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性別統計分析專輯。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內政部戶政司,2009,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98analysis1-8.doc,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內政部戶政司,2010,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98analysis1-5.doc,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王俐容,2006,〈符號社會與消費文化的興起〉。《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學》,第178頁至199頁,台北:威仕曼。
田聖芳,2006,《台灣婦女產後照護之變遷—以北部地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白璐,1993,《坐月子中心與婦女產後照顧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1-0301-H016-002-K1)
行政院主計處,2009a,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統計表─所得收入者。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240&CtUnit=353&BaseDSD=7&mp=1,取用日期: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9b,歷年家庭消費支出結構統計表─按消費型態分。http://win.dgbas.gov.tw /fies/a11.asp?year=98,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行政院衛生署,2010,產後護理機構清冊。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9135&class_no=211&level_no=3/產後護理機構清冊990325.xls,取用日期:2010年4月27日。
吳忠宏、黃宗成,2001,〈玉山國家管理處服務品質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第11期第2卷,第117頁至135頁。
呂木蘭,1999,《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肖發榮,2004,〈“產翁制”與早期社會組織演變〉。《貴州民族研究》,第24卷2期,第11頁至16頁。
阮語豔,2007,《中部地區孕產婦對產後照護(坐月子中心)需求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真、林素娟、方世杰、陳建智,2009,〈望理論觀點探討部落格互動行為與滿足〉,《資訊社會研究》,第16期,第33頁至55頁。林純惠,1997,〈要用針藥退奶嗎?〉。《嬰兒與母親》,第232期,第164頁至166頁。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井》。台北:巨流。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09,中華民國高雄市98年統計年報。http://kcgdg.kcg.gov.tw/book/yearbook/book.htm#Atop,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高雄市9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http://kcgdg.kcg.gov.tw/book/Family_Income/家庭收支訪問調查報告.pdf,取用日期:2011年03月03日。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2011,2011年合格立案之產後護理機構及嬰婦親善醫院清冊。http://khd.kcg.gov.tw/Main.aspx?sn=262&mt=18&qa=2478,引用2011年03月03日。
張苙雲,2005,《醫療與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
張珣,1989,《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
張乃烈譯、Mandel, E.著,1998,《馬克斯主義經濟學簡論》。台北:唐山。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川、吳聰敏,1994,《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上冊)。台北:雙葉。
陳元春,2010,〈產後護理機構與坐月子中心有何差別?〉。台灣新生報,9月6日。
陳光興,2002,〈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第243頁至248頁,廣西:師範大學。
陳坤宏,2005,《消費文化理論》(第二版)。台北:揚智。陳韻帆,2008,《臺灣當代都會女性的坐月飲食與消費現像初步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文,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第173頁至274頁。陳光哲,2009,《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陶東風,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譯文。
賀振宇,2009,《高雄市中產階級自用住宅屬性需求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季平,2006,〈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民俗曲藝》,第152期,第139頁至174頁。蔡永琪譯、哈波,芭芭拉著,2006,《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台北:新自然主義。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劉慶洲,2005,,《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蔣富雄,2004,〈中國傳統vs.西方坐月子東西軍〉。《嬰兒與母親》,第354期,第138頁至144頁。蔡春燕,2003,《台灣消費社會之形成—家戶所得與消費關聯性的層級及城鄉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皓文,2000,《台灣地區本國銀行網站之服務品質衡量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盧右梅、吳信宏,2010,〈應用IPA模式檢視台灣高鐵乘客之服務品質需求〉。《品質學報》,第17期第1卷,第21頁至43頁。
賴以玲,1999,〈現代坐月子方式新類型與新選擇〉。《嬰兒與母親》,第270期,第70頁至84頁。韓文蕙,1992,《台北市婦女產後照顧相關因素調查》。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麗鳳,2006,《中西方醫學對婦女產後之保健觀念的比較研究:對中藥醫學未來行銷發展的展望》。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蘇喜、蕭世槐、湯靜怡,2002,〈台北市產後護理機構之照護品質調查〉。《台灣衛誌》,第21卷第4期,第266頁至277頁。英文部分
Bourdieu, P., 1979, La Distinction: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Paris:Editions de Minuit.
Bourdieu, P., 1985, “ The genesis of the concepts of “ habitus ”and “ field. ”, Sociocriticism, 2(2), 11-24。
Churchill G. and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9, 491–504.
Howard, J. A. and Sheth, J. N. ,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wler,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Monterey, CA:Brooks/Cole.
Oliver, R. L.,1980,“A Cognitive Model for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 460-469.
Oliver, R. L., 1993,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attribute bases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418-430.
Oliver, R. L. & DeSarbo, W.S. ,1988, “Response Determinants in Satisfaction
Judge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 (March), 495-50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35-48.
Phillsbury, B. L., 1982, “ Doing the month: Confinement and convalescence of Chinese Women after childbirth.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2, 11-22.
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 1991, Criteria for scal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ampson, S. E. and Showalter M. J., 1999,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 (3), 1-25.
Swartz,D.,1988, “Introduction”. Tbeory and Society , 17, 615-625.
Topley, M. 1974. Cosmic antagonism : A mother-child syndrome. Religion and ritural in Chinese society (Auttur,Ed., pp. 230 – 250). Taipei:Ranbow-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