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衛生部發布會介紹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及
愛牙日活動〉。2011年6月19日,取自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xwfb/2010-09/10/content_1700190.htm
中華牙醫學會(2010)。〈如何清潔口腔〉。2010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ads.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200811&Category=274619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0)。〈歷年成果〉。2011年1月19日,取自http://www.cda.org.tw/cda/about.jsp?cid=37
王文君(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正坤(2011)。《整合理性行為理論、組織環境與產品價格探討醫學美容消費者行為意圖》。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王素真、蔡吉政、黃純德、陳月珍、洪玉珠(2003)。〈國小學童口腔健康之相關因素探討〉,《中華牙醫學雜誌》,22,29-42。王清雅(2008)。《北市大安區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凱助、王瑞筠(1995)。〈台中縣某國小學童口腔齲齒狀況與保健知識習慣、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14,247-273。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2010年衛生指標白皮書》。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6)。《國民口腔健康第一期五年計畫》。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弱勢兒童臼齒窩溝封劑服務補助方案相關資訊及Q&A〉。2011年6月6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1003040001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2008)。〈台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37-48。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二)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益宏(2008))。《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健康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呂佩霖(2006)。《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呂宜珍、金繼春(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公共衛生》,26,115-127。李火傳(2003)。《探討桃園縣國中生口腔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金蘭(2007)。《台灣北部地區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美芳、黃立欣譯(2009)。Laura, E. B.著。《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李素貞(1987)。〈家長對口腔保健之態度行為與其子女齲齒狀況相互關係之初步探討〉,《公共衛生》,14,95-106。李園婷、葉國樑、黃禎貞、曾治乾、石玲如(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國民中學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8,23-46。周志銜、何清松、邱耀章、藍守仁、陳俊凱、劉育能(2004)。〈嘉義市國小學童口腔健康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20, 11-22。周志銜、何清松、邱耀章、藍守仁、陳俊凱、劉育能(2005)。〈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之研究 以基隆市與嘉義市為例〉,《學校衛生護理》,17,17-30。周佩螢、劉經文、陳正慧、陳弘森(2009)。〈口腔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學童齲齒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高雄縣內門鄉內門國小為例〉,《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19-30。
周琳霓(2006)。〈牙齒保健做正確,口腔疾病閃一邊〉,《健康世界》,245, 52-54。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佐丞、黃純德、駱嘉鴻、周怡萱(2008)。〈學齡兒童齲齒與唾液因子之相關研究─以高雄縣某國小為例〉,《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55-66。林亭枝、謝天渝、吳逸民(2005)。〈口腔健康狀況與全身系統疾病相關性之探討〉,《安泰醫護雜誌》,11,69-76。林雯君(2006)。《高雄縣國小學童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家長的口腔保健行為與學童齲齒狀況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雯君、劉仁義、黃純德、謝明雪(2006)。〈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在城鄉地區的差異─以高雄縣為例〉,《中華牙醫學雜誌》,25,183-189。邱啟潤(1986)。〈學童齲齒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13(1), 120-134。邱清華、謝天渝、姚振華、張進順、王宜斌、陳振漢、黃智勇(2005)。《口腔疾病與保健》。臺北:空中大學出版。
侯連團(2003)。〈口臭與口腔衛生維護〉,《台大醫網》,18-19。姚振華(2001)。《牙科公共衛生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姚振華、高宛珍、趙開澎、張樹福(1979)。〈學童口腔健康狀況與其對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及實行之研究〉,《牙醫學刊》,9,68-76。洪羚孆(2010)。《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范群忠(2010)。《國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桃園縣政府主計處(2010)。〈人口統計分析─本縣人力資源〉。2011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3&site_content_sn=952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10a)。《九十九學年度桃園縣國民小學名錄》。桃園: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編印。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10b)。〈投資教育,看得遠做得多─桃園縣2002-2009年教育成果〉。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tyc.edu.tw/boe/main.php?menu_page=status_effort&city
桃園縣教育電子報(2010)。〈從牙醫駐校看桃園縣口腔保健教育的努力〉。2010年10月1日,取自http://163.30.192.132/adm_category_list.asp?e_categoryid=2
馬懿慈(2004)。〈潔牙保健計畫推廣成效之探討─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學校衛生》,44,109-117。張怡民(2003)。《2001-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口腔狀況與甜食攝取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雀鳳、楊奕馨(2007)。〈學童口腔保健行為與齲齒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3,119-132。張蓓貞(2004)。《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臺北:新文京開發。
張艷鈴(2001)。《桃園市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教育部(2007)。《學(幼)童口腔衛生保健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2011年1月22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莊靜如(2002)。〈口腔衛生之道─潔牙工具知多少〉,《健康世界》,200,80-86。陳惠華、曾春典、袁國、曾春祺(2005)。〈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探討〉,《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雜誌》,10,77-89。陳憲佐(2009)。《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麗麗、郭憲文、賴俊雄(1998)。〈中部三個地區學童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雜誌》,7,45-54。曾筑瑄、謝天渝、楊奕馨(2003)。〈台灣成人口腔保健行為調查報告〉,《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19,13-25。游文霓(2010)。《立體書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口腔保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游尚霖(2002)。《高雄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習慣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淑真(2007)。《台灣中部地區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及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和行為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琳婷、楊奕馨、張雀鳳(2009)。〈學童自覺口腔問題與影響日常生活表現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61-80。
黃耀慧、胡騰蔚、高森永、季麟揚、姚振華(2006)。〈台北縣學齡前兒童齲齒狀況與家長知識、態度、行為相關性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25,244-256。楊奕馨、胡素婉、謝天渝、黃純德、周明勇、潘文涵(2006)。〈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甜食和乳製品攝取與齲齒關係之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25,168-182。楊淑苓(2004)。《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葉日貴、陳佳惠、陳玉昆(2003)。〈兒童口腔衛生保健常識〉,《基層醫學》,18,279-282。葉瀞云(2009)。《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董元章、鄒宗山、彭志綱(1998)。〈台北市兩所學院新生口腔衛生知識、習慣、態度,口腔健康狀況自我評估以及醫病關係之研究〉,《北縣牙醫》,54,18-31。董醒任(2001)。〈牙周感染與全身健康〉,《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雜誌》,6(Suppl),111-115。詹敏賢、黃純德、林怡如、嚴雅音、陳弘森(2009)。〈台灣南部國小學童齲齒狀況與甜食、潔牙習慣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31-46。
廖美蘭(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廖美蘭、楊奕馨、謝天渝、鄭增鎰(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135-148。劉仁義、林雯君、黃純德(2006)。〈高雄縣國中小學生齲齒狀況之城鄉差距〉,《中華牙醫學雜誌》,25,190-196。劉仁義、林雯君、黃純德、嚴雅音、謝明雪(2007)。〈高雄縣6-14歲兒童齲齒狀況與家長教育、職業之相關性〉,《中華牙醫學雜誌》,26,158-166。劉貴雲、晏涵文(1989)。〈國小學童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3,139-158。劉經文(1995)。《高雄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齲齒狀況與特定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院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8)。〈學校人員意願與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童口腔衛生影響之探討〉,《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14,379-386。蔡媖媖(2004)。《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腔保健及甜食使用教育介入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賴弘明(2001)。〈牙菌斑控制〉,《中華民國牙醫病醫學會雜誌》,6,S49-S64。
薛凱文(2007)。《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典華(1994)。《母親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之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鍾俊偉(2009)。《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桃園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蘇若蘭、楊奕馨、曾筑瑄、謝天渝(2006)。〈原住民國中學生實施衛生教育介入對其口腔保健認知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25,103-111。二、西文部分
Adair, P. M., Pine, C. M., Burnside, G., Nicoll, A. D., Gillett, A., Anwar, S., Broukal, Z. et al. (2004). “Familial and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of oral hygiene and dietary practices among ethn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verse groups,”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21(Suppl), 102-111.
Antunes, J. L., Peres, M. A., de Campos Mello, T. R., & Waldman, E. A. (2006). “Multilevel assessment of determinants of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 in Brazil,” Community Dental Oral Epidemiol, 134, 146-152.
David, R. A., & Ralph, E. M. (2000). Dentistry for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7th). Indiana: A Harcourt Health Sciences Company.
Dillman, D. A., Smyth, J. D., & Christan, L. M. (2009). Internet, Mail, and Mixed-Mode Surveys: The Tailored Design Metho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oepferd, S. J. (1987). “An infant oral health programs: The first 18 months,” Pediatric Dentistry, 9, 8-12.
Jago, J. D., Aitken, J. F., & Chapman, P. J. (1984). “Dental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pregnancy women attending a Brisbane Maternity Hospital, 1982,” Community Health Studies, 8, 513-520.
Kallestal, C., & Wall, S. (2002). “Socio-economic effect on caries. Incidence data among Swedish 12-14-year-olds,” Community Dental Oral Epidemiol, 30, 108-114.
Kulak, O. Y., Ozkan, Y., Kazazoglu, E., & Arikan, A. (2001).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tooth brushing and periodontal status in 150 young people in Istanbul: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54, 451-456.
Leroy, R., Bogaerts, K., Lesaffre, E., & Declerck, D. (2005). “Mult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vity formation in permanent first molars,” European Journal Oral Sciences, 113, 145-152.
Levine, R. S., Nugent, Z. J., Rudolf, M. C. J., & Sahota, P. (2007). “Dietary patterns, toothbrushing habits and caries experience of schoolchildren in West Yorkshire, England,”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24, 82-87.
Mariri, B. P., Levy, S. M., Warren, J. J., Bergus, G. R., Marshall, T. A., & Broffitt, B. (2003). “Medically administered antibiotics, dietary habits, fluoride intake and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 Community Dental Oral Epidemiol, 31, 40-51.
Mumghamba, E. G. S., Fabian, F. M. (2005). “Tooth loss among habitual chewing-stick and plastic toothbrush user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Mtwa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ntal Hygiene, 3, 64-69.
Petersen, P. E. (2003).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In Oral Disease Preve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The World Oral Health Report, 15-18
Poutanen, R., Lahti, S., Tolvanen, M., Hausen, H.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lated and parent-related determinants of oral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among 11 to 12-year-old Finnish schoolchildren,” Acta Odontologica Scandinavica, 65, 194-200.
Rajab, L. D., Petersen, P. E., Bakaeen, G., & Hamdan, M. A. (2002). “Oral health behavior of schoolchildren and parents in Jord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12, 168-176.
Sogi, G. M., & Bhaskar, D. J. (2002). “Dental caries and oral hygiene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Davangere related to their socio-economic levels: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Journal of Indian Society Pedodontics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 20, 152-157.
Wei, S. (1993).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5-year-old children in Hong Kong,” Pediatric Dentistry, 15, 116.
WHO Oral Health Country/Area Profile Programme. (2000). 〈Systemic & Oral Health〉. Accessed January 21,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hocollab.od.mah.se/expl/systemic.html
WHO Oral Health Country/Area Profile Programme. (2011). 〈Oral Health Profiles for Countries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Accessed January 21, 2011. Available at: http:// www.whocollab.od.mah.se/
Zusman, S. P., Ramon, T., Natapov, L., Kooky, E. (2005). “Dental health of 12-year-olds in Israel-2002,”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22, 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