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關懷總會(2007)。《家庭照顧者現況調查》。臺北:中華民國 家庭照顧關懷總會。
內政部(2006)。《中華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9)。《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0)。《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
王冠今(2010)。《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 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威仕曼。
王增勇(2006)。〈外籍看護工政策省思與芻議〉,《就業安全》,第5卷,第1期, 頁96-102。王慧娟(2006)。《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之生活經驗與其相關社會福利之探討-以 老年妻子照顧者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王潔媛 (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成之探討--以台北為例》。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王麗雪、何美瑤、呂桂雲、葉淑惠(2007)。〈照顧者社會支持、照顧評價和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的相關性探討〉,《實證護理》,第3卷,第3期,頁 177-187。王嬿晴(2008)。《以醫療服務利用檢視移民勞工之健康不平等》。私立長榮大學 醫管系碩士論文。台南:長榮大學。台北榮總護理部研究發展委員會(2002)。〈社會支持在長期照顧之簡介〉,《榮總護理》,第19卷,第3期,頁 338-340。
石 泱(2009)。〈不同居住型態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東 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1期,頁27-54 。
朱素貞(2000)。《老來伴?老來絆?兩性在照顧失能配偶的角色與心態歷程之探討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 (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余月嬌(2004)。《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調適之比較研究 - 以台北和 桃園地區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實 踐大學。吳文嘉(2006)。《不同依附風格老人之憂鬱與社會支持之關係》。東吳大學心理 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吳秀照(2006)。〈層層控制下不自由的勞動者:外籍家戶勞動者勞動條件勞雇關 係及管理政策析論〉,《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0卷,第2期,頁1-48。吳宜姍(2006)。《「請讓我們更靠近」─老年男性配偶照顧者針對居家服務系統運用之主觀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吳淑瓊(1998)。〈老人長期照護政策評估〉,《社會福利》,第138期,頁2-9。吳淑瓊、林惠生(1999)。〈臺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 華公共衛生雜誌》,第18卷,第1期,頁44-53。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1991)。〈臺灣地區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情況 及其需求之調查〉,《公共衛生》,第18卷,第3期,頁237-248。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路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第4卷,第2期,頁43-88。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臺北:五南。
宋麗玉 (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第10卷,第2期,頁49-86。宋麗玉(2003)。〈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於宋麗玉、曾華 源、施教裕、鄭麗珍著(2003)。《社會工作理論 — 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 285-338。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修訂一版)。
李人杰(2008)。《台灣社區式老人照顧的解構與再建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 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李依芹(2009)。《護理之家老人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中山醫學院醫學社會暨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中山醫學院。李姍倪(2007)。《探討失能高齡者對照顧住宅之需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
李珮君(2009)。《「愛的勞務」–以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
李孟芬(1993)。〈台灣老人的非正式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收錄於李孟芬主編,《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台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臺北護理學院。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松齡(1994)。《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2卷,第3期,頁122-136。林昀蓉(2001)。《接受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生活品質及其相 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林青璇(2003)。《失能老人家庭僱用外籍家庭監護工的決定過程—配偶照護者 的角色及參與情形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
林萬億、潘英美(2000)。〈失能老人照顧津貼-以台北縣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第92期,頁99-112。
施教裕(1998)。〈獨居老人社區關懷之相關課題提討及省思〉,《社會福利》,第 138期,頁10-26。胡幼慧(1995)。〈長期照護問題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125-131。胡幼慧(1997)。《解讀臺灣長期照護體系的神話:「家」與「國」的性別剖析與 另 類思考,女性、國家、照護工作》。臺北:女性學學會。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偉昀(2009)。《晚年照顧關係的敘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徐慧娟、張明正 (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3期,頁1-36。郝溪明(1999)。《都市家庭中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調整生活方式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54期,頁24-32。涂翡珊(2005)。《女兒照顧者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張郁芬 (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嘉義大學。曹毓珊(2002)。《老人家庭照護者僱用外籍家庭監護工對照護關係影響之研究》。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
莊惟智(2009)。《探討護理人員與外籍看護工之跨文化溝通》。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郭詩萍(2008)。《自費居家服務市場形成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陳世堅(2002)。《老人長期照護系統模式之建構—以個案管理導向為例》。內政 部。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亮汝(2002)。《社區居家身心功能障礙者居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台灣大學 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陳映竹(2006)。《外籍家庭工作勞動條件與身心健康之初探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臺北:中研院經濟所。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台灣老人的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張老師。
陳燕禎(2005a)。〈老人居家照顧服務輸送之初探〉。論文發表於「志願服務與老人服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內政部、青輔會及明新科技大學等主辦。
陳燕禎(2005b)。〈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0 期,頁158-175。陳燕禎(2011)。《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本土觀點》(五刷)。臺北:雙葉。
陳燕禎(2009)。《老人服務與社區照顧-多元服務的觀點》。臺北:威仕曼。
陳麗娜(2008)。《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之影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國立臺灣 大學社會學》,第23期,頁1-34。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博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湯麗玉(1991)。《痴呆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Robert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原著。臺北:揚智。
黃春太(1999)。《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大學。黃郁婷、楊雅筠 (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 - 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3期,頁208-224。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第39卷,第2期,頁263-294。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 老人照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熊曉芳(1999)。《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探討》。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熊曉芳,吳淑瓊(2007)。〈社區失能老人居住安排與日常生活協助未滿足需求之關係〉,《台灣衛誌》,第26卷,第6期,頁507-517。趙善如(2002)。《從平衡觀點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生活適應現象》。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劉芳助(1999)。《誰來照護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護者》,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劉黃麗娟(2001a)。〈外籍家事勞工之聘僱、管理、法律規範與保護機制之探討〉, 《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3期,頁3-7。
劉黃麗娟(2001b)。〈外籍幫傭及外籍監護工對國內就業之影響〉,《就業與訓練》, 第19卷,第3期,頁14-19。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臺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文輝(1998)。《社會學》(修訂4版)。臺北:三民圖書公司。
蔡玉純(2006)。《發展遲緩兒主要照顧者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護理組碩士論文。台南:長榮大學。蔡幸嶧(2007)。《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現象與省思兼檢視長期照顧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蔡桂城(2007)。《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朝陽科技大學。鄭秀容(2005)。《居家失智老人家屬照顧者照顧負荷及照顧需求》。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中山醫學大學。鄭讚源(2005)。〈社會經濟、社會事業與照顧服務:我國照顧服務產業的理想與現實〉,收錄於《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會主辦。
盧淑敏(2003)。《探討社會支持對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壓力感受及心理社會健康功能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謝美娥(1993)。《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臺北:桂冠。
謝登旺(2005)。〈桃園縣老人福利措施的現況與展望〉,《老年潮的挑戰-桃園縣老人福利服務方案研討會論文集》,頁31-64。
鍾文君(2007)。《機構推展社區照顧及資源整合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簡春安、鄒平儀(2000)。《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第8期,頁43-97。藍忠孚(2001)。《全民健康保險深度訪談法彙編》。臺北:國家衛生研究所。
藍毓仁譯(2008),Jane Ritchie & Jane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巨流。
顏閩嘉(2009)。《以社會網絡觀點探討居家外籍監護工之健康求助行為》。長榮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長榮大學。羅記琼、尤素娟、吳淑芬(2004)。〈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外籍勞工政策研討 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蘇嫺敏(2009)。《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信念與照顧負荷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居家服務使用者為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內政部戶政司(2011)。戶籍人口統計。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1.html。檢索日期:2011.05.04。
內政部社會司(2011)。 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網址: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檢索日期:201.05.06。
內政部統計處(2005)。中華民國老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10)。老人福利服務統計,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檢索日期:2011.05.04。
內政部統計通報(2011)。《99年底人口結構分析》,網址: 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9904.doc。檢索日期:2011.05.04。
行政院內政部(2002)。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檢索日期:2010.11.01。
行政院主計處(2009)。網址: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24。
檢索日期:2011.05.04。
行政院勞委會(2011)。網址:http://www.cla.gov.tw/。檢索日期:2011.05.04。
行政院經建會(2010)。《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
網址:http://www.cepd.gov.tw/ml.aspx。檢索日期:2010.11.01。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年報(2010)。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檢索日期:2011.05.04。
經建會(2009)。〈我國長期照護資源供給調查〉,
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 。 檢索日期:2010.11.01。
二、英文部份
Antonucci, T.C. (198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Behavior. In R.H. Binstock and E. Shanas(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2 ed.) , pp.94-128.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Blau, G. J. (1988).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pp. 284-297.
Brown, C. W. (1974). Meaning, Measru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Dohrenwend, B. P., (Eds.) Stree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antor, M. (1979). Neighbors and Friends: An Overlooked Resources in the Informal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on Aging, 1,pp.434-463.
Cantor, M., V., & Little. (1985). Aging and Social. In R. 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745-781. New York: Van Nostrand-Reinhold.
Cantor, Marjorie H (1991). Family and community: Changing Roles in an Aging Society. The Gerontologist, 31(3), pp.337-346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pp.300-314.
Cobb, S. (1979).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In Mccubbin, H. I., Cauble, A.E.,& Patterson, J. M. (Eds.)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 pp.189-199. Illinois: Springfield.
Cobb, S. (1982). Measuring parental support: The interrelation of three measure. Journal o fMarriage and the Family,38,pp.713-722.
Cohen, S., & Syme S. L. (1985). Issue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Cohen S., & Syme S. L.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3-22. Academic Pres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pp.310-357.
Cutrona, C., Russell, D., & Rose, J. (1986). Social support and adaptation to stress by the elderly. Psychology & Aging, 1(1),pp. 47-54.
Fox, J.C., & Abraham, I.L. (1991).Designing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toward a partnership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provider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14(2),pp.68-80.
House, J. S. (1987).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ructure. Sociological Forum, 2(1), pp.135-146.
Kahn, R., T. Antonucci. (1981).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P. Baltes and O. Brim (Eds.), 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254-28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in, N., Dean, A., & Ensel, W. (1986).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Lin, P. C., Wang, H. H., & Huang, H. T.(2006).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older residents at nursing home in Taiw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6,pp.1719-1725.
Litwak, E., & Silverstein, M. (1993) A task-specific typology of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structure in later life, The Gerontologist, 33(2),pp.258-264.
Litwak, E., & Szelenyi, I.(1969).rimary Groups Structures and their functions: Neighbors,and Frien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pp.465-481.
Parsons T. (1977).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NY:Free Press.
Rowe, J. W., & Kahn, R. L. (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Sarafino, E. P. (1997).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B., & Sarason, B.R. (1983).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pp.127-139.
Sharkley, P. (2000).The essentials of community care: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Great Britain: Macmilln Press Ltd.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s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pp.11-36.
Temkin-Greener, H., Bajorska, A., Peterson, D. R., Kunitz, S. J., Gross, D., Williams, T. F., et al. (2004). Social support and risk-adjusted mortality in a frail older population. Medical Care, 42(8), pp.779-788.
Wilcox, J., & Taber, M.N. (1991). Informal helpers of elderly home care clients. Health and Social Wor,. 16(4), pp.25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