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Meares, P.(2003)。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闕漢中譯)。台北:洪葉。
Neuman, W. L.(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Ritchie, J.(2008)。質性方法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藍毓仁譯)。台北:巨流。
Sacks, O.(2008)。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趙永芬譯)。台北:天下文化。
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7-13。王大維(1995)。健康的家庭系統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40:90-101。王欣筑(2005)。自閉兒輔導。台北:大展出版社。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內政部(1980)。殘障福利法。取自http://guide.tn.edu.tw/a1/a1-1-84.htm/。上網日期:2010.3.14。
內政部(1990)。殘障福利法。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sp_edu/td_fh/report/r09-9.htm/。上網日期:2010.3.14。
內政部(199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law/txt/protect.htm。上網日期:2010.3.14。
內政部(2007)。9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性別分析(2006)。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上網日期:2010.12.03。
內政部(2010)。內政部統計年報(2009)。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18.xls。上網日期:2010.4.10
內政部(2010)。內政部統計年報(2009)。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上網日期:2010 12.03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8)。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智能障礙者家長手冊。台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古芳枝(1998)。高職階段智障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p21-40。任樹同(2006年10月15日)。家庭性教育中父母應扮演的角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2010年 09月10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8/58-31.htm。
杜正治 (1994)。智障兒童的性騷擾:預防與處理。特殊教育季刊,52,p14-17。杜正治 (1995)。國中階段一般與智障學生的性騷擾經驗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3,1-26。杜正治 (1999a)。走出封閉性世界—談自閉症者性教育。特殊教育季刊,72,p19-21。杜正治 (1999b)。自閉症青少年性教育調查及性偏差行為矯正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8-2614-H003-003),未出版。
杜正治 (2000a)。台灣地區國中及高職智障學生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p15-38。杜正治(2000b)。智障者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比較唐氏症與非唐氏症青少年。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8,39-51。沈玉琴(2005年4月15日)。從家庭系統理論看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2010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6/46-32.htm。
李克翰(2009)。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李家琦(2008)。自閉症母親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李新民(1997)。傅科的『權利/知識』觀點對兩性教育的啟示。高市文教,59,8-16。余益興(2002)。融合教育安置下,自閉症兒童之性教育。特教園丁,18(1),7-13。何華國 (1986)。智能不足兒童性教育問題之探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我國特殊教育的現代化,75,441-459。李雅琪(2000)。自閉症者的性教育。林寶貴編著,特殊教育學生兩性教育資源手冊。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宋陽(2008)。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慰現況調查。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宋維村(2001)。自閉症的行為特徵。台東特教簡訊,14,1-5。宋維村(2002)。自閉症的教育。台東特教簡訊,15,5-9。吳勝儒(2007)。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與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汪麗真(1995)。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德育學報,11,105-125。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周純玉(2009)。從心出發-自閉兒母親參與家長團體的歷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周新富(2006)。家庭敎育學 : 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秀珍(2000)。智能障礙者的性問題。林寶貴編著,特殊教育學生兩性教育資源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秀珊(2006)。肢體障礙女人之母職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林俐君(2000)。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以受刑人子女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林純真(2009)。智障青年的戀愛經驗及觀點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15(1),43-66。林淑芬(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林惠生(2000)。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態度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使用之研究調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武靜蕙、虞順光 & 高松景(2003)。台北市某高職特教班家長對其輕度智障子女實施性教育現況及需求研究。台灣性學學刊,9(2),19-3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雅各(2004)。啟智教養機構中、重度女性院生實施性教育教學效果之行動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刊。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洪佩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倪志琳(1995)。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特殊教育季刊,56,16-22。秦玉梅、晏涵文 (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的看法調查研究,衛生教育雜誌,8,頁39-57。.徐鈺雯(2009)。苗栗縣國中智障學生家長對其子女接受性教育的看法及親職性教育需求之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施彥卿(2009)。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精神障礙者的自我概念-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郭永華(2003)。單親兒童對父母離婚歷程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郭芳嫻(1999)。智能障礙兒童家庭社會支持及其適應-已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申請入院者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天韻(2003)。男性的月經文化:建構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17,157-186。張正芬(1981)。淺談自閉症(一) 。特殊教育季刊 ,3,13-18。張正芬(1982)。淺談自閉症(二)。特殊教育季刊 ,4,5-9 。張正芬(1991)。自閉症兒童的特性與輔導。兒童教育,19,6-7。
張正芬 ( 1996 )。自閉症青年與成人現況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33-155。張正芬 ( 1999 ) 。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53-273。張玨&葉安華 ( 1993 )。有關智障者性教育問題之意見調查。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12(1),70-83。
張育成(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張昇鵬 ( 2002 )。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教學實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教材教法與教學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
01724/0172486042200.htm/。上網日期:2010.3.27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取自http://www.tcjhs.tyc.edu.tw/~group4/32resourceful/32c/06/0615.htm/。上網日期:2010.03.27
陳一蓉(1993)。自閉症兒童的母親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陳青勇(2001)。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致豪(2007)。高中職學生接觸網路色情與性態度、性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陳麗英(2007)。亞斯伯格與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人際互動團體諮商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台北:心理。
常善媚(2003)。自閉症青少年母親的枷鎖。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許惠評(2006)。高中職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陶瑜(2003)。系統觀點對自閉症兒童的家庭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郭靜晃主編(2002)。心理學概論。台北:揚智。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儕關係類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灣性學學刊,14(1),23-26。黃金源(2000)。自閉症兒童的身心特質與教育治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國立臺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金源(2002)。自閉兒的行為問題及其處理對策。國立台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金源(2003)。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國立台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忠賢 (2001)。淺談自閉症者的性教育。台東特教,13,31-36.
黃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主編。全國家庭教育研究會會議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黃榮真&洪美連(2004)。高職特教班教師對於實施『「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看法之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161-178。黃淑賢(2003)。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彭懷真(1994)。運用家庭系統強化專業服務。社會福利雙月刊,113,11-13。楊坤堂(2000)。自閉症學生的認識與療育。國教新知,47(1),1-14。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心理。
楊簣芬、黃慈愛&王美惠(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青燕(2005)。國中生網路色情經驗與性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賈紅鶯(1998)。從家庭系統看家庭關係。諮商與輔導,148,6-10。詹益樑(2010,1月15日)。自閉症者父母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4,2010年 10月2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5/85-03.htm
熊谷高幸(2000)。自閉症的訊息。台北:國際村。
熊賢芝(2000)。一窺女性自慰。媽媽寶寶,165(11),195-198。
裴淑英(2008)。家長對其智能障礙子女實施性教育、性溝通現況及需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劉文鴻(2010)。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35。劉秀鳳(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劉智敏(2010)。海外台灣學校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麗卿(1982)。自閉性的形成原因與輔導對策 。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87,24-27。
衛生署(2002)。身心障礙等級。取自http://web2.cc.nctu.edu.tw/~hcsci/service/shp441.htm/。上網日期:2010.3.27
戴郁庭(2007)。推開另一扇門聽見花開的聲音-照顧自閉症兒童母親的心路歷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謝彬彬(2008)。以遊戲建構人際互動情境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適應能力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韓玉芬(2003)。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顏澤賢(1993)。現代系統理論。台北:遠流。
簡麗娟(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接觸色情媒體經驗與性態度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蘇家莉(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貳、英文文獻
Bloom, J. L. (1969).Sex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39(6).363-367.
Bourgondien, M. E., Reichle, N. C., & Palmer, A. (1997). Sexual behavior in adul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7(2), 113-125.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a(ed.).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Great Britai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Castiglia, P. (1988).Growth and development:Masturbat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 111-112.
Garbarino, J. (1982).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Gray, D. E. (2002).Ten years on:A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27,215-222
Gray, D. E. (2003).Gender and coping: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56,631-642.
Gray, D. E. (2006). Coping over time: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0(12), 970-976.
Haracopos, D.&Pederson, L.(1992).Sexuality and autism:Danish report,United Kingdom:Society for the autistically handdicapped. Retrieved March 29, 2010 from www.autismuk.com/index9sub.htm. 上網日期:99.3.14。
Hellemans, H., Colson, K., Verbraeken, C., Vermeiren, R., & Deboutte, D. (2007). Sexual behavior in high-functioning 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2), 260-269.
Kleinke, C. L. (1998). Coping with life challenges. Belmont, CA: Wadsworth.
Koller, R.(2000).Sexuality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 ,8(2),25-135.
Konstantareas, M. M., & Lunsky, Y. J. (1997). Sociosexual knowledge, experience, attitudes,and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with autistic disorder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7(4), 397-413.
Lavee, Y., McCubbin, H., & Patterson, J. (1985).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and adap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811-82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slow, A. H.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Mesibov, G.. B (1983).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in autism and adolescences.In E.Schopler,& G.B. Mesibov(Eds.),Autism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pp.37-57).New York: Plenum Press.
Nichols, S., & Blakeley-Smith, A. (2010). “I''m Not Sure We''re Ready for This …”: Working with families toward facilitating healthy sexuality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Social Work in Mental Health, 8(1), 72-91.
Ousley, O. Y., & Mesibov, G. B. (1991). Sexu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high-functioning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1(4), 471-481.
Penny, R. E. C., & Chataway, J. E. (1982). Sex education for mentally retarded person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8(4), 204-212.
Pervin. (1983). Characte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 28, 233-237.
Pueschel, S. M., & Scola, P. S. (1988). Parent''s perception of social and sexual func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Down''s syndrom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32(3), 215-220.
Ray, F., Marks, C., & Bray-Garretson, H. (2004). Challenges to treating adolescen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who are sexually abusive. Sexual Addiction and Compulsivity,11(4), 265-285.
Realmuto, G. M., & Ruble, L. A. (1999). Sexual behaviors in autism: Problems of defini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9(2), 121-127.
Ruble, L. A., & Dalrymple, N. J. (1993). Social/Sexual awareness of persons with Autism: A parental perspectiv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2(3), 229-240.
Schwarzer, R. (2000). Manage Stress at work through Preventive and proactive coping. In E. A. Locke (Ed.),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rganizational behavior,Oxford: Blackwell.
Schuntenmann, P. (2002).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and parental adaptation:Previewing and reviewing atypical development with parents in child psychiatric consutation.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10,16-27
Sharpley, C. F. Bitsika, V., & Efremidis, B. (1997). Influence of gender, parental health, and perceived expertise of assistance upon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y, 22, 19-28.
Stokes, M. A., & Kaur, A. (2005).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sexuality:A parental perspective. Autism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9(3), 266-289.
Sullivan, A., & Caterino, L. C. (2008). Addressing the sexuality and sex edu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1(3), 381-394.
Weiss, S. J. (1991). Stressors experienced by family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3), 20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