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仁傑(2005a)。〈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台灣宗教研究》,4(2),頁57-111。丁仁傑(2005b)。〈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內政部主編,《臺灣宗教論述專集之六:神壇與 臺灣宗教》。臺北:內政部。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台北:聯經。
文鼎文化譯(1994)。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著。《靈界見聞錄》。台北:文鼎文化。
文榮光、林淑鈴(1996)。〈靈魂附身現象與心理治療〉。收錄於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頁295-330。台北:桂冠。
文榮光、林淑鈴、陳宇平(1993)。〈靈魂附身、精神疾病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本土心理學研究》,2,頁2-35。
王志宇(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
王秀婷(2002)。《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起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信宜(2001)。《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秋桂、魏捷茲(2000)。〈中國魂魄信仰及相關儀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行單位: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
王雯鈴(2003)。《台灣童乩的成乩歷程—以三重童乩為主的初步考察》。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皮慶生譯(2007)。Hymes, Robert.著《道與庶道》。南京:江蘇人民。
向立綱(2009)。《靈體靈性靈媒-活靈活現第三部》。台北:萬世紀身心靈。
朱存明(1995)。《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上海:學林。
朱侃如譯(1999)。Murray Stein著。《榮格心靈地圖》。台北市:立緒文化。
朱慧雅(2004)。《松山慈惠堂的靈驗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安邦(2008)。〈宗教療癒與行動倫理:以北縣SH慈惠堂的靈媒系統為例〉。發表於《「第一屆臺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
余德慧(1996)。〈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六期,頁146-202。台北:桂冠余德慧(2006)。《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台北:心靈。
呂應鐘(1996)。《靈界的真相》。台北:絲路。
宋 和(1977)。〈土著醫療人員:童乩是否可以成功的醫治他的病人〉。《人類與文化》,第9期,頁68-89。
宋光宇(1999)。《一貫真傳(一)基礎傳承》。台北縣:三揚。
李亦園(1983)。〈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6,頁1-28。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
李峰銘(2008)。〈如入靈山不為動:淡水無極天元宮之靈乩觀點的一種揭示〉。《「宗教經典詮釋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臺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
李振瑋(宇色)(2011)。《我在人間與靈界對話》。台北:柿子文化。
李衛東(1998)。《人有兩套生命系統》。中國:青海人民。
李翹宏、莊英章(1996)。〈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較〉。收錄於黃應貴、葉春榮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豐楙(1999)。 〈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 。《歷史月刊》,132,頁36-41。沈素麗(2006)。《縫隙:台灣縫隙式醫療活動與運作-以一個民間女行醫者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雪惠(1989)。《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儀式行為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孟祥森譯(1998)。佛洛姆著。《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收錄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71-20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期,2卷,頁122-136。林紹雯(2004)。《現代異次元》。台北:聯經。
林富士(嵇童)(1993a)。〈台灣童乩〉,《北縣文化》,第36期,頁46-51。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6-39。
林富士(嵇童)(1993b)。〈「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北縣文化》,第37期,頁36-42。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40-60。林富士(2001)。《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
林富士(2002)。〈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富士(2005)。〈醫者或病人:童乩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卷,第3期,頁511-568。林佳芃(2009)。《從求助到助人 ─ 靈乩的生命成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鈴(1994)。〈關於臺灣本土靈魂附身現象的修正性看法〉。《臺灣史料研究》,頁136-150。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 , Émile Durkhei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頁387。台北:桂冠。
若水譯(1992)。李安德著。《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胡幼慧(1997)。〈另類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會議室。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台北:巨流。
張 珣(1996)。〈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收錄於李豐楙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頁427-457。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出版。
張 珣(2000)。《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香。
張 珣(2009)。〈改框或改信?民俗宗教醫療的療效機制〉。《臺灣宗教研究》,第8卷,第2期,頁1-25。
莊吉發(1996)。《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
許啟舜(2008)。《休閒治療之宗教療法認知、接受動機與認同度分析-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雅婷(2002)。《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連樹聲譯(2005)。Edward Tyler著,《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陳世慧(2005)。《現代宗教的認同形式-以慈濟基金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思樺(2006)。《我憂鬱因為我卡陰-憂鬱症患者接受台灣民俗宗教醫療的療癒經驗》。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政宏(2008)。《收驚儀式參與者的因素分析-以台北行天宮信眾為研究焦點》。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國鎮(2004)。〈生命與宗教〉,發表於《佛光大學「宗教與生命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陳藝勻(2003)。《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維康(1994)。《中國醫學史》。上海:中醫藥大學。
游桂香(2003)。《文化範疇裡的病痛與醫療—以馬祖南竿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程金城(1998)。《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
馮 川譯(1997)。榮格著。《榮格文集-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黃俊文(2004)。〈民俗醫療(童乩)─以民安宮保生大帝為例的訪查報告〉。《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頁143-167。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Benjamin F. Carbtree William L. Miller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再版三刷。
楊儒賓譯(1994)。榮格著。《東洋冥想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市:商鼎。
楊憲東(1996)。《大破譯》。台北縣:宇河文化。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9-53。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Michel Foucault著。《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劉宏信(1999)。〈一個靈乩信仰者的宗教經驗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枝萬(1982)。〈台灣的靈媒—童乩〉。《台灣風物》,第31卷,第1期,頁104-115。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
歐崇敬(2007)。《靈魂學—新世紀的靈魂百科》。台北:洪葉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伶姬(2010)。《梅花的故鄉:我與阿扁的因果輪迴》。臺北:聯經。
蔡志華(2003)。《彌陀慈惠堂乩示活動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志明(2003)。《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二卷。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鄭志明(2004)。《宗教與民俗醫療》。臺北:大元。
鄭志明(2006)。《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台北:大元。
鄭志明(2009)。《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文津
黎國雄(1994)。《靈魂附體與精神療法:深度追蹤心理世界的全貌》。台北:希代。
盧蕙馨(1998)。〈宗教研究的「神入」〉,《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謝貴文(2010)。〈從神明的治病敘述看民間信仰中的醫療文化-以高雄市為例〉。《高市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41-60。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台北縣:桂冠。
藍毓仁譯(2008)。Jane Ritchie 、 Jane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庭進(2007)。《一位女性之成乩過程與自我認同的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納無(2002)。《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台北:心靈工坊。
蕭宏慈(2010)。《醫行天下 (下) :拉筋拍打治百病》 。台北:橡實文化
二、外文文獻
Comaroff, J. (1981). Healing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Case of the Tswana of SouthernAfric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 15(3B), 367-378.
Henderson, K. A. (1991). Dimensions of choic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Kleinman, A.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Mote, Frederick W. (1971 ).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New York: A.A. Knopt.
Needham, Joseph, et al. ( 195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2: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ultans, V. (2007).Empathy and Healing: Essays in Medical and Narra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Strauss, A. L., & Corbin, J. M. (2ed)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Taylor, S. J., & Bogdan, R. (1998).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book and Resource. NY: Wiley.
Wolcott, H. F.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e: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Maslow, A.H.(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Y:Van Nostrand Reinhold,pp.Ⅲ-Ⅳ。
三、網路資料
朱慧慈(2005)。《當西醫遇見靈療》。中華身心靈促進會網址:http://www.bms.org.tw/info/info1_02_22.htm。檢索日期:2010.07.15。
吳宗正(2010)。《從催眠看另類療法》。台大醫網網址: 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TUH_e_Net/NTUH_e_Net_no53/%B1q%B6%CA%AFv%AC%DD%A5t%C3%FE%C0%F8%AAk.pdf。檢索日期:2010.8.15。
易學佛堂(2005)。網路資源:http://www.kunde.org.tw/a1-makelife-01-1.htm。檢索日期:2010.10.15。
宋錦秀(2006)。《中央歷史所教學論壇民間信仰系列之「傀儡除煞」》。網址:http://www.ncu.edu.tw/~hi/Forum/subjectdisplay.php?fid=4&tid=8。檢索日期:2011.01.15。
沈藥子(2011)。《醫砭》。網址:http://yibian.hopto.org/shu/?sid=81857。檢索日期:2011.06.03。
陳潮宗(2011)。《中暑的救星—刮痧》。網址:http://www.drchen.com.tw/beautyhealth/a113.htm。檢索日期:2011.06.03。
鄧正梁(2004)。《藥膳、食療-- 平時、生病、患癌各不同》網址: http://home.pchome.com.tw/service/liang310/。檢索日期: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