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淑俐(1994)。《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台北:南宏。
王淑俐(2000)。《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師大書苑。
王連生(1997)。〈親師合作樂無窮─論親師溝理念與技巧〉。《班級經營》,2(1),5-9。何香蓮(2003)。《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百祿(1996)。〈衝突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瑞巧(2007)。《比較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化結果之差異》。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清山、林天祐(2001)。〈衝突管理〉。《教育研究月刊》,85,112。
李宗杰(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處理方式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宜穎(2006)。《親師衝突對私立幼兒園教師教學情緒及教學承諾之影響》。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玲惠(1995)。《教室裡也有春天》。台北:幼獅。
李雪莉(2007)。〈別當直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31。
沈煌寶(2002)。《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態度、人格特質與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阮惠華(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煥臣(1992)。〈增進親師關係芻議-給結業實習生參考〉。《教師之友》,33(5),61-64。
林志清(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衝突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1-6。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淑慧(2004)。《台北縣公立幼稚園教師認知親師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文(2008)。《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
邱書璇(1995)。《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市:揚智。
邱政強(2004)。《國中啟智班導師對親師衝突歸因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姜政光(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親師溝通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進雄(1994)。《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台北:台聯。洪有義(1995)。〈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妙方〉。《輔導通訊》,29,5-7。
洪錦沛(1995)。《臺灣省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工作情境衝突知覺之研究-以衝突理論為途徑》。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紀淑菁(2007)。《幼兒園大班及小一家長知覺親師衝突之相關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孫崇元譯(1991)。James L. Creighton著。《化干戈為玉帛:如何與你的伙伴和平相處》。台北:卓越。
連俊智(2004)。《學校知識管理與衝突管理模式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高慧芬(2002)。《親職教育與實務》。台北:永大。
翁玉(2007)。《忍冬花之語-一個親師衝突的個案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6.xls。檢索日期:2010.10.20
張美娜(2010)。《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類型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以台南市一所小學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 (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德銳(1993)。〈消弭敵意,解決問題-談學校衝突管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2,145-172。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鐸嚴(1985)。《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間衝突管理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許錦文(1998)。〈談教師的教學自主〉。《高市文教》,61,4-5。連俊智(2004)。《學校知識管理與衝突管理模式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玟甄(2005)。《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捷(2002)。《台中市國民中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教師因應方式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遙(2004)。《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寶山(2005)。《學校行政理念與實踐》。台北:冠學。
曾燦金(1994)。〈衝突係助力乎?抑阻力乎?-論組織衝突之正反功能及其在學校行政管理之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00,150-158。黃怡雯(2006)。〈學校如何在親師衝突的夾縫中求生機-探究衝突的原因、功能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5,226-236。黃建清(2005)。《國民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清榮(1998)。〈獨生子女教育問題〉。《訓育研究》,37(2),42-47。黃瑞琴(2000)。《質性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桂冠。
葉又惠(2008)。《親師溝通因應策略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志禹(1996)。〈家庭與學校-推責分工或合作〉。《北縣教育》,13,8-10。
楊永毅(2010)。《雲林縣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因素與因應衝突策略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艾俐(2005)。〈少子海嘯,娃娃不見了〉。《天下雜誌》,334,118-139。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永泉(2002)。〈淺談親師相處之道〉。《師說》,163,11-12。劉華婷(2009)。《不同背景及人格特質的幼兒教師認知親師衝突原因、因應方式及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魯先華(2003)。〈教育行政組織業務與幕僚人員的衝突管理〉。《中等教育》,54(6),104-119。歐用生(1998)。〈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與課程改革-台灣學校教育改革的展望〉。《國民教育,38(3),2-9。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台北:五南。
蔡瓊婷(2003)。《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弘岳(2003)。〈組織內衝突與衝突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20, 53-82。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玉琴(2000)。〈親師攜手快樂行〉。《國教之友》,51(4),37-43。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班級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謝正平(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衝突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旻晏(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鍾育琦(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隆(2003)。〈教育組織之衝突管理策略〉。《師友》,427,54-56。羅永治(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原因知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俐綺(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親師衝突現況知覺與其教學承諾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福壽(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Becker, H.J.& Epsteim, J.L.(1982).Infulences on Teachers Use of Parent Involvement at Home.Report NO.324. Balinore:The Johons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Blake, R.R.& Mouton, J.S.(1970). The fifth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6, 414-426.
Dodd, A.W.& Konzal, J.L.(1999). Making Our High Schools Better: How Parent and Teacher Can Work Together.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Froyen, L.A.(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New York:Macmillan.
Holahan, M.E.F.(1992).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t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Johnson, J.L.(199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s of suburban secondary principals and the stress levels of their teach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1(11), 3578.
Katz, L.G.(1996).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parent-teacher differences. Champain, IL: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usser, S.J.(1982).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hoice of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subordinates in high-stakes confli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9, 263-267.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Inc.
Rahim, M.A.(1986).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Robbins, S.P.(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Sashkin, M. & Morris, W.C.(198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and Experience. Englewood Cliffs, N.J.: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Steers, R.M.(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Thomas, K.W.(1992).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s. In M.D.Dunnette & L.M.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Verderber, R.F. & Verderber, K.S.(1995). 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kills.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