許淑娟(2003)。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環境與世界。第八期。頁25-54。莫藜藜(2004)。張鴻鈞先生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期。頁42-51。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工學刊。第19期。頁87-132。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五卷 第四期。頁313-338。蘇偉業(2009)。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第三十期。頁105-130。簡輝勝(2009)。從歐美社區自主審視我國社區發展。東海大學
英文文獻
Bhuiyan, S. H., & Evers, H-S. (2005). Soci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ories and concepts. (Working Paper). Bangladesg: 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 University of Bonn.
Gamble, D. N., & Hoff, M. D. (2005).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M.Weil (Ed.), The handbook of community practice (pp. 169-188). London:
SAGE.Giddens, A. (2000).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lchrist, A. (2004). The well-connected community: A networking approach to communitydevelopment. Bristol: Polity Press.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SAGE.
Hamstead, M. P., & Quinn, M. S. (2005).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ocalEnvironment, 10(2), 141-158.
Home Office (2004). Firm foundations: The government’s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London: Civil Renewal Unit, Home Office.
Kavanaugh, A. L., Reese, D. D., Carroll, J.M., & Rosson, M. B. (2005). Weak ties in networked communiti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1, 119-113.
Kay, A. (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Development Journal, 41(2), 160-173.
Mattessich, P., & Monsey, B.(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 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Minnesota: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Mel, E., & Jenny, O. (2007). Social capi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 a community under threat. Local Environment, 12(1), 17-30.
Peat, K. (2007). The ideal of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In. C. J. Clay, M. Madden, & L. Potts (Eds.), Towards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People and place (pp.97-110).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Rubin, H. J., & Rubin, I. S. (2008).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4thed.).Pearson: Boston.
Sinder, L. (1969). Concept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inda Press.
Taylor, M., Barr, A., & West, A. (2000). Signposts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EC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lcock, M. (2001). The place of social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outcom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2(1), 11-17.
網路文獻
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c1.htm
http://vsch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52
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96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