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外文書籍
Aarseth, E. J. (1997). Cybertext: Pers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uizinga, J. (1955) HOMO LUDENS a study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Boston:Beacon Press.
Kadushin, A. (1990). The Social Work Interview: 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3 ed.). New York: Free Press.
中文書籍
Christopher Johson (1999)。德希達。(劉雅蘭譯)。臺北市:城
邦。(原著出版年:1997)
Collins Jeff (1998)。德希達(DERRIDA)。(安原良譯)。臺北
市:立緒。
Derrida (1998)。文學行動。(趙興國譯)。北京市:中國。
Derrida (1999)。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市:上海。
Derrida (2004)。書寫與差異。(張寧譯)。臺北市:麥田。
Griffin R. D. (1997)。後現代精神(Spirituality and Society:
Postmodern Visions)。(王成兵譯),北京市:中央。
Lupton Ellen & Philips ColeJennifer (2009)。新平面設計原理
(GRAPHIC DESIGN THE NEW BASICS)。臺北市:龍溪。
Mallarme Stephane (1995)。馬拉美詩集。(莫渝譯)。臺北市:桂
冠。
Microsoft Prees (2002)。微軟電腦字典。(徐明志、魏嘉輝譯)。
臺北市:文魁。
Payne Michael (1996)。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
(李奭學譯)。臺北市:書林。
Selden Raman, Widdowsoneter, & Brooker Peter (2005)。當代文
學理論導讀(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林志忠譯)。臺北市:巨流。
Seidman Irving (2006)。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r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李
政賢譯)。臺北市:五南。
Shamdasani W. & Prem N. David (2001)。焦點團體:理論與實際。
(歐素汝譯)。臺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1990)
內田治、醍醐朝美(2000)。問卷調查入門。(徐華锳譯)。臺北
市:小知堂。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國安(2007)。 數位的謬思─試論《妙繆廟》〈Wonderfull
Absurd Temple)。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 (十),101-130。
伍軒宏、劉紀雯(2010)。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臺
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向明(2008)。新詩百問。臺北市:爾雅。
朱光潛(1989)。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市:上海。
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
吳怡(2003)。禪與老莊。臺北市:三民。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Internet Communication)。臺北
市:智勝。
尚杰(1999)。德希達。長沙市:湖南。
丘永福(1991)。字學─文字造型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藝風堂。
李時珍(1997)。重訂本草綱目。臺北市:文化。
李威熊(1987)。國學常識與應用文。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德超(1995)。詩學新編。臺北市:五南。
沈信宏(2006)。漢字新意象─超文本時代的漢字字文設計。臺中
縣:朝陽大學。
邱燮友、張學波、田文彬、馬森、李建昆(2005)。國學常識。臺北
市:東大。
林煥彰(2005)。一個詩人的秘密。臺北市:民生報。
林淇漾(2001)。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市:城
邦。
周慶華、王萬象、許文獻、簡齊儒、董恕明、須文蔚(2009)。新詩
寫作。台東市:臺東大學。
孟世凱(1996)。中國文字發展史。臺北市:文津。
孟樊(1993)。當代台灣批評大系(4):新詩批評卷。臺北市:正
中。
孟樊(2003)。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揚智。高行健(2008)。論創作。臺北市:聯經。
張漢良(1988)。七十六年詩選。臺北市:爾雅。
曹志漣(1998)。虛擬曼陀羅。中外文學,26,11。
許紹龍(1984)。易經的奧秘。板橋市:慈風。
陳昌明(1999)。緣情文學觀。臺北市:台灣。
陳萬達(2007)。網路新聞學(Web Journalism)。台北縣:威仕
曼。
陳湘揚(2009)。網路概論(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s)。台北縣:博碩。
陳曉明(2009)。解構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北京
市:北京大學。
傅修延(2004)。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市:北京。
曾琮琇(2009)。臺灣當代遊戲詩論。臺北市:爾雅。
舒蘭(2009)。舒蘭小詩〈天〉。乾坤詩刊,52,74。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許綺玲譯)。臺北市:臺灣攝影。
須文蔚(2003)。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
實際。臺北市:二魚。
黃永武(1985)。珍珠船。臺北市:洪範。
黃永武(2002)。字句鍛鍊法。臺北市:洪範。
黃永武(2009)。新增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市:巨流。
黃志光(2005)。西洋文學的第一堂課。臺北市:書泉。
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臺北市:楊智。
楊大春(1995)。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臺北市:生智。
楊大春(1999)。德希達。臺北市:生智。
新舊約聖經(1988)。新舊約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葉維廉(1992)。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
臺北市:東大。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t)。臺北市:
藝術家。
葉謹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
剖析。臺北市:藝術家。
榮欽科技(2008)。多媒體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縣:博碩。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蘭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
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董皇志、董鼎鈞、鄭建華、盧麗淑(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縣:全華。
赫爾津哈(Huizinga John)(1996)。遊戲的人。(多人譯)。杭州
市:中國美術學院。
遠東圖書公司(梁實秋編)(1997)。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臺北
市:遠東。
劉紀蕙(1999)。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縣:立緒。
劉勰(199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市:里仁。
劉毅(2007)。英文字根字典。臺北市:學習。
歐崇敬(2010)。 莊子與解構主義。臺北市:秀威。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作(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市:唐
山。
鄭月秀(2004)。多媒體理論與設計(DIRECTOR MX2004)。臺北
市:學貫。
鄭月秀(2007)。網路藝術。臺北市:藝術家。
鄭明娳(1993)。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臺北市:正
中。
鄭明萱(1997)。多向文本(Hypertext)。臺北市:揚智。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
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蕭(1991)。現代詩創作演練。臺北市:爾雅。
蕭蕭(1998)。詩從趣味始。臺北市:幼獅。
蕭蕭(2001)。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臺北市:九歌。
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臺北市。新學識。
謝碧娥(2008)。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臺
北市:秀威。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鴻鴻編)(2008)。行走的詩─2008年第九屆台北
詩歌節詩選。臺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羅寶樹(2007)。說書─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行旅。臺北市:商周。
龔仁文(2006)。Web 2.0,臺北市:資策會。
龔仁文(2006)。Web 2.0創新應用案例集。臺北市:資策會。
學術論文
黃俊鼎(2009)。應用環境式互動廣告以提升企業商展效益:2009賽
博光廊媒體數位科技與應用藝術之創作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楊依蓉(2006)。德希達之解構哲學及其教育意涵。國立東華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義芝(2000)。台灣後現代詩學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
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
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Web2.0語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網頁資料
Amerika, M. (2010). grammatron. Retrieved 09/11, 2010, from
grammatron:http://www.grammatron.com/
Bernstein, M. (2003). PATTERNS OF HYPERTEXT. Retrieved
03/04, 2010, from
serious hypertext Eastgate Systems, Inc. :
http://www.eastgate.com/patterns/Print.html
Mark-David Hosale (2008). Nonlinear Media as Interactive
Narrativ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P.1-2. Retrieved August1,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proquest.umi.com/ppdweb/
Jean Birnbaum (2004/2004)。我與自己交戰(Derrida最後訪談
稿)。黃建宏譯,文化研究閱報,43。2009年8月1日,取自: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43/journal_park337.htm
張小虹(1992年4月)。德希達年表。島嶼邊緣,43,71-75。2009年
8月6日,取自: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Catalogue/vol_03.htm
李順興(2001年3月1日)。超文本閱讀空間之評析。2009年4月13日
取自intergrams: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1/031-lee.htm
李順興(2001年3月2日)。文學創作工具與形式的再思考─以中文超
文本作品為例。2009年4月13日取自Intergrams: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2/032-
lee.htm
李順興(無日期)。美麗新文字─試論數位改編兼回應幾個超文本文
學議題。2009年4月13日取自Intergrams: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2/032-
le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