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昭淳,1992:濫用藥物少年人格特質與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宇,2010:藥物濫用者家庭支持、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之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儷婷,2005: 我國女性毒品再犯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曉瑛,1998:社會支持在產後憂鬱發展過程中的角色。中正大學社
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麗珠、沈昱名、黃翠咪、陳佳伶、黃惠鈞、羅于惠、林雪蓉,2010:
支持美沙冬替代療法量表之信效度評估,台灣醫學。14 卷1
期。
江振亨,2003: 吸毒者用葯循環歷程之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期,25-62 頁。
江振亨、黃琇瑄、程冠豪、林瑞欽,2004:男性海洛因及安非他命用
藥者之用藥非理性信念與再用藥意向之比較研究,臺南監獄明
德戒治分監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手冊,1-21 頁。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2011:100 年反毒報告書。
台北: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呂淑妤、蔡尚達、吳齊殷、蔡奇楠、曹光文、林秀琴,1999:台北縣
靜脈注射毒癮者用藥行為及心理衛生狀況初探,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2 卷2 期,67-85 頁。
宋鴻樟、陳秋瑩、吳聰能、張媛婷、劉峻豪,2007:藥癮戒治復發因
子及保護因子相關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6 年
度委託科技研究報告。
巫緒樑,2003:台灣軟性藥物使用者:其日常生活與再社會化歷程。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李思賢,2005:藥癮再犯罪成因與心理治療介入的可行性:出監毒癮
者之回溯性與前瞻性追蹤研究(一),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
管理局94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報告。
李思賢,2006:藥癮再犯罪成因與心理治療介入的可行性:出監毒癮
者之回溯性與前瞻性追蹤研究(二),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
理局95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報告
李思賢,2009:美沙冬替代療法的實施背景與現況,管制藥品簡訊。
39 期,1-6 頁。
李思賢,2010:Preliminary outcomes of methadone treatment among
heroin users in northern Taiwan。藥物濫用與犯罪防治國
際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2010/05/27,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
李思賢,2010:台灣北部地區美沙冬替代療法實施背景、成效及成本
效益:三年期追踨研究研究報告,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
局99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計畫。
李思賢、王榮德、王博恩、王永衛、方啟泰、任全鈞、武維馨、陳耀
謙、游錦雲、鄭保志、劉宜廉,2008:台灣北部地區美沙冬替
代療法實施背景、成效及成本效益:三年期追蹤研究(一),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7 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
報告。
李思賢、吳藹薇,2003:某戒治所海洛因戒治者之認知治療成效評估,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2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報告。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志皇,2005:藥物濫用者藥物濫用及再犯原因之探討,警學叢刊。35 卷6 期,257-271 頁。
余昭,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台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 卷第1 期,162-201 頁。
周孫元 (2009),美沙冬替代療法治療海洛因成癮之成效及影響治療
持續性之相關因子探討。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 年
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5/14,苗栗:
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林秀芬,2002:絕處逢生-探討921 地震喪偶女單親災變後之社會支
持過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穎,2001:一般化犯罪理論對受保護管束之毒品犯罪者再犯之解
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傑,2008:藥物濫用者有無繼續施用傾向量表之量化修正研究,犯罪學期刊。11 卷1 期,45-74 頁。
林健陽、柯雨瑞,2003:毒品犯罪與防治,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健陽、陳玉書,2006:除刑化毒品政策之檢討—論我國毒品犯罪之
戒治成效,法務部95 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林瑞欽:海洛因用藥行為對其再吸食風險的預測效力研究。台北中央
研究院: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
林瑞欽、黃秀瑄,2006:自我肯定訓練對女性海洛因濫用者戒癮成效
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5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報
告。
林瑞欽、黃秀瑄、蔡宗晃、鄭添成、李易蓁、張雅雯,2005:海洛因
濫用者用藥渴求、復發危機之分析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
品管理局94 年度委託科技研究報告。
林瑞欽、黃秀瑄與江振亨,2004:海洛因與安非他命用藥者用藥信念、
再用藥意向與犯罪行為之比較研究。2004 年亞太地區犯罪問
題與對策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中華民國犯罪學會、中華民
國矯正協會,2004/12/3-2004/12/4。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 卷4 期:311-330 頁。
邱芬凌,2009: 從個人特質、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屏東科技大
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美汝,2001: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護理研究所。
邱皓政,2006: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
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五南。
洪翠妹,1993:海洛因成癮者住院戒治壓力源、社會支持之相關因素
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正信,2005: 我國少年毒品再犯社會心理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胡萃玲,1998:藥癮復元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以晨
曦會受訪者為例,1998 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論文集,
129-147 頁。
韋海浪,2006:海洛因成癮者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之短期戒癮效果。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2007:愛滋病監測與流行病學。
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surveillance/quar
ter.htm。瀏覽日期2011/04/24
唐心北、張耿嘉、陳碧瑤、王曉娪、許怡芳,2009:影響美沙冬替代
療法留置(存)率之相關因素與介入策略之探討。社團法人台
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 年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
學會,2009/5/14,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期,24-32 頁。
徐鴻傑 、江明澤 、唐心北 、張達人,2009:海洛因成癮減害藥物維
持治療(於台灣施行)提前終止個案終止原因探討。社團法人台
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 年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
學會,2009/5/14,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徐立忠,1993:生涯計畫與成功的老人,社區發展季刊。第55 期。秦文鎮、張永源、侯瑞瑜、蔡毓瑄、黃心蔓,2010:美沙冬替代療法
對於海洛因成癮者藥物濫用信念及生活適應之成效分析,臺灣
公共衛生雜誌。29 卷5 期,420 -430 頁。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
張耿嘉,2008:宛如飛翔-替代療法在嘉南,97 年度臺南縣推展美沙
冬替代療法暨外展服務研討會。
張鈺姍、余伍洋、李家順、陳明招、楊寬弘,1995:出院藥癮病人追
蹤。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 卷2 期,17-30 頁。
許華孚、林正昇,2009:藥癮戒治者的社會復歸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
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12 集:53-80 頁。
陳光輝、林志強、諶立中,2007:海洛因成癮者之美沙冬替代療法。醫學繼續教育期刊,11 卷3 期,315-319 頁。
陳妙平,2004:藥物成癮者復發決定因素之初探-以北部某男性戒治
所為例。臺南監獄明德戒治分監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灣臺南
監獄,2004/10/22,23-51 頁,臺南:明德戒治分監。
陳妙平,2005:成年男性藥物成癮者復發因素之決定研究─以台北戒
治所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陳建坊、簡以嘉、唐心北、李文光、江明澤、譚秀芬、司彥翔,2009:
分別以美沙冬和丁基原啡因為藥癮戒治替代療法之成本效益
分析。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 年學術研討會,社團
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5/14,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竹
南院區。
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討。南華大學生
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媛,2010:從家暴案件探討社會支持對原住民婦女兒童人權之提
昇- 以花蓮地區為例, 2010 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
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
.php?pid=222。瀏覽日期2011/03/11。
陳朝灶、張文毅、唐心北,1993:藥物濫用者醫療處置服務初步評估
性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2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陳源湖,2003: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2 期,227-292 頁。
陳筱萍,1993:刺激尋求動機、焦慮和憂鬱情緒與男性藥物濫用關係
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萍,1998:藥物成癮者復發之心理社會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衛
生署精神醫療保健研究報告。
陳鋕銘, 2008: 有關毒品減害替代療法一些誤解的澄清。
http://www.pra-tw.org/News_Content.aspx?news_id=1746
。瀏覽日期2008/12/15。
程冠豪,2005:成年海洛因濫用者衝動性、用藥信念、用藥渴求與復
發意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芳,2008:社會支持對台灣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成功大
學碩士論文。
黃正誼、廖定烈 、鮑致嘉、蔡玉涵、鄭若瑟、王聲昌、李江山,2009:
美沙冬對海洛因成癮個案衝動性改善之探討。社團法人台灣成
癮科學學會2009 年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
會,2009/5/14,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黃秀瑄、林瑞欽,2006:觸發不同用藥類型海洛因成癮者復發決意之
生活事件比較研究。2006 犯罪問題與對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71-193 頁。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運用。臺北:五南。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法展季刊。103
期,114-157 頁。
楊士隆,2000: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新近研究動向,犯罪學學會會刊。1
卷2 期。
楊士隆,2009:建構毒品施用者修復社會功能的社區資源網絡之研
究,法務部97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楊靖慧,2008:台灣地區藥癮愛滋減害計畫成效,2008 年全國反毒會
議,行政院衛生署,2008/06/03,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詹中原、張筵儀,2007:我國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之機制建構-
全球治理體系之比較分析,研考雙月刊。31 卷6 期,84-94 頁。
詹德杰,2003:吸毒犯行認知基模之萃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旭英,2007:社會支持對生活壓迫性因素與青少年暴力行為間的關
聯之影響性研究。刑事政策論文集第10 集,229-247 頁。
董淑鈴,2000: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南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2010:愛與希望工程反毒減害,
2010/10/11,參訪臺南縣衛生局簡報資料。
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
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
文。
劉郁芳,1993: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聯性
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季蓁,2008:藥癮愛滋減害計畫之社會行銷成效研究:以桃園縣藥癮
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劉騏嘉、李敏儀、黃曆菁,1996:美國的美沙冬治療計畫,香港立法
局研究報告。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瀏覽日期2010/04/01。
蔡德輝,楊士隆,2007:犯罪學。臺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6: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蔡震邦,2006:成年男性藥物濫用者復發預測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學貞,2005:毐品濫用成癮者的自我概念、世界觀及心癮歷程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
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正芳、吳泓機、柯志鴻、顏嘉男,2009:接受美沙冬維持治療的海
洛因使用者之醫囑配合度、預後和預測因子:一追蹤研究。社
團法人台灣成癮科學學會2009 年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台灣
成癮科學學會,2009/5/14,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適應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世強,2007:愛滋病的現況簡介,2007 年新竹市藥癮愛滋減害計劃
研討會。
鐘文君,2002:以增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
童福利期刊。3 期,169-177 頁。
簡惠霠,2000:成年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預測之研究-以台灣板橋地方法
院檢察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外文文獻
Ball, AL., (2007). HIV, injecting drug use and harm reduction: a public
health response. Addiction, 102, 684-690.
Byrne, A., & Dolan, K., (1998). Methadone treatment is widely accepted
in prisons in New South Wales. BMJ,316,1744-1745.
Caplehorn, J. R., & Drummer, O. H., (1999).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New South Wales methadone programs in 1994: lives lost and saved.
Med J Aust , 170(3), 104–109.
Caplehorn, J. R., & Ross, M. W., (1995). Methadone maintenance and the
likelihood of risky needlesha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 30, 685-698.
Dole,V. P., News wander,M., Warner , A ., (1968).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750 criminal addi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6, 2708-2711.
De la Fuente, L., Bravo, MJ., Barrio G., et al. (2003).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epidemic among Spanish drug
injectors. Clin Infect Dis, 37, 410–415.
Dennis, C. Daly. (1989). Relapse: Conceptu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4-26.
Dole, V. P., Nyswander M., (1965). A medical treatment for
diacetylmorphine (heroin) addiction: A clinical trial with methadone
hydrochloride. JAMA, 193, 646–650.
El-Bassel, N .,Chen, DR., Cooper, D.,(1998).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 profiles among women on methadone. Soc Serv Rev,72(3),
379–401.
Fergusson, DM ., Horwood, LJ ., Swain-Campbell, N. (2002). Cannabis
use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ddiction, 97, 1123–1135.
Frauenglass, S., Routh, DK., Pantin, HM., Mason, CA. (1997). Family
support decreases influence of deviant peers on Hispanic
adolescents’ substance use. J Clin Child Psychol , 26(1), 15–23.
Galaif, ER., Newcomb, MD., Carmona, JV. (1995). Prospe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ug problems and work adjustment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 J Appl Psychol , 86(2), 337–350.
Goldstein, Avram., & Jame, Herrera. (1995). Heroin Addicts and
Methadone Treatment in Albuquerque: A 22-Year Follow-Up. Drug
& Alcohol Dependence, 40(2), 139-150.
Gronbladh, L., Ohlund, L. S., Gunne, L. M. (1990). Mortality in heroin
addiction: impact of methadone treatment. Acta Psychiatr Scand,
82, 223–237.
Hardman ,J., Limbird, L., Gilman, A. (2001). Goodman and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NewYork:
McGraw-Hill.
Isbell, H., Vogel, VH. (1949). The addiction liability of
methadone(amidone,dolphine, 10820) and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morphine abstinence syndrome. Am J Psych , 195, 909 – 914.
Toombs, JD., Kral, LA. (2005). Methadone treatment for pain. Am Fam
Physician, 71(7), 1353-1358.
Joseph, H., Appel, P. (1993).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public
healthissues. In: State Methadone Treatment Guidelines. Treatment
Improvement Protocol (TIP) Series. 11 – 24.
Kuan-Chiao, Tseng. (2010). Family t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heroin
use.Journal of Substance Use,15(1), 60-74.
Kandel, DB., Davies M., Karus, D., Yamaguchi,, K. (1986). The
consequences in young adulthood of adolescent drug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3, 746–754.
Ladero Martín, L., Orejudo Hernández, S., Carrobles Isabel, J.A., Malo
Aznar, C. (2009). Drug use and antiretroviral adherence in
methadone maintenance pati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3,
365-381.
Langendam, M. W., van Brussel, G. H., Coutinho, R. A., & van
Ameijden,E. J. (2001). The impact of harmreduction-based
methadone treatment on mortality among heroin us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5), 774–780.
Laurie, L. K., William, V. M. (2001). Methadone therapy for opioid
dependence. Am Fam Physician, 63(12), 2404-10.
Leavitt, S. B. (Ed.). (2006). Methadone Analgesia Safety Overview &
Patient Instructions Handout.Pain Treatment.
Lee, K. C. K., Lim, W. W. L., Shui, S. L. (2008). High prevalence of
HCV in a cohort of injectors on methadone substitution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41, 297-300.
Li L., Levine B., Smialek, J. E.(2000). Fatal methadone poisoning in
children: Maryland 1992–96. Subst Use Misuse, 35(9), 1141–1148.
Lind, B., Chen, S.L., Weatherburn, D . , & Mattick , R. (2005).The
effectiveness of methadone maintenance in controlling crime– an
Australian aggregate-levela 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5(2), 201-211.
Lu, L., et al. (2008).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heroin abuse in
China. Am. J. Drug AlcoholAbuse. 34, 127–131.
Lucía Ladero,Santos Orejudo,José Antonio Carrobles,(2010).Social
support and adhesion to anti retroviral treatment in HIV+ patients on
a methadone maintenance program. A longitudinal study. Salud,
21(1), 21-33.
Marlatt, G. A., & Gordon, J. R. (1985). Relapse prevention: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diction behavior.
New York: Guilford.
Marsch, L. A. (1998). The efficacy of methadone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s in reducing illicit opiate use, HIVrisk behavior and
criminality: a meta-analysis. Addiction, 93, 515-532.
Maxfield., Michael, G., Earl R ,Babbie.(2008). Re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Australi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Michels, II et al. (2007). Comparison of drug abuse inGermany and China.
Acta Pharmacol. Sin. 28, 1505–1518.
Millson, P., Challacombe, L., Villeneuve ,PJ., Strike, CJ., Fischer, B.,
Myers, T., Shore R, Hopkins S.(2006). Determinant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opiate users at entry to low-threshold
methadone programs. European addiction research. 12(2),74-82.
Mutasa, H. C. F.(2001).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compliance with
methadone substitution therapy (MST) and relapse among chronic
opiate users in an Outer London communit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5(1), 97-107.
Newcomb, MD., Vargas-Carmona, J., Galaif ,ER. (1999). Drug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
Predictors, consequences, or confound?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 405–429.
Olsson, B., AdamssonW. C., Byqvist, S. (2001). Det tunga narkotik
amissbrukets omfattning i Sverige 1998 [Extent of HeavyDrug Abuse
in Sweden 1998]. Stockholm: Centralförbundet för alkohol- och
narkotikaupplysning.
Puigdollers, E., Domingo-Salvany, A., Brugal, M. T., Torrens, M.,
Alvaros, J., Castillo, C., et al.(2004). Characteristics of heroin
addicts entering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and gender. Substance Use Misuse 39(9),1353–1368.
Ryan, CF., White, JM. (1996). Health status at entry to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using the SF-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Addiction. 91, 39–45.
Stancliff, S., (2001). Methadone maintenance. Am Fam Physician.
63(12), 2335-2336.
Stein, MD., Mulvey, KP., Plough, A., Samet, JH.,a(1998). The
functioning and well being of persons who seek treatment for drug
and alcohol use. J Subst Abuse. 10, 75-84.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6).
Results from the 2005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National Findings. Rockville, MD: Office of Applied Studies; 2006.
NSDUH Series H-30, DHHS Publication No. SMA 06–4194.
Chen, VC., Lin TY., Lee CT., Lai TJ., Chen H., Ferri CP. (2010). Suicide
attempts prior to starting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Taiwan. Drug and Alcohol Depend. 109(1-3),139-43.
Sullivan, S.G., & Z. Wu. (2007). Rapid scale up of harm reduction in
China. Int. J. Drug Policy. 18,118–128.
Thomas, C. F. (1992). Drug-free school zones:Taking charge. Portland:
Western regional Center for drug-free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1-53.
Vormfelde, S. V., Poser, W. (2001). Death attributed to methadone.
Pharmacopsychiatry. 34, 217–22.
Zunyou, Wu., Sheena G Sullivan., Yu Wang,et.al. (2007). Evolution of
China's response to HIV/AIDS. The Lancet. 369, 679-690.