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2:2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沈育琳
研究生(外文):
Yu-lin Shen
論文名稱:
古風、古街、古早情-臺南鎮轅境文化祭節慶民俗內涵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
Antiquity, Ancient street, and Old Days Feelings:A Study of Tainan Zheng Yuan Area Folk Culture Festival
指導教授:
王瀞苡
指導教授(外文):
Ching-Yi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文化祭
、
宗教文化
、
民俗
外文關鍵詞:
Religious Culture
、
Cultural Festival
、
folklor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345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臺灣民間信仰文化豐富,在廟宇傳統節慶活動中,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與地方的結合、人與神明的情感交融,使宗教文化更形豐富。近年來,各地廟宇為提升廟會文化的品質,紛紛推出以「文化祭」為號召的民俗活動,針對當地民俗文化特色做主題性的規畫,以此來提昇整個廟會民俗活動的品質與內涵,並展現自身廟宇的獨特性。
「一府、二鹿、三艋舺」,府城不僅是臺灣早期首府的所在地,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因此造就了活絡的廟會民俗活動。位於臺南市總爺古街上的鎮轅境頂土地公廟,於2001年開始辦理「鎮轅境文化祭」,以總爺古街上的頂土地公廟為中心,辨理一系列古街民俗文化活動。本研究即是以「鎮轅境文化祭」為探討主題,運用田野調查、參與觀察法與相關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府城鎮轅境文化祭中節慶民俗特色之紀錄與探討,進而理解透過文化祭所展現出之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以及傳統民俗文化再生的內涵與意義。經本研究發現「鎮轅境文化祭」中有著其廟會活動優質化、社區整體營造化、民俗文化之傳習這三大特色的存在,以不失傳統節慶民俗文化的本質,創新理念的新做法,將節慶民俗文化的內涵以「鎮轅境文化祭」的方式呈現。
The folk religious culture in Taiwan is rich and complex. In recent years, many temples hold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ligious carnival.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majors in ”Zhen YuanJing Cultural Festival” . Using the approachesof field researc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relevant documentary analysis, this study record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en YuanJing Cultural Festival”, explored the festival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spirit and interior meanings of traditional folklore culture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9
第六節 各章節內容概述.......................................................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12
第一節 節慶.................................................................12
第二節 民俗的概念...........................................................16
第三節 祭祀圈與土地公信仰...................................................19
第四節 廟會文化.............................................................23
第三章 臺南鎮轅境頂土地公廟信仰之現況.......................................28
第一節 總爺古街地理位置與環境...............................................28
第二節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沿革.................................................33
第三節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神祇介紹..............................................38
第四節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宗教組織..............................................41
第五節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宗教祭典.............................................44
第四章 臺南鎮轅境文化祭之歷程...............................................46
第一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緣起....................................................46
第二節 鎮轅境文化祭歷屆民俗活動內容..........................................50
第三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古早味..................................................78
第四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古風呈禮................................................94
第五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古街巡禮...............................................104
第六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遶境會香..............................................106
第五章 鎮轅境文化祭節慶民俗文化之內涵......................................111
第一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傳統與創新.............................................111
第二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節慶民俗文化內涵.......................................117
第三節 鎮轅境文化祭中產生之現象.............................................127
第四節 鎮轅境文化祭之省思...................................................129
第六章 結論................................................................130
参考文獻....................................................................133
附錄 140
附錄一本研究参與活動暨田野訪查時間表........................................140
附錄二鎮轅境文化祭相關報導一................................................142
附錄三鎮轅境文化祭相關報導二................................................143
附錄四丙戌科鎮轅境文化祭古風呈禮卡..........................................144
附錄五鎮轅境頂土地公廟轄境路關圖............................................145
一、專書
Danny L.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arris M. Cooper著,高美英譯(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山根勇藏(1988),《台灣民俗風物雜記》,臺北:武陵出版社。
王兆祥、劉文智(1998),《中國古代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王見川、李世偉(1999),《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浩一 (2002),《台南舊城魅力之旅上輯》,臺南:臺南市政府發行。
王健旺(2003),《台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乙芳(2010),《台灣的祭祀文化與節慶禮俗》,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呂明穎(1995),《台灣的祭典風俗》,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綿山(2004),《中國民俗大系˙台灣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李豐楙(2003),〈滿載文化關懷的社廟之旅〉《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李豐楙(2004),《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豐楙等撰(2006),《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 : 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林茂賢總編(2010),《臺灣民俗采風》,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管理總籌備處。
林美容(1993),〈臺灣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慶弧(2010),《台灣民俗與文化》,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周星主編(2008),《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陶立璠(2003),《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
袁方(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丙丁(1959),《臺南市稿卷一地理志疆域篇》,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范勝雄(2000),《府城的節令與民俗》,臺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陳昭瑛(1999),《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
陳柏州、黃丁盛(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秀琍(2007),《舊城風華-赤崁文化園區、鎮北坊文化園區》,臺南:臺南市政府發行。
陳兆虎等編(2008),《台灣2008民俗大展》,宜蘭: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
陳炳輝(2009),《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勝彥等編(1994),《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典權(1959),《臺南市志稿卷七革命志》,臺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
黃文博(1989),《台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丁盛(2002),《台灣節慶》,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丁盛(2003),《台灣的節慶》,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游醒民(1979),《台南市志卷二人民志禮俗篇》,臺南:臺南市政府。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2008),《台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台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相煇、吳永猛(2001),《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蔡玉仙等(2007),《府城方志》,臺南:臺南市政府發行。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增田福太郎,江燦騰(2005),《台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鄭志明(1990),《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
劉還月(1986),《台灣民俗誌》。臺北:洛城出版社。
劉還月(1991),《台灣的歲節祭祀》。臺北:自立晚報設文化出版部。
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臺北:臺原出版社。
劉還月(2000),《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鐘華操(1988),《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宗榮(2003),《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謝宗榮(2006),《台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國雄等編著(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濟陽文史工作室(2001),《總爺古街古早情》,臺南:鎮轅境頂土地公廟管理委員會。
濟陽文史工作室(2006),《鎮轅境文化祭》,臺南:鎮轅境頂土地公廟管理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
王志宇(2006),〈廟會活動與地方社會-以臺灣苑裡慈和宮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239-262。
江韶瑩(1999),〈台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錄作業系統研究〉《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李豐楙(1992),〈廟宇、廟會與休閒習俗-兼及道教廟、道士的信仰習俗〉《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頁62-96 。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頁116-154。
李豐楙、謝宗榮(1999),〈臺灣信仰習俗概說〉《歷史文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李豐楙(2000),〈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頁135-172。
李豐楙(2001),〈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臺南西港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129,頁1-42。
李豐楙(2007),〈既是人傑,也是神靈--民俗祭典在現代臺灣的意義〉《新活水》10,頁34-43。
李秀娥(1999),〈東港陣頭迎王繞境除崇祈安〉《歷史月刊》132,頁10-17。
李秀娥(2003),〈從社會變遷看臺灣藝陣發展〉《傳統藝術》30,頁8-12。
李秀娥(2007),〈新廟會文化的美好饗宴--臺北保安宮保生文化祭〉《新活水》10,頁72-75。
李世偉(2003),〈廟會文化展新機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傳統藝術》30,頁42-44。
李慶恭(2004),〈多采多姿的廟會文化〉《臺灣月刊》253,頁12-16 。
岡田謙(1938),〈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圈〉《民族學研究》4(1):頁1-22。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1960),〈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圈〉《台北文物》,頁14-29。
范勝雄(2000),〈廟會活動優資化〉《臺南市文化資產》2,頁4-5。
范純武(2010),〈戰後以來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視域及其問題〉《民俗與文化信仰組織專刊》,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振民(1975),〈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頁191-208
陳宏田(1999),〈廟會文化新典範-以台南市大銃街仁和宮戊寅科醮碘為例〉《台南文化》47(新),頁64-79。
陳其南等(2003),〈廟會活動中的社區總體營造〉《傳統藝術》35,頁56-61。
陳郁秀(2003),〈期待現代生命景觀的藝陣〉《傳統藝術》30,頁5-6。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56-190。
許嘉明(1975),〈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頁56-98。
梅慧玉(1994),〈「交陪境」與禮數以臺南市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俗研究所,頁146-177。
黃美英(1985),〈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戲曲與陣頭遊藝〉《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民族學會,頁25-43。
黃慧敏(2004),〈臺灣藝術鏘鏘滾--臺北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將民俗廟會提升為藝術盛會〉《新聞大舞台》12,頁50-51。
楊貞霞(2007),〈府城大熱鬧--淺談臺南廟會〉《王城氣度》21,頁14-21。
謝宗榮(2008),〈心神氣力相合--從祭祀活動看臺灣民俗信仰中的競賽活動〉《心鏡宗教季刊》16,頁29-33。
謝宗榮(2008),〈臺灣廟會祭典中的宗教奉獻〉《心鏡宗教季刊》17,頁22-25。
三、學士論文
沈明田(2004),《台灣民俗節慶活動之紀實攝影的研究與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碩士論文。
林明璋(2008),《近代都市街道規劃對台南府城總爺街區空間開發的衝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邱瀅儒(2003),《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楊珊(2008),《六房媽過爐民俗之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德揚(2009),《寺廟儀式之研究-以北投慈后宮為例》,臺北:私立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學系碩士論文。
陳聰信(2005),《台南市轄境內土地名尋源》,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漢章(2007),《澎湖元宵民俗節慶活動-龜祭文化圖騰意涵與文化觀光的應用》,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如(2010),《台灣民俗藝陣發展之研究─以西港刈香為例》,臺南:私立長榮大學運動休閒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黃麗華(2005),《台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舞蹈教育組碩士論文。
楊宗佑(2009),《台南市安南區保生大帝聯庄祭祀組織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蓉(2005),《台灣節慶活動的發展與反思》,宜蘭: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戴文鋒(1999),《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文化資產綜合查詢網,上網日期:2011年3月13日。檢自: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ultureAssetsAction.do?method=doEnterTotal&menuId=310&siteId=10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1),台灣節慶之美,上網日期:2011年3月13日。檢自:http://ttf.ncfta.gov.tw/zh-tw/Season/Content.aspx。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2011),保生大帝文化祭,上網日期:2011年6月26日。檢自:http://www.b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2006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上網日期:2011年6月26日。檢自:http://www.culture.ntpc.gov.tw/_file/2963/SG/38149/D.html。
新港奉天宮(2011),開台媽祖文化祭,上網日期:2011年6月26日。檢自:http://www.hsinkangmazu.org.tw/festival.asp?c_id=7。
內門南海紫竹寺(2011),觀音佛祖文化祭,上網日期:2011年6月26日。檢自:http://www.nmnhtemple.org.tw/。
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2003),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2003觀光年報,上網日期:2011年6月26日。檢自: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Annual_2003/chinese/c_chap3_1.htm。
台南市北區區公所(2011),鎮北坊文化園區,上網日期:2011年6月29日。檢自:http://www.tnnorth.gov.tw/index.php?act=product&CategoryID=806。
臺灣府城總爺文化園區官網(2011),鎮轅境頂土地公廟,上網日期:2011年6月29日。檢自:http://tzungye.tacocity.com.tw/tzungye_039.htm。
府城逍遙遊官網(2011),GIS觀光地圖,上網日期2011年6月29日。檢自:http://map.tncg.gov.tw/MapIndex.aspx。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
2.
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
3.
台灣節慶活動的發展與反思
4.
台南市轄境内鄉土地名尋源
5.
澎湖元宵民俗節慶活動-龜祭文化圖騰意涵與文化觀光的應用
6.
近代都市街道規劃對台南府城總爺街區空間開發的衝擊
7.
台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
8.
台灣民俗藝陣發展之研究-以西港刈香為例
9.
寺廟儀式之研究─以北投慈后宮為例
1.
李豐楙等撰(2006),《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 : 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
林美容(1993),〈臺灣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
3.
范勝雄(2000),《府城的節令與民俗》,臺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4.
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臺北:臺原出版社。
5.
王志宇(2006),〈廟會活動與地方社會-以臺灣苑裡慈和宮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239-262。
6.
李豐楙、謝宗榮(1999),〈臺灣信仰習俗概說〉《歷史文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7.
李豐楙(2000),〈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頁135-172。
8.
李豐楙(2007),〈既是人傑,也是神靈--民俗祭典在現代臺灣的意義〉《新活水》10,頁34-43。
9.
李秀娥(1999),〈東港陣頭迎王繞境除崇祈安〉《歷史月刊》132,頁10-17。
10.
李秀娥(2007),〈新廟會文化的美好饗宴--臺北保安宮保生文化祭〉《新活水》10,頁72-75。
11.
李慶恭(2004),〈多采多姿的廟會文化〉《臺灣月刊》253,頁12-16 。
12.
范勝雄(2000),〈廟會活動優資化〉《臺南市文化資產》2,頁4-5。
13.
施振民(1975),〈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頁191-208
14.
陳宏田(1999),〈廟會文化新典範-以台南市大銃街仁和宮戊寅科醮碘為例〉《台南文化》47(新),頁64-79。
15.
陳其南等(2003),〈廟會活動中的社區總體營造〉《傳統藝術》35,頁56-61。
1.
社區產業的類型與產業發展的考量因素-以雲林縣為例
2.
地方工藝產業展示策略探討-以豐原漆藝館為例
3.
福興宮媽祖宗教文化發展歷程與行銷策略探討
4.
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的成功特質探討--以台南市金華社區為例
5.
再造澎湖灣傳奇- 澎湖文化觀光資源之保存與活化
6.
臺灣文創產業青年創業者的特質與資源探討-以創意市集工藝微創為探討中心
7.
工藝轉譯下的新社會關係營造─以嘉義縣板頭社區為例
8.
中國祈福門神及相關圖像之研究
9.
日治時期臺灣解纏足運動之研究
10.
剪黏匠師葉進祿生平及其技藝研究
11.
組織與活動─臺南府城大觀音亭興濟宮的發展與變化
12.
台灣民俗藝陣發展之研究-以西港刈香為例
13.
宗教圖像在地化後的社群認同-以中華聖母為例
14.
臺南市大觀音亭興濟宮信仰與信仰活動之研究
15.
彰化縣伸港地區祭祀行為的變遷-以伸港福安宮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